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4月17日曝光辽宁、吉林两省部分中储粮粮库在政策性粮食收储和销售出库过程中以陈粮顶新粮,恶意套取价差补贴后,国家粮食局火速组织调查,并在昨日(4月19日)宣布除严肃督办对央视日前曝光的辽宁、吉林有关企业进行彻查外,还将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收储的政策性粮食库存作为今年国家粮食库存检查的重点。
业内人士表示,这次事件中除了粮食监管部门,中储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行粮食收储制度已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刻,当务之急是改变现行粮食收储制度,实行目标价格改革。
陈粮顶新粮赚差价 官员批是“内外勾结”
据央视《焦点访谈》4月17日报道,记者根据粮商实名举报,赴辽宁、吉林等地调查发现,当地一些中储粮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每吨达700元,若买2万吨,差价可达千万,从业10年的粮商更是透露,“陈粮变新粮在业界已不是秘密”。
据报道,记者以外地粮贩子的身份卧底进入辽宁铁岭开原当地的粮食圈,经过3个多月的时间,了解到了不少内幕。为套差价以陈顶新,不法粮商与粮库勾结,将陈粮洗白身份,改头换面进入中储粮库,而这些陈粮经过反复轮储,粮质难以保证,最终走向的可能还是百姓的餐桌。
事件曝光后,中储粮总公司回应称高度关注,已迅速成立调查组调查,正在核实;国家粮食局火速组织案情调查,要求正在进行年度粮食库存检查的各省区市粮食部门,都要高度聚焦、严厉查处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和销售出库过程中的买陈抵新、先收后转、低收高转等各种转圈粮问题。
4月18日上午,吉林省粮食局、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及相关部门召开了紧急会议。
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在紧急会议上说:“在这个问题上,实实在在给咱们敲响了一个警钟,触目惊心。(粮商)说跟这个粮库的一把手是亲兄弟,这不就是内外勾结吗。”就报道中披露的一系列问题,吉林省粮食局、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三方已经组成联合调查组并于18日当天赶赴涉事的吉林松原、白城等地的粮食收储库进行调查。调查组首先将对封存的稻谷进行新陈的检验、判定,预计4月21日前对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此外,据《京华时报》消息,经国家粮食局授权,吉林省粮食局将联合多个相关部门,对吉林省所有的粮食储备库进行普查,并预计于4月底前完成普查。
目前,吉林省三级粮食系统组成的调查组查封了吉林白依拉嘎18个稻谷粮囤,总量约16000吨。
现行粮食收储改革迫在眉睫
中储粮进入公共舆论视野之初,就与粮仓“硕鼠”有关。
作为拥有多达346家直属粮库以及更多代理粮库、承担国家政策性粮食收储任务的中储粮,其系统内已经爆出多起套取国家资金、损害农民利益的案件:2013年被检察机关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挖出110名“硕鼠”、进口转基因油菜籽掺入中储粮临储库存;中央巡视组同年也指出,中储粮存在着“基层腐败案件高发、多发”等问题。
时隔不到两年,这起粮库以陈顶新事件,再度让中储粮陷入信誉危机。央视报道指出,“中储粮,布点分散、覆盖广泛,员工队伍庞大,资金流量巨大,监管困难多,腐败隐患多”。
有评论称,从央视报道看,以陈顶新在业界已不是秘密,而是一种尽人皆知的潜规则。如果没有举报,没有记者暗访,潜规则之下粮库、粮商利益均沾,套走本该惠及农民的巨额补贴,而粮农又看不到自身的直接利益损失,腐败的盖子很难被揭开。即便出现个别利益受损者,也能及时获得腐败共同体内的补偿。此时此刻,潜规则便畅行无阻,反倒是那些形同虚设的法规制度,越来越无人问津了。
说到底,陈粮轻易洗白身份,轻而易举进入国家粮库,在养肥粮仓硕鼠的同时,损害的终将是寻常百姓的利益。面对这种依然残存的业界潜规则,国家在维护公共利益的法律机制上,仍需不断改进完善。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微博)》援引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资深分析马文峰观点称,该起案件的背后,也敲响警钟,折射出改革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已迫在眉睫。
“我已写过多次内参,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将粮食的目标价格改革纳入考虑,改革当前粮食收储的现状”,马文峰说,“十多年前,我们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那时我们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与粮价都低于国际水平,在那个时候,实行粮食收储政策是合适的,不仅保护了农民利益,更可起到稳定粮价、稳定社会经济运行的效果。但如今我国的经济运行态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逐年上升,当前现行的粮食收储制度已经落后、不合时宜”。
在我国,现行粮食储备体制是以政府储备为主,中储粮是主要操作者,而这种储备体制下,储备规模大,意味着管理难度也大,尤其是在当前粮价与粮食生产成本双双上涨的压力下,再严格的管控措施,也难以截住伸向灰色利润的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共央视曝光中储粮陈粮顶新粮 粮食安全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