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同期1】(学生 张华(化名))我感觉这事对我打击太大了
【同期2】记者:生理卫生课不上吗?
【同期1】(学生 张华(化名))我感觉这事对我打击太大了
【同期2】记者:生理卫生课不上吗?
(某中学学生):初中有过。点到为止呗。
【同期3】:(参观者)性到爱的距离和爱到性的距离一样远。
【同期4】:(心理月刊 主编 王晖)这个我认为就是当下整个几代中国人的困境。
【同期5】:(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张玫玫)那么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对性的理解太狭隘了。
解说:近日,江苏徐州某职业高中的学生在教室内接吻被学校发现后,受到了开除学籍的处分。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有人认为,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在教室内接吻,校方加以教育引导即可,开除的处分有些严重;也有人认为,教室内接吻,对其他学生和校园文明有不利影响,学校的决定情有可原。一时间,讨论的重点多半集中在开除处分是否得当,而多少忽视了行为本身产生的原因。吻丢学籍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性观念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和遇到的冲击。
一、张不开口的性教育
采访:(学生 张华(化名))我感觉这事对我打击太大了,我还没满17周岁。我希望学校给我一次机会。
解说:张华(化名)在教室里的这个吻让他丢了学籍,作为一个不满17岁的孩子来说,对于爱,对于性,他的理解却和学校的一次处分联系在一起。在孩子的心里,一次重返校园机会至关重要,那么当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在懵懂中对两性接触做出第一次尝试的时候,学校的教育是否到位了呢?
采访:(徐州高等职业学校 机械工程系学管主任 王郝)由于男女同学交往,老师找他谈过话,告诫他们年龄比较小,年龄小的话要注意,不能在校期间发生这种早恋行为。
解说:当前,中学生接受正规性教育主要是通过初中阶段生理卫生课的讲解,对此,同学们普遍反映途径单一,了解的范围也比较片面。
【同期1】:记者:性教育课,你们学校有吗?
(某中学学生):没有。
记者:你们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通过什么途径?
(某中学学生):网络
记者:生理卫生课不上吗?
(某中学学生):初中有过。点到为止呗。
解说:性教育缺失的现象在今天的学校教育里并不新鲜,有媒体调查称高中的生理卫生课讲到生殖部分,老师基本叫学生们自习。即便是大学的性教育课,有关“敏感”内容,也只是给学生放一段录像,男生、女生分开看。
采访:(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张玫玫) 这些东西如果不帮助孩子解决的话,可以说在中小学这段的发育阶段,你想让他学习成绩好很困难。而且这一段,就像他的身体这一段的发育是他一生的身体健康的一个基础,而且他这个时候的心理健康,这种人格的构造也是他一生的个人的社会适应,家庭幸福,甚至未来做父母以后怎么样去养育孩子都是打基础的东西。
解说:事实上,性教育的问题也一度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11年8月北京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国际论坛上,公布了中国首部小学生性教育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教材一经发布引起的讨论异常激烈,但是就在激烈的讨论之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这本教材却没有如约出现在孩子们新学期的课桌上。勇敢的尝试之后,“性”教育在中国依然是一个张不开口的话题。
采访:(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张玫玫)那么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对性的理解太狭隘了,认为性都是些隐私的东西,是不能够公开说的,只有到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发育了,有性的需求了,才在这方面做一点保健的教育。
解说:欲说还休的保健教育让孩子对“性”抱有极大的神秘感,当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如何面对“性”,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采访:(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张玫玫)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指导的时候,他就花很多的精力去摸索,在这个摸索过程当中必然有情绪的变化,有时间的花费,甚至可能有体力的消耗,搞不好可能还会有身心的伤害。我们实际上应该就是要尊重人性,尊重让孩子有这样一个选择,但是在这个选择的当中,当孩子还没有选择的能力的时候,应该有一定的帮助他不受伤害的方式,所以不同年龄阶段这个教育是不一样的。
二、国人面对的集体困境
解说:就在很多人为青少年的性教育谈“性”色变的时候,近日,在北京的798艺术中心,一场名为“解禁之后—新一代的性与爱”的展览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同期1:参观者】:很多东西大家都是在很迷茫的时候忽视他的存在,但是每个人都知道它,又漠视它,但是它又在我们的身边,我觉得这种观念应该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把中国人的思想束缚住了,能有一个平台展示一下它,开放一些。
【同期2:参观者】:性到爱的距离和爱到性的距离一样远。
解说:从这些70后80后艺术家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年轻一代对于性与爱的表达更为直接而坦然,而这种坦然也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心理月刊》作为此次活动的联合发起方,主编王晖认为:
采访:(心理月刊 主编 王晖)人们现在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是在非常压抑地不敢去用自己的非常个人化的方式去追求爱情,包括大胆地去表达他对性方面的需要,而现在其实是有了这样一种宽容的氛围,一种气氛,人们不太会再大惊小怪了。当他去感受这个社会的这些变化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或者是一个集体方式的表达,他全部表达的都是他的个体体验,他感受到什么。
解说:尽管今天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宽松起来,但是年轻一代中间仍然存在很多的困惑,他们了解了性与爱,却因为知识的缺乏不懂得维系与鉴别。王晖认为,这背后是一代甚至几代中国人面临的“困境”。
采访:(心理月刊 主编 王晖)这种困境是你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各种各样的通路去了解爱情,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去实践这个爱情,但事实上我们对于什么是爱,怎么相爱,什么是好的爱情,什么是爱情里的性,什么是单纯的性,其实这方面的这种经验、知识、教育都没有。那基本上就是靠同龄伙伴去探索,去摸索,靠着你的青春期的那种莽撞,那种好奇去摸索,那这样的摸索里面,可想而知,那种辛苦是很多很多的,辛苦也好,辛酸也好都很多。但这个我认为就是当下整个几代中国人的困境。
解说:性健康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尽管受到两千多年性意识的压抑,但仍在争议中前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如今,年轻家长们对孩子性教育的态度正悄然改变。
同期1:(家长)这么点小孩吧,有时候就问,妈妈我从哪里来什么的。我觉得不点的时候就可以熏陶一些。以前咱们都比较顾忌,宝宝从哪生出来。我觉得一些知识可以经常地跟孩子片面地提倡一些还是好一点的。
同期2:(家长)我觉得在小学时候,小孩他有意识了,我们家还有一个大孩子,她现在他就知道了。
(家长):学校有这方面的教育,有开这种课。
(家长):因为我们那个大的是女孩,告诉她这个,她以后会知道保护自己。
解说:就在北京798的展览即将结束的时候,在上海,一场国际成人展又悄然拉开帷幕,这场关于性与爱的讨论在人们的生活里继续进行。从“谈性色变”到“开放讨论”,或许,人们需要通过更多渠道去揭开这个话题的面纱。
采访:(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张玫玫)我觉得还是应该让这些孩子们在交往当中学会怎么样去异性交往,在性的价值观念还是要让他们能够不轻易的随便的因为娱乐,因为冲动,而去做这样的事情。
采访:(心理月刊 主编 王晖)实际上现在我们是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去积累,去修复,人和人之间可以好好的拥有那种亲密关系的能力。
Ε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网事焦点:中国式“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