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菜篮子,保供增收门道多(乡村观察)

春节临近,在一家蔬菜种植基地,菜农趁着晴好天气抢收白菜。龙毅摄(人民视觉) 

制图:蔡华伟

小小菜篮子,连着城乡两头。城里人想要花样多,吃得好;村里人想要轻松种,收入高。两头如何兼顾?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河北永清、固安两县,探寻来自一线的答案。

从拼产量到拼质量

1吨不如1斤,1马车不如1麻袋

“大青垡村种菜,谁也比不了。”村支书吕彦毅挺自豪。

腊月初八的大雾,在清晨的阳光中迟迟不肯散去。深一脚,浅一脚,记者走进河北省永清县龙虎庄乡大青垡村的日光温室,一垄垄蔬菜暖香四溢。拨开枝叶,微微透红的番茄、顶花带刺的黄瓜,跃入眼帘。

产量可观,是老吕的底气根源。他讲,这些年土地流转、人工、农资等成本上涨,全靠拼“量”来覆盖。全村3800亩地,2800亩种了菜,年产量超过1.2万吨。产量高,带动村民收入看涨。2012年,村里人均收入1.4万元,2018年涨到1.8万元。

可拼量也有副作用。

一个是种得太累。

“在所有的蔬菜里,只要会种黄瓜,其他菜都会种了。啥原因?太费事!”永清县蔬菜管理局技术站站长魏文亮感叹,整个生长期间,黄瓜面临的病虫害威胁达100多种,其他蔬菜一般只有三四种。

大青垡村村民金锁鑫,光黄瓜就种了5个暖棚。“从上个月4号到今天,中饭我总共吃过3顿,全在摘黄瓜。”每天早上4点起床进棚,晚上七八点钟吃过饭再接着干,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多。去年一年,5个棚利润10万多元,但背后的汗水没法算。同村的村民荣所亮深有同感:“黄瓜种得太累,这结构真该调调了。”

还有一个是价格卖不上去。

吕彦毅坦言,因为全村种植的基本都是黄瓜、西红柿之类的大路货,如何提高种植效益让他很是发愁。“目前,市场上黄瓜价格大约每斤2元,和十几年前没啥差别,再增加收入,难!”

“靠单纯走量获取效益的模式需要变变了。走量,结果真应了那句老话:‘1吨不如1斤,1马车不如1麻袋。’与其产5万斤卖5000元,不如下功夫种好5000斤。只要质量上去了,5000斤的收入不会少于5万斤咧!”魏文亮表示,助力菜农增收,必须依托种植结构与品种调整。

变化已在永清县悄然发生。永清是华北地区数得着的蔬菜大县,全县蔬菜播种面积38.5万亩,28.5万亩设施蔬菜,仅黄瓜、西红柿等深冬蔬菜,年产量就约68万吨。不再只满足于离京、津市场近,这几年,永清全县推广规模化种植,暖棚、冷棚交替,县蔬菜局每年引进60个蔬菜新品种、5项新技术,在县、乡、村三级示范点试验、示范、推广。

百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的凤梨萝卜就是引进的新品种,“能当水果吃,口感清甜,一斤可卖到8元。”理事长文俊先心里很美。

从盲目种植到订单生产

菜农不愁卖,收益进了“保险箱”

蔬菜市场价格常常出现波动,可固安县牛驼镇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顺斋却十分淡定。因为订单模式用得风生水起,很大程度熨平了价格波动。

“我们园区种苗以订单生产为主,年生产能力超2000万株,年产值1000万元。”张顺斋说。

订单生产,理顺产业链条。

合作社的净菜包装车间里,沾着泥巴的萝卜经过洗涤、去叶、验收、化验、包装等一整套工序后,变得白净水灵。净菜直通超市,价格比地头高出一倍。张顺斋介绍,“这些生产和加工工序,都是在提升萝卜的身价。”

净菜销路好,得益于订单串起的高效产业链。链条这一头,现代农业园区既负责统一提供籽种和技术服务,也负责统一管理、质量验收和收购等,链条那一头,合作社负责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这是零散的市场采购做不到的。”张顺斋直言。

订单生产,降低种植风险。

“以往农民自己种菜卖到市场,至少要转三级经销商的手,利益没保障。现在与合作社合作,价格能比自己卖到市场平均高出10%。原因就在于合作社坚持订单价格就高不就低。”张顺斋认为,只有农民不再为销售问题忧心,不再受市场风险干扰,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搞好生产中去,种植质量才有保障。

订单生产,带动结构调整。

固安县蔬菜办副主任张建伟分析:“蔬菜市场价格起落大,与小农户盲目跟风种植有很大关系。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对接市场需求,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通过订单组织小农户生产,能够避免这些弊端。”

订单生产,绿色方式不可缺。

“以虫制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夏季“高温闷棚”技术……这些新型种植方式在张顺斋的现代农业园里比比皆是。为助力发展绿色生产,合作社还请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河北农大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助阵。目前,合作社已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0个、绿色蔬菜产品33个。

订单生产,经营主体增活力。

新型经营主体的微观活力,通过订单生产的倒逼一下子迸发出来。目前,与顺斋合作社签订蔬菜直供订单的单位既有大型商超,也有企业、机关,配送量达到每天60—80吨。张顺斋说:“我们现在不仅实现农超对接,还实现了农锅(涮锅)对接和农堂(食堂)对接,订单生产让菜农利益进了‘保险箱’。”

从种在田里到种进厨房

功能不断拓展,带来附加值步步提升

永清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老辈到城里卖“京韭”,去的时候担子轻,回来的时候担子重,为啥?换回来的都是铜钱,可见这韭菜卖得好。

“京韭”延续至今,又有了新的卖法。

“这叫黄芽韭菜,种植全程零农残,不仅味道浓郁,而且没有纤维感,不容易塞牙,包饺子口感最佳。”永清县鑫耕田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销售主管范梦彬笑着为自家产品代言。

在这个合作社,韭菜被做成了赏心悦目的盆景。据介绍,盆栽韭菜搬回家后,施上合作社配好的营养肥,可以剪上四五茬,一次能出两斤。盆栽韭菜,线上线下都能买。记者在车间里看到,有的韭菜已经剪完一茬,露出根部,范梦彬解释,“这些都是走线上销售的,方便物流运输。”仔细打听价格,一盆韭菜售价达200元!

