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海外投放的共享单车。资料图片
俗语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人都关心选择什么样的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各地华人也是如此。如今,一些不安分、爱折腾的华人青年觉得,大部分人为求安稳做出的职业选择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们勇敢地跳出人们眼中的“康庄大道”,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探索出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跳出既定的轨道
在初到德国之时,翟程远给自己规划了一条成长道路——学习完本科机械专业的课程,最好能进入德国大企业工作,一步步升至中高层,能得到派遣回中国工作的机会就更好。如愿进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工作后,他却发现“现实很骨感”,在大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可能达到的高度都远不如他预期。重回校园,翟程远选择了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碳纤维与轻量化制造专业,却在校外实践中发现了“痛点”——华人游客在欧洲购物后会面临繁琐的退税流程。
“我觉得可以用移动互联网的手段来解决退税这一问题。”翟程远说。于是他联合自己的团队,推出了以“易退税”手机软件为主的一系列移动互联网产品。产品主要面向华人游客,帮助用户自动生成退税单,并将海关的退税款项直接转向用户的银联卡或微信。目前,翟程远开创的这一业务已经覆盖到了德国、比利时、卢森堡等6个国家,线上线下用户已有2万余名,月流水达到了130万欧元。
郭晨曦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几年后,来到菲律宾读工商管理硕士。读书期间,她听到了一些华人投资失败的案例,感到有些困惑:在异国做投资之前,这些华人有没有做背景调查和尽职调查呢?读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她试着在菲律宾开办了一个咨询公司,向华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风险方面的咨询。随着公司的发展,她逐渐扩大业务范围,开始向华人企业提供证照办理、本地劳工招聘等服务。目前,她的咨询公司已雇佣了十几名员工,每月能够处理几百单业务。
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徐铭泽就几次“跨界”:在德国先读了建筑结构,后来跨专业读了媒体与市场营销,又去读了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他开始在德国做互联网媒体营销工作,主攻线上线下活动的组织管理。他喜欢旅行,想要将这一兴趣和自己在工作中得来的组织运营经验结合起来,于是,他转向做华人在欧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的开发。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坚持了4年,并从中收获了乐趣和成就感。徐铭泽说:“让旅行者可以醉心于旅行,是我可以付诸努力并坚持一生的职业所在。”
职业选择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因独特的职业选择而闯入大众的视野,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华人热衷的行业,在选择发展方向时更懂得“量体裁衣”。
初代华人走向海外时,从事的多是餐饮业、零售业等产业。近些年,新移居到国外的华侨华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高学历的技术移民。这部分华侨华人的教育水平较高,对自身的能力和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能够洞察到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新机遇,从而在职业选择时更加灵活。因此,华人新生代择业范围逐渐宽泛,也出现了创业者、自由职业等多元化、小众化的职业选择。
“以前的一些华人对外界信息不够敏感,教育程度和语言的问题也限制了一部分华人对某些职业的选择。如今的‘90后’想法更多,所以,与以前钟爱法律、电脑、财会等领域的就业惯势相比,如今华侨华人选择的职业也更趋于多元化。”郭晨曦说。
挑战与机遇并存
提到华人在海外的职业选择,徐铭泽说,这与机遇、人脉、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知识储备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海外华侨华人中像他一样在职业选择上“不走寻常路”的人算不上主流,但也有一些。相比在中国,华侨华人在海外做出个性化的职业选择,要面临工作许可等挑战和现实问题,最后能坚持下来的人都有其过人之处。
据翟程远观察,近年来,华人在欧洲的就业范围在逐渐扩大,选择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华人选择将中国的创新模式向海外输出,在海外模仿中国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例如,一些华人在欧洲推广共享单车、外卖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虽然也有一些欧洲本地的企业在和华人的创业公司做竞争,想要做好也很难,但是现在华人创立的企业越来越多,从趋势上来说还是好的。”翟程远说。
郭晨曦说,在祖(籍)国富强之后,“国家势能”会惠及各行各业的华侨华人。例如,在经济方面,中国有输出优势,中国的产品在质量、价格上都有优势。“很多中国已经很热的东西,别的国家还没有人去做,这就是我们经济模式上的优势”。此外,在文化方面,新移民带着新的中国元素走出来,麻将、火锅等中国元素在国外的知名度已经很高。她认为,这都可以为华侨华人的职业选择带来机遇。
(作者:杨宁 张晓晓)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1月12日 第 06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华人青年“另辟蹊径”谋发展(侨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