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文化走廊 > 正文

中国作家公开认错:西点军校真的没有学雷锋

把“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谎言引进中国,是我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
              

中国作家公开认错:西点军校真的没有学雷锋

从写作技巧出发选错案例
   
    “我不假思索,便把它写进文章(署笔名黎信)。”注意到日前再度有网友讨论“美国西点军校学雷锋”,李竹润昨日一大早转发相关微博并称,他于1981年愚人节将外电播发的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的假消息,误当成真事写到了文章里,直到十几年后在《读书》杂志看到一篇澄清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上了当。
   
    检索显示,从被媒体报道到引发网络热议,“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话题不时出现,经久不衰。这个据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流传的说法,其主要内容是:“走进西点军校,人们首先发现校园内一尊雷锋的半身塑像,会议大厅挂着5位他们所仰慕的英雄像,排在首位的是我国伟大的战士楷模雷锋,学校还把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
   
    不过,按照李竹润的说法,最早引入这个说法的是他,而且是在其编写的新闻写作教材里。李竹润向南都记者回忆,1981年前后,自己一方面在媒体工作,一方面任教于成立不久的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后在编写函授教材时注意到这个消息,“我印象里是在UPI(注:合众国际社)上看到一篇通讯,写的是西点军校的学员学雷锋,他们不仅学雷锋,而且还在学校里立了一个像。”
   
    李竹润表示,由于时间过去太久和搬家的缘故,他已经找不到原稿了。他透露,文章的导语中引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这让他觉得非常有专稿化的特点,很吸引人,所以选了这篇文章。后来,在国内很多省报的内刊向他约稿时,也多次使用了这个例子,“我觉得恐怕不下十家”。按照他的说法,自己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则愚人节的消息,“完全是从写作技巧出发选了这个例子”。
   
十八年前就意识到错了
   
    一个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学院,一个是中国人熟知的战士、榜样,两者碰到一起,自然颇受关注。“1990年2月2日早晨6时30分、、、、、、强劲电波向国人传播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雷锋出国了!同一天,这个报道出现在许多报刊上、、、、、、”后来有媒体在一篇与雷锋相关报道的开头描述当年的情形说。
   
    据此前报道,早在1997年《读书》杂志上就出现过一篇辟谣文章。而在2003年,有媒体驻美记者更是亲到西点军校求证,结果是虽然一些西点学员听说过雷锋的名字,但校园里既没有雷锋的塑像,也无“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此外,还有媒体援引当年西点军校公共关系办公室负责人的回复邮件,表示虽然历史课和中文课中有可能会讨论雷锋,但校内“没有雷锋的塑像或画像”。
   
    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李竹润表示,他在1997年看到《读书》刊登的那篇文章时,就意识到自己“上当了”。按照他的说法,尽管此前就有些怀疑,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被搁了下来。
   
    李竹润称,自从看到西点军校没有学雷锋的消息后,他在多所高校上课时都反复“用这个例子现身说法”,“意思是说做新闻要保证真实,不要轻易上当,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说,恰巧昨天在微博看到网友再次提及此事,“我就把它讲出来了,希望通过这样做,了却自己的一块心病”。李竹润说,“凡是用‘黎信’(署名的文章),都是我自己的活动,是我自己的错误。对也好,错也好,负什么责任我自己承担。”
   
李竹润先生口述当年事件经过本文经李竹润本人审定
   
    “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谎言是我引进中国的,事情发生在1981年。尽管我也是上当受骗,但今天我仍通过新浪微博公开道歉。
   
    先说大背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离开中国,周恩来总理在机场问在场的新华社记者想一想向陪同尼克松来华的美国新闻记者同行学习什么。我听了这话以后,觉得很受启发,因为当时新华社的新闻受文革影响,很多假大空的报道,简直是没法看。我并不知道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讲这个话,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然而我坚信个话很重要,于是就偷着研究西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写作。当时文革方兴未艾,研究西方的东西是要冒风险的。后来在干校,我自告奋勇养猪。养猪需要半夜三更煮猪食,正好一面烧火一面读书。这时人们都已经入睡,读禁书也没关系。
   
    “四人帮”终于被粉碎,文革结束了,我开始以黎信的笔名写文章,介绍西方新闻理论和实践。中国社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根据胡乔木的指示重新开办起来,我跟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主任陈龙说想报考研究生,当他的学生,陈龙却说你不要当学生、你来当老师吧,于是我继续在新华社从事一线新闻报道工作,同时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书,头衔是“授课教师兼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西点军校学雷锋”的事情是怎么来的呢?当时除了正常的教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搞了一个函授项目。函授要编写教材,我承担了编写新闻写作教材的任务。搜集材料的时候,我看到某外国通讯社(好像是UPI即合众国际社)播发的一篇通讯,写的是西点军校的学员学雷锋,说他们不仅学雷锋,而且在还在学校里立了一个像。文章说,虽然雷锋是一个共产党的士兵,但他忠于职守、忠于国家,所以西点军校的学员应该向他学习。这篇文章的导语用的是《学习雷锋好榜样》那首歌的头两句歌词“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我觉得这个导语用得很不错,这样写很吸引人,有专稿化的特点。所以我就把这个例子就用在了教材里,当时根本没想到是写作那天是愚人节,也不知道西方媒体在这天往往开玩笑,发一些匪夷所思的东西。
   
    研究西方新闻实践,我算是国内比较早的,所以当时全国很多报纸的内部刊物找我约稿,记得曾经把这个例子用在十几篇文章里。于是“西点军校学雷锋”就这样传开了。
   
    经过了几年,我也感觉到这个事情不一定真实。记得1986年或是1987年,我曾问过在新华社工作的美国专家有没有可能西点军校的学员学雷锋,他们都摇头说不大可能,但是我也没深究,毕竟我当时用这个例子并不是出于爱国或者其他政治目的,直接想法就是这篇文章的导语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有新意,容易调动读者的好奇心。总而言之,我完全是从写作技巧出发选用了这个例子。
   
    1997年。我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了李慎之的一篇文章,说他请在美国的朋友到西点军校去核实,结果证实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纯属子虚乌有。哎呀,我当时就觉得自己上当了。我想李慎之托朋友去查,我也有这个条件,如果自己托朋友去查这个事情,可能早一点就把事情弄清楚了;然而自己就是没想到,所以很感惭愧。这是实话。
   
    从那以后,我在很多学校上课,都用这个例子现身说法。除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我教过书的学校很多,比如厦门大学、广播学院(即中国传媒大学)、人大、北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等。我用这个例子告诫学生,新闻报道要确保真实,当记者不要轻信,防止上当;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当时,我也意识到可能这个例子会影响到不少的人,所以也想将来如果有可能的话,想通过一个更大的平台或是更有效的方式,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说明白“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是一个谎言。恰好今天看到新浪微博上有人提到了这件事,我就把它讲出来了,希望通过这样做,了却自己的一块心病。
   
    有媒体把这件事与我的新华社记者身份联系起来。我要郑重声明,这个事情跟新华社毫无关系,完全是我的个人行为,所有责任由我一人承担。我在新华社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凡是职务行为,署名一律用真名;凡用笔名“黎信”署名的,都是我的个人行为,与新华社无关。

0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国作家公开认错:西点军校真的没有学雷锋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