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走在一带一路上

今年夏天,清华大学38名师生,分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伊朗探索伊斯兰文明发展新机遇,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走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果,开启了一次学习之旅、探索之旅。

“Hello,Chin!”在伊朗中部城市、古丝绸之路重镇伊斯法罕,中国人成为人群中的焦点,所到之处经常如明星般被当地人拉住合影留念。这种热情古已有之。“Chin”音为“秦”,是波斯语对中国的称呼,也是伊朗人对中国最早产生认知的年代。在这块与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土地上,清华师生从德黑兰开始,历经10天,辗转卡尚、伊斯法罕、设拉子、库姆等5座城市,展开一场场从波斯古国到丝路新探的文明对话。

“伊斯法罕半天下”。如今,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大巴扎里,经常聚集着往来伊朗与中国义乌的商人。从曾经跋山涉水的驼铃阵阵,到如今只需14天便可从义乌抵达至此的“新丝路直通车”,“一带一路”重新定义了时间。

在伊玛目广场上,一位给自己取名叫“马云”的当地人,用中文招揽顾客去店里欣赏传统的波斯地毯。面对师生们惊奇的目光,他自豪地说道:“我在南昌学习过汉语,要成为和马云一样的大企业家!”他还说,自己对中国的体育界也很了解,给弟弟起的中文名叫马龙。

在美轮美奂的清真寺内,师生们与伊斯兰宗教学者围坐论道,进行了一场友好谈话;在迷宫般的大巴扎里,学生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伊朗民众心中的“中国形象”;在街心公园的草坪上,师生们和当地人席地而坐,分享彼此对伊朗文化、伊朗建筑的理解,畅谈到午夜时分仍久久不愿离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惠泽华的研究课题是中国“新四大发明”在伊朗的推广情况。今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青年将移动支付、高铁、电商、共享单车评为中国改变当代世界的四样“法宝”。“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丝绸与茶叶、熊猫和服装玩具,已经拓展到硬件基础设施、网络信息服务、便捷互惠的新生活方式等领域。”看着伊朗沿街店铺挂出的支付宝二维码、汉语广告牌,惠泽华感慨道。

当“战斗民族”的客机载着师生从万米高空俯冲而下,降落在阿斯塔纳国际机场时,舱内响起阵阵掌声。不远处,一座座造型新颖的现代化建筑在广袤的荒原上拔地而起。从曾经的垦荒小城,到中亚地区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城市,哈萨克斯坦只用了20年时间。

心理系博士郭睿制作了一份关于中国在中亚地区形象认知的双语问卷。在撒马尔罕的传统集市里,她挨家挨户地询问着当地商人。不远处,人们正在交易的葡萄、甜瓜、莴苣、大蒜等食物,从2100年前便沿着古丝绸之路抵达中国人的餐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元素在哈萨克斯坦青年人中广为流行:一个年轻人用并不熟练的汉字写下了“我爱中国”;在塔什干孔子学院里,从外方院长到普通学生,都能用流利的中文与师生们交流。

在被乌兹别克斯坦前总统卡里莫夫称赞为“乌兹别克斯坦与外国投资合作典范”的鹏盛工业园,当地员工友善地用汉语“你好”与师生们打招呼。工业园为当地提供1300余个就业岗位,并在厂区内建起了生态公园,供附近居民休闲娱乐。2015年,约150名当地员工被派往中国进行深造。他们此前甚至没有离开过家乡,而现在,他们被视作家乡的“英雄”。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10日   07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走在一带一路上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