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越南式过马路——心中无车!

                        
                     

越南式过马路——心中无车!

                  河内街头,交通经常混乱无章。
“中国式过马路”最近上纲上线、成了一个事关国民素质、交通执法的热门话题。纵观世界各地,过马路的方式不外两种,一是听从红绿灯指挥,二是随心所欲。
但是,中国大陆创出了以“法不责众”为出发点的一条新路——“凑够一撮人就一起走”!其实,过马路勇于创新的并不只有中国人。
在越南,过马路仅有“目中无车”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心中无车”。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人与车“和谐共处”这一幕就更怪了……
像我这样的外国人,初到越南,第一感觉会是怎么样呢?
几乎可以肯定,一定是恐怖。
近年来,越南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迅速致富的越南人,最大的愿望之一是拥有一部小摩托车。
越南的公路上,出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两轮车。摩托车非常普及,相当于汽车的20-30倍。由此带来的城市交通流量,令人触目惊心。
每天从早到晚,越南两大主要城市——河内和西贡(又称胡志明市)宽阔的林荫大道上,从马路的一边儿到另一边儿,横冲直撞、致命的摩托车挤成一个水泄不通。
看到这样的场景,任何初到越南的行人“默认”反应一定只有一句话:“过马路?我怎么能够保住命?”
                  

越南式过马路——心中无车!

             越南女郎去买花。市场边,停放着一排排摩托车。
两种模式
从全球范围来看,总体上来讲,城市交通和行人之间的互动一般遵循两种模式。
比如说,伦敦街头有“法制”。信号灯、指定的行人过马路地点以及各种各样的路标都明确指出,行人有权力。
开车的人可能觉得很烦,但是,他们也都必须忍着,会减速、停车,必要时“举手投降”。
另一方面来讲,开车的人也有权力。如果过马路的行人不守规矩,司机会按喇叭、或者诅咒。
另外一种模式,可以大概其归类为“无政府状态”。比如,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如果说过马路是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一点都不夸张。
行人想过马路,没有任何专用设施,也没有任何权力。在无休无止的车流中,找到一个空隙,需要角斗士一般的勇气和圣贤一般的耐心。
想活下来,必须有疯狂的自信、双目炯炯的警惕性和奥林匹克标准的体能。

            

越南式过马路——心中无车!

          胡志明市,最通用的交通工具也是摩托车。
心中无车
现在,站在西贡(胡志明市)路边,我们这些胆小的外国人,看着汹涌的车流从眼前奔涌而过,一般都会假想,越南肯定也全面采纳了“纯粹的无政府”模式?
这样想,可是大错特错了。
车人对阵,越南人好像找到了一条全新、非官方的模式,也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第三条路”?
这种模式,既没有法律规定的权力,也没有个人的为所欲为,反倒更像是基于两个很简单的出发点:尊重和宽容。
越南司机尊重行人确实有过马路需要的事实。行人对这一点非常自信,因此,他们会心甘情愿地走上这条初看上去确认无疑的“自杀之路”。
过马路,也有一定之规。抬脚走下便道,尽管恐惧到胆颤心惊,也一定要做到“目中无车”。然后,迈步开始过马路,速度自始至终要保持不快不慢,既不要犹豫,也不要变速。
车辆会继续行驶,但是,过马路者心中只要记着自己的目的就行了。已经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存在和意图,一定要坚持下去,让对方承认你的存在。奇迹般的一幕是,车流也会做出反应,容纳你的存在。
由始至终保持步调一致是关键。突然往前冲或者减速、止步,都是致命性的行为。恒速,可以让司机准确地判断行人过马路的“轨道”,由此做出减速、或者打把的决定。
茫茫然而又安全无恙,行人抵达马路的另一岸。没有法律、没有制度,这真是弱者的胜利啊!
越南特色
第一次看到一位越南老妇紧紧地抱着购物袋、慢慢穿越六股车道上奔驰的车水马龙,真是让我震惊不已。但是,在越南呆上几天,虽然自己仍然非常谨慎,但也就习以为常了。又过了一个星期,几乎也进入视而不见的境界了。
耐人寻味的是,越南人过马路,怎么就形成了这种模式呢?
也许,“越南式过马路”的根源是国人为自由而战的过程中结下的团结一心?或者,这是孔夫子特别重视社会和谐的教诲留下的遗产?
不管答案何在,尊重行人,是越南特色的一个怪现象。

⑴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越南式过马路——心中无车!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