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亦浦在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工作中
“2017年5月跟我爱人旅游,在加拿大多伦多一个老城广场上,有两个中国留学生走过来问我,您是故宫的王老师吧?这么老远还有人认识我?!”王津是故宫的钟表修复师,他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书中如是描述自己路遇“小粉丝”的情景。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极具魅力的中国文物,海外学子也纷纷为中国文物代言。
和故乡来的文物相遇
终于等到放假,在加拿大留学的易羊(化名)满怀期待地和同学们一起去美国游玩。到著名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时,易羊感慨:“太大了,参观得累了都坐着睡着了。”易羊和同学们在馆里参观时,透过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感受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他们特意寻找中国文物:“虽然数量挺多的,但大多是明清时期的。”看到中国字画,易羊感到特别亲切,她凑近去看上面的汉字,非常兴奋。不过,看着这些陈列在展柜中的来自故乡的文物,易羊心里百感交集:“我是学数学的,不怎么懂文物。但在博物馆看到明清时期的文物,我就想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心里挺不是滋味儿的。”
在海外欣赏文物,感受确实有些不一样。孟聿(化名)在英国格拉斯哥留学,闲暇时候,他喜欢四处逛博物馆、摄影。“大英博物馆里有不少中国瓷器,但在家乡参观博物馆更有自豪感,而且品类多,历史脉络更清晰。”
除了亲临展览现场,很多人还通过网络了解文物、感受文化。易羊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就读,最近就在看《国家宝藏》。“本来还想推荐给大家的,结果一问,中国留学生基本每个人都在看。”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益康(化名)也非常喜欢这个节目,“我在澳大利亚看的,每期都追,身边很多中国留学生也在追”。
日常生活中传播中华文化
向周围的外国同学、朋友介绍中华文物,在不少海外学子看来,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和同学同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易羊一边参观,一边给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同学当起了讲解员。在日常生活中,易羊也时常为同学科普中华文化知识。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易羊有点哭笑不得:“我问他们知不知道周公瑾,他们说知道,在三国杀(桌游)里见过。”在易羊看来,向不懂汉语的外国同学传播中华文化,需要更有效的手段。“深奥的东西理解起来相对难,通过玩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的游戏,比如三国杀、王者荣耀等,可以让对方理解起来更容易。”
不仅在国外介绍中国文物和中华文化知识,海外学子回到国内,也会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传播中华文化。在日本留学的周里,因为外语水平好,便受学姐之邀,陪远道而来的日本同学参观故宫。“学长参观得很开心,一直在感慨‘好厉害啊’,不管是恢弘的宫殿还是精美的文物,都让他感觉惊奇。”周里说,虽然自己不是专业人士,但也竭尽所能为日本同学讲解,希望他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还有一些学子毕业归国后继续发挥语言优势,做起了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
将国外保护技术带回国内
出于对博物馆的热爱,蒋亦浦在大学毕业时申请了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博物馆学,“英国博物馆学研究做得很好,所以我最终选择到英国学习。”在英国留学的过程中,蒋亦浦潜心学习,汲取经验知识。“大英博物馆都快被我逛烂了,在博物馆系统实习期间,博物馆里的所有事我都做过”。不断尝试、不停积累,这段留学经历让蒋亦浦找到了方向:“博物馆学很复杂,继续研究需要一个切入点,我喜欢文物保护工作,后来更专心于书画修复装裱。”于是,学成归国的蒋亦浦进入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从事书画修复装裱工作。让蒋亦浦安心做这份“寂寞如雪”的工作的原因很简单——“热爱、责任、希望”。面对那些精美的书画,他总能感受到历史带给他的使命感:“这些传统技艺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来传承,不然,那些等着我们保护的书画怎么办?”
传统需继承、创新推进发展。同为英国留学生的木白在伦敦大学学院考古与文化遗产专业就读,作为文博专业的学生,她在参观博物馆时有更多专业感受:“英国博物馆的展示手段和保护技术值得我们借鉴。”留学带给了她新的视野,如今毕业归国,木白投身新兴领域,在一家科技公司从事博物馆数字化展览的工作。“我们是有文化优势的,推进创新,我们大有可为。”木白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1月08日 第 09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从国外到国内守护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