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前“租界时代”就出现的咖啡馆文化,近年来愈发有重生迹象,上海食品协会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兼营咖啡的各类门店超过1万2000家,从业人员近10万。
中国人喝茶,不仅仅是生理需要或传统文化,也是社交方式的一种,但咖啡和咖啡馆正给社会文化带来显著的改变。
上海市食品协会近日发布《上海食品三十年》报告显示,2010年以咖啡为主的餐饮行业在销售额上仅次于正餐餐馆,销售额占行业总销售额的17.2%。但咖啡店利润高达16.37%,大幅超越整个餐饮业平均利润的10.6%。
近年来在中国全国大小城市普遍可见的咖啡馆印证这一报告。百年前“租界时代”就出现的咖啡馆文化,近年来愈发有重生迹象,食品协会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兼营咖啡的各类门店超过1万2000家,从业人员近10万。
台湾复式咖啡业者两岸咖啡在全大陆有560家门店,同样结合多样化餐饮的台湾品牌如迪欧咖啡、上岛咖啡等,全大陆门店总共数以千计,而名气最大的美国品牌星巴克仅在上海就有百家门店,另一家美国品牌香啡缤也表示三五年内要把门店从几十家增加到200家。
咖啡馆遍地开花
星巴克中国总裁王静瑛去年曾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以外星巴克的最大市场,今后每年要开200多家店,到2015年达到1500家。
星巴克不久前宣布咖啡涨价。做市场业务的上海上班族陈颖(25岁)表示:“就多两元嘛!什么东西都涨价了。”她和妈妈在家里都喝咖啡,爸爸喝茶较多。
陈颖说,一般和朋友同事出门都会喝咖啡:“感觉上咖啡店的氛围更适合年轻人,茶店就显得沉闷。”她每周都要喝一两次星巴克咖啡,每个月花费大约两三百元(人民币,下同,约40至60新元)。
从开店和消费规模来看,咖啡这种西式饮料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两岸咖啡副总经理李国彦告诉本报,年轻到中年人群接受咖啡的比例很高,两岸和许多台式咖啡店一样,售卖咖啡为主的各种饮料,但他注意到过去三年,咖啡销售在各种饮料中的比例从三成翻倍到六成左右。公司去年的咖啡豆用量为106.7吨,相比前年增加了13.6吨,或14%。
业内人士指出,饮料的利润本来就高,每杯二三十元的咖啡,材料成本大约低于15%。因此在上海食品协会的报告中,咖啡业利润“傲视群饮”,并不稀奇。李国彦更指出,卖咖啡为主的复式餐厅营业时间长,也有助于利润的增长。
李国彦分析说,复式咖啡店可以做到五种客人的生意:吃早点咖啡的;吃午餐的上班族或商务客人;喝下午茶、谈生意、休息或纯粹上网的客人;晚餐聚会;朋友夜宵。
更值得注意的是咖啡文化的迅速形成以及它带来的改变。
业者长时间供应的经营模式已经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也说明商业与消费越来越蓬勃。排除酒类消费,应酬与休闲活动的饮料已经从过去单纯以茶为主,多了各种名称充满想象空间的咖啡选项。
同济大学文化学者王晓渔认为,咖啡作为饮料的一种选择,其实并没有和茶发生冲突。他在家里多喝茶,但出门就多去咖啡馆。原因之一是茶馆越来越少了。
茶馆与咖啡馆的差别,才是真正的文化课题。他说:“咖啡馆提供的随意、自在,是有利公共交往的空间,如果茶馆能开得更具有类似公共空间的氛围,当然很好。中国茶馆过去也是这样的,现在不是了,其功能反过来由咖啡馆承担了。现在的问题是茶馆怎么恢复这一功能。”
茶是中国“国饮”,许多民众平日出门都习惯随身带着泡好茶叶的瓶装茶以备解渴。对很多消费者来说,咖啡可能还只是城市生活的方式之一,还没有上升到必需品的地位,除了传统习惯的理由,根据一般认识,咖啡也没有茶叶来得健康,此外,相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咖啡还是有点太贵。
研究相关产业历史的人士认为,咖啡在日本还是不敌茶艺,其他为保健和养生喝茶的人也逐渐增加,茶类的现代化饮料销量越来越大,都说明了茶本身没有危机。因此咖啡虽然来势汹汹,顶多是“西学为用”而已,动摇不了茶道的国本。
nn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咖啡正在改变中国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