除了盆栽黄芽韭菜,青蒜苗、香葱、樱桃萝卜等10多个品种都摇身一变,化身盆栽。范梦彬表示,这种盆栽蔬菜既能让那些有田园情结的城里人体验种植乐趣,也能满足一些特殊群体不便出行、又想吃上新鲜菜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蔬菜改变的不只是卖法,还有吃法。永清县的胡萝卜品质优,每年不只内销,还有出口,但价格都不高。魏文亮说:“在番茄酱里,必须添加一定比例的胡萝卜酱才能保证口感。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胡萝卜产量的优势,制作胡萝卜酱、鲜切胡萝卜、胡萝卜汁等。完善产业链条,把附加值提上去。”

蔬菜还能观赏。迈入固安侬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仿佛来到一个小型的大观园。“这是冰草,自带淡淡的咸味,营养价值很高,造型也好看。”“这是菊花菜,叶型特别漂亮,好多游客说搬回家看着都舍不得吃……”站在大棚一侧,公司负责人胡世丹如数家珍。她介绍,依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精选各地的名优品种,过去仅供食用的蔬菜已经向新、奇、特的观赏类农作物升级。

蔬菜产业带动休闲农业发展。并非所有的菜都要走精品化、深加工路线才能提升价值。带着家人亲手采摘茄子、辣椒、豆角等绿色蔬菜,体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乐趣,正成为一种都市消费潮流。瞄准城市需求,廊坊海泽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采摘园区一到节假日便成了乐园。

依循同样的思路,盛世农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朝休闲农业上持续发力。“今年夏天,我们打算在架子上种上葫芦,成熟以后,请一些手工艺人雕刻上花样,组织孩子们来游学体验。”总经理郑立国指着路边空着的藤架,希冀满满。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才能互惠共赢

“合作社是大蒜,成员抱成团才能发展;买卖经营像黄瓜,清清白白才能长久;利益联结像莲藕,心连心才能共赢。”在采访中,鑫耕田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志先以蔬菜作喻,对合作社进行了一连串妙趣横生的描述。

鑫耕田果蔬专业合作社成员来自永清县大辛阁乡等8个乡镇30多个村,社员现有438名,农户占社员总数的90%以上。截至2018年底,合作社固定资产840万元,年营业收入4000万元。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安全蔬菜生产基地1800亩,带动周边地区非成员农户8700户,蔬菜种植规模8000亩。

合作发展是带动菜农增收的方向,必须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而稳定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土地流转是前提。“我家的8亩地,以前种棒子、麦子,一年下来,万把块的收入就很好了。现在,全部流转给合作社,收入增长了3倍。”固安县牛驼镇门铁营村村民张志华2012年加入县农合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种植叶菜。“一亩地流转费用1200元,每年工资收入还有3万。两全其美,旱涝保收,比自个儿种地强。”

吕彦毅反映,目前在蔬菜大棚建设中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村里在研究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调整不合理的大棚布局。

引进先进科技是稳定联结的“催化剂”。“蔬菜生产有季节性和地域性,本就有周期性波动。供求关系受天气变化、交通状况、节日效应等因素影响,会引发价格波动。”河北新发地集团副总裁魏树俭分析,虽说难以对蔬菜价格进行准确预判,但引入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可以更清晰掌握市场变化情况。

冯志先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将蔬菜卖到全国,带动社员增收致富。郑立国也点赞“互联网+农业”:“种什么品种,盲目跟风可不行,我们每年都会对园里的蔬菜采摘、销售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行情,制定第二年的经营方案。”

稳定联结,更离不开城乡物流畅通。“物流循环上,我们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每天半夜,都是顺斋合作社物流车辆往北京各网点提供新鲜蔬菜的时候,哪个环节出了岔子,轻则损失几单,重则丢掉了客户。

张顺斋说,为了满足客户市场需求,实现蔬菜全年供应,合作社还在河北、四川、安徽等地开辟了自己的基地,把蔬菜错季生产,通过准确的物流,满足客户需求。

虽然尚处创业初期,但胡世丹对蔬菜种植有长期规划。“菜篮子连着城乡两头,尽管农业周期长、利润低、收益慢,但只要坚持下去,把蔬菜种植做深做精,荷包就会越来越鼓。”

延伸阅读

“菜篮子”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以“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为特征的鲜活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8年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全年均值为104.4,比2017年高4.2个点;其中“菜篮子”产品200指数均价为104.8,比2017年高4.9个点。蔬菜在田面积基本稳定,供应量同比变化不大。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统筹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菜园子”生产,巩固提升北方设施蔬菜生产,稳定蔬菜种植面积。到2020年,蔬菜面积稳定在3.2亿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达到6300万亩。

2018年10多个部委联合首次开展“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涵盖36个城市。考核内容包括“菜篮子”产品生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监管、调控保障等能力和市民满意度5个方面。最后一项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实地调查。

2018年,农业农村部提出,建好城市自有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确保基本产品一定自给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大中城市要率先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完善农资、农产品追溯及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力争到2020年大城市郊区、“菜篮子”主产县基本实现按标生产。

《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8日18版 记者 高云才 郁静娴 王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菜篮子,保供增收门道多(乡村观察)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