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叫授”不死,校难未已


“叫授”不死,校难未已




董藩一句话触发了整个社会的迷茫


表面上大家的矛头是对着董教授去的,但根子里还是因为这句话不偏不倚地打在了这个转型期社会的七寸之上,这句话挠到了我们心头的痒痒肉。或许好多人心里都憋着类似的疑惑,董教授的话,只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打开了一个引火烧身的喷发口而已。
  这样一种喷发,应该集中在当今社会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成功。
  金钱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谁的钱多谁就牛。很多人可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确切地说是不愿意正视,潜意识里已经认可了这一点,只是真要你正儿八经签字画押的时候,你又犹豫了,觉得这个俗气,签上名字不大好,还是弄点高尚的词语好让自己在道德上比较安全。
  这样的一种心态,弄得大家都挺矛盾的。这种矛盾在自己心里左奔右突,一会儿这个占上风,一会儿那个占上风,终于酝酿成了一种能量,董藩此话一出,统统地就像高射炮弹一样奔他去了。
  40岁是抽象的概念,4000万也是抽象的概念,在这件事情当中,能够具体的只是我们的生活。纠结的不是董教授,不是围观者,而是我们的生活。如果放到若干年前,董教授说这样的话,大家只当是一个精神病人在自说自话,没人把他当一回事;如今,不少人愤怒地反击了,因为大家意识到这个4000万的思想开始入侵自己的内心深处,感觉到一种危险,一种迷茫。
  这是一个有着多元化成功标准的社会。要真论起幸福指数,在写字楼里忙得团团转的白领们,甚至不如在写字楼里打扫卫生的阿姨。何况,我们有多少年没再诞生过李四光、钱学森、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了?他们,身家又是多少个4000万?
  40岁4000万,只是多个成功标准里的一个罢了。教授的错,错在不该以教授之名,给学生夸张地留下4000万这样一条华山路。



反应过激吗 40岁4000万后的“君子固穷”
当你四十岁时,身家几何?如果不到四千万,而北京师范大学董藩教授恰巧又是你恩师,或许多少有些尴尬了。因为董教授微博上称,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争议。
  很多人批评董藩教授此言过于功利。其实要是由任志强、潘石屹等房产大鳄,结合自身创富故事现身说法,比如说4000万勉强能算一个40岁企业家最基本的起步价。估计大家听后,多有艳羡之情,而无愤慨之意。
  但为何董藩说了类似的话,就引起轩然大波,而且多是在道德层面的口水激荡,少有价值层面的理性剖析呢?问题大概就出在“大学教授”四字上。未及探析当时语境,甚至没来得及细究其授业领域,就本能地在某种模糊道德观念下,意识先行地批判,很可能脱靶。
  为何大学教授说培养学生财富意识会引来非议?“君子固穷”的观念对干扰理性评判或许多少有些影响。比如代表性观点——“道德意识是你工作内容之一吗?”“这种激励导向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必须承认“没4000万不要来见我”确实表述不当,没把握好分寸。不过这话传达出的创富激励导向,并无不妥。何况财富意识与道德意识并不对立,将此对比实为逻辑混乱。
  再者,董藩是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房产研究中心主任。就如他随后的声明:“那仅是对学生讲的励志话,他们基本都进商界”,“等学生40岁时4000万估计只相当于今天几百万”,“我的财富观是富不傲穷、贫不妒富”。即便当今房产领域,也是以千万亿万为计数单位的。对多年后商界精英而言,四千万确算不上天文数字。
  但平心而论,民众的敏感却又契合现实语境。因为在当下,别说普通家庭,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之家,一生也很难企及这个创富高度。这才是民众普遍对此话感到沮丧乃至愤懑的深层原因。退一步说,普通民众是否就只该将此数字当笑话看呢?也不尽然。不得不说,眼下知识阶层的创富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很多知识精英,即便才华横溢,创造的文化产品社会价值未必比商界奇才差,但两者收入却可能相差悬殊。比如一个一流畅销书作家、媒体人和一流房产商的财富差距,就会十分刺目。这难道就是一句分工不同、“君子固穷”可以涵盖的吗?非也。
  不是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吗,为何知识群体就不能依靠自己才智和奋斗,达到和商界人士相同的财富程度呢?而且,上述“穷”也非与“贫”同义,而是和“达”对应,是指一种权利和精神状态。词义是指一个人不管在何种环境,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就要求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创富环境和财富分配机制,使每个人得到其努力后所应当得的地位和利益。
  假如财富占有和分配掺杂了一些权利受损等其他因素,使得某些群体奋斗历程得不到一个应有的财富价值体现,那么民众对财富分配的公平焦虑就会格外严重。若诚实守信的君子,不是“固穷”而是“真穷”,且贫二代有沿袭的趋势,这时,任何关于财富神话的言行都会惹来别样争议。“40岁4000万”后的“君子固穷”,就不是古人的本意,而有了更丰富的现代意蕴和价值阐释。

