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源:新华社)
近日,中国公布了2018年度经济成绩单,引起了外媒关注评论。美国《纽约时报》刊发文章《中国经济会撞上“万里长城”吗?》认为,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投资与消费的高度失衡:有着极高的投资,却似乎没有足够的国内消费来合理解释这样的投资。这种观点无非是“中国经济内需增长乏力”论的老调重弹。随着2018年中国经济数据的公布,客观事实给出了真实答案。
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内需,而消费是其中的主动力。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8万亿元之多,比上年增长9.0%。其中,居民消费持续升级提质,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消费占比为44.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比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3.9、3.2和1.4个百分点。消费的主动力角色进一步巩固,2018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3.8个百分点。所以,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消费,而且,随着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的主动力角色只会越来越强。
供给和需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孪生兄弟,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从供给侧来看,经济结构优化为拉动新的需求、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煤炭年度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都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持续升级,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服务业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在工业内部结构方面,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7%、8.9%和8.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5、2.7和1.9个百分点,推动相关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此外,投资在拉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例如,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6.1%和11.1%,分别比制造业投资快6.6和1.6个百分点。
可以说,在消费增长和供给结构优化的支撑下,2018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了中高速增长。当然,也需要看到,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尤其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增多,导致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透过现象抓根本,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
中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如总量有余而质量效益不高、供给体系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等等、很大程度上都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一一解决。这意味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此,2018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到《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都可以看作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举,尤其是通过强化制度供给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需求引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等收入群体4亿多人,由此迸发的巨大消费潜力和消费需求,可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尽管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在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和供给侧结构不断优化的有力支撑下,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并能够迎难而上,不断实现新突破。
(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海外网智库专家)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国经济内需增长乏力?这些数据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