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让孩子远离“习得性无助”



 五年级的小小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学习成绩却一直不理想,老师对小小的评语是,只要稍微努力成绩就能上去。可是怎么才能让小小努力学习呢?
  为了提高小小对学习的积极性,妈妈采取了物质刺激法,考一百分奖励一百块钱。老师也给他开小灶,放学后同学们都走了,老师让他留下来做复习题,他很快就会了,在老师和家长的齐抓共管下,期中考试小小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很快他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这让家长很头疼。小小的妈妈说,如果他没有那个脑子,我们也不着急了,可是他非常聪明,就是不往学习上用。
  在物质奖励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小小妈妈采取了体罚的方式,同样的错误犯一次抄写二十或三十遍,超过三次罚站,考试低于九十分也罚站。几次过来后,小小只要没有考好,一进门就主动站到墙角去了,弄得妈妈哭笑不得。
  体罚也没有效果,小小妈妈又用了感染法,她让小小和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多接触,还带着小小去这些同学家串门,交流学习心得,可效果很不好,小小很抵触。眼看着什么办法都不管用,妈妈着急得哭了,看着妈妈哭,小小也哭了,但是眼泪也没能激起小小的学习欲望。
  儿童心理专家刘春林教授认为,小小妈妈的做法代表着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孩子学习好就奖励,学习不好就惩罚,这样的教育方式简单而无效。小小很聪明,却不愿意学习,是因为家长在以往的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让他感觉自己不优秀,从而失去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好比泰国干活的大象,晚上休息的时候主人在象腿上只需拴一根很细的绳子便不会担心大象跑掉,因为象在小时候被很粗的铁链子拴着,在挣脱了数次都不成功后,小象便认定它永远挣不脱腿上的绳子,即使是一根很细的绳子它也不会动。
  孩子一旦形成习得性无助,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叫自我认知强化。自我认知会分为两类,一类孩子认为我很优秀,一类孩子认为我不行,优秀的孩子很乐意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学习、考试,他会拿出百分之百的力量去投入,而投入的力量大收获的就多,收获多同时印证了他是优秀的,而受习得性无助影响的孩子正好相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优秀的孩子不断地强化我优秀,而认为自己不优秀的孩子不断地被强化不优秀。
  那么,如何纠正孩子的习得性无助呢?刘教授说,纠正孩子习得性无助的核心是让孩子感觉自己很棒,主要靠感染,说教在这个环节里作用很小,甚至于无效。而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是,喜欢拿优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横向比较是形成孩子习得性无助的主要原因,越这样比孩子越认为自己不行。建议家长改成纵向比较,自己和自己比,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孩子设立一个光荣榜,每一次成绩的提高都换成一朵小红花,没考好也不要紧,可以陈列在另一个榜上,叫下次优秀榜。不要动不动就用物质来刺激孩子,那样效果很短暂,真正持久的是情感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尽可能地扩大孩子的接触范围,让他在和别的孩子接触中发现自己优势的一面,任何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比如游戏做得好,魔方玩儿得好,家长可以不断地强化孩子这一点的优势,表面看起来它和学习没关系,但是它可以激发孩子的自豪感。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意识漂流,一个人在一个领域的意识通过家长的有效引导能慢慢漂流到学习上。
  家长在开始纠正孩子习得性无助的时候,要适当地降低要求标准。如果一开始给孩子设立太高的要求,孩子会觉得压力太大而放弃,只有适当的期望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孩子这次考了八十分,你可以给他设立八十五分的目标。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要做好孩子会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在出现反复的时候,让孩子看到他比原来进步了,比如孩子的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虽然分数下来了,但是你比原来努力了。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让孩子远离“习得性无助”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