4000万高论,除了董藩出名之外别无好处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近日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争议,截至6日下午16时,已被转发17353次,评论6821条。对此,董藩6日在其微博上表示,这是对其学生的励志说法,等学生四十岁时四千万估计只相当于今天几百万。”(4月6日中国新闻网)其实,作为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的董藩并不是第一次发表“高论”。从“房地产泡沫论除了使有的学者出名外没有其他好处””、“未婚同居刺激购房需求”到“房地产是最好的投资品,是其它行业的母亲”。董藩一直为开发商摇旗呐喊,卖力代言。董藩在备受舆论质疑的同时也收获了开发商给予的不少代言费,让他步入了富人的行列。也获得了在民众面前炫耀财富,警告学生“没有4000万别说是我的学生”的资本。与以前一样,董藩此番言论在网上又引发了轩然大波,尽管董藩随后解释说,“这是对其学生的励志说法,等学生四十岁时四千万只相当于今天几百万。”但是,网上仍然板砖横飞。
  应该承认,财富是一个人的身份象征之一,也是衡量成功人士的重要指标。但是人的成功之路千万条。各行各业都有成功的典范。董藩先生怎能以偏概全,让学生锁定做富翁一条成功之道呢?不说普通打工者40岁时挣不到4000万,就是公务员、大学老师等百姓眼中的“成功人士”,如果没有灰色收入,兼职走穴的收入,也很难达到做董藩学生的身价。就是算上通胀因素,若干年后4000万的含金量只相当于几百万,也是许多工薪阶层不能完成的任务。董藩在享受纳税人提供的工资福利的同时,兼职走穴、为开发商代言,赚个盆满钵满自然不在话下。可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志向都是一门心思赚钱,都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运气40岁时挣到4000万,董藩虽然解释说是对学生的励志说法,但是董藩如此“饱汉不知饿汉饥”,仍然涉嫌伤害学生自尊,挑衅公众道德情感。伏尔泰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是作为大学教授的董藩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应该摆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不能以教授身份误导公众舆论,误人子弟,董藩作为大学教授,自身身上散发铜臭味也就罢了。可怕的是,董藩还要把这种铜臭思维用激将法的形式强加于学生,令人悲哀,也让人怀疑其动机。
  套用董藩“房地产泡沫论除了使有的学者出名外没有其他好处”的雷人之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不妨说董藩三番五次发表雷人之语,警告学生“没有4000万别说是我的学生”除了使自己出名外没有任何好处”。如果董藩不发表雷人言论炒作自己,如何出名,又如何增加代言费、出场费呢?董藩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争议,截至6日下午16时,已被转发17353次,评论6821条。网民们急于炮轰、拍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证明董藩炒作“成功”。赚得人气的董藩或许正在暗暗庆祝炒作成功呢。董藩这样的明星经济学家不断以雷语炒作自己,或许又是一个有趣的经济学话题。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叫授”不死,校难未已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