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2013年11月1日,泰国政府推动议会下院通过一项可能使前总理他信受益的特赦法案。由此开始,泰国政局再起波澜。两个多月来,反他信力量街头政治和议会斗争双管齐下,要求从撤销特赦法案到要求英拉政府下台,行动从游……
2013年11月1日,泰国政府推动议会下院通过一项可能使前总理他信受益的特赦法案。由此开始,泰国政局再起波澜。两个多月来,反他信力量街头政治和议会斗争双管齐下,要求从撤销特赦法案到要求英拉政府下台,行动从游行示威到占领政府机构,双方对峙不断升级,已有200多人受伤。2013年12月9日,总理英拉在各方压力下宣布解散国会下议院、提前大选。新一届国会下议院选举定于2014年2月2日举行,现政府将作为临时政府继续履行职责直至大选。但反对派抵制大选,冲突仍在继续。
2014新年伊始,泰国政局将走向何方?
对峙:泰国政治怪圈
新一轮泰国政治动荡的直接和核心原因与之前毫无二致,仍然是他信。换句话说,作为泰国政治主要矛盾的反他信和挺他信两大阵营对立并未发生变化。
自从2006年2月反他信力量因西纳瓦集团股份出售案走上街头以来,两大阵营的对峙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议会斗争-街头政治-权威干预的怪圈:如果进行选举,必然是占选民多数的支持他信阵营获胜,反他信阵营就会进行抵制;不进行选举甚至恢复军政统治,支持他信阵营也会进行抵制。无论哪一个阵营的代表者组织政府,另一方都会采取街头政治的方式表示反对,靠国王这一最高权威出面获得暂时的平静,不久后又会掀起新一轮动荡。
美联社分析,新一轮的动荡不过是这个恶性循环的又一次简单重复。在2011年大选中“大比分”获胜的为泰党英拉政府在位两年,形势稳定,于是便企图利用议会多数优势进一步巩固政权。英拉政府三招齐出,打了一个“组合拳”:第一招是用特赦法案为他信回国铺路;第二招是由执政联盟提出一项旨在修改宪法关于国会上议院议员产生办法的草案;第三招是发动泰国特别案件调查厅以谋杀罪名和谋杀未遂罪名指控前总理阿披实和前副总理素贴,称二人应对2010年军方镇压民众集会造成两名平民死亡、一人受伤承担责任。
民主党等反对派的反应当然是针锋相对,司法、议会、街头三大杀手锏同时还击:首先,通过深受自身影响的宪法法院裁决执政联盟提出的草案违宪;其次,在议会下院提出对英拉政府的不信任案;再次,前民主党高层成员、前副总理素贴·特素班走上街头要求取消特赦法案,并要求英拉政府下台,建立“人民议会”,由国王任命临时总理并组建临时政府。
僵局:先改革?先大选?
英拉政府软硬兼施,予以坚决回击:软的是撤销特赦法案,消除反对派口实;硬的是拒绝接受宪法法院违宪判决,依靠下院多数打掉反对派的不信任案,并坚决否定所谓“人民议会”的提议,称其有违宪政。为化解危机,英拉于2013年12月9日宣布解散国会,并将尽快举行选举。
英拉坚持先选举后改革,而反对党坚持先改革后选举。最大反对党民主党甚至表示将不参加大选。英拉对自己领导的为泰党有信心,认为该党有望在选举中再次获得胜利。在2011年的大选中,为泰党赢得国会下议院500个议席中的265个。而民主党抵制大选,是预计如果参加大选,所获席位可能不到100个。截至目前,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泰国政局也因此陷入僵局。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安全与国际研究所主任蓬素提拉此前在《曼谷邮报》撰文分析,泰国政局的走向存在几种可能:第一,如果反政府人士推翻英拉政府,那么泰国将面临更严重的政治危机,因为“红衫军”必然会重新走上街头,发起更猛烈的抗议浪潮;第二,军方介入导致军事政变。
1932年以来,泰国共发生过18次军事政变。最近一次是2006年,前总理他信在那场政变中下台;第三,反政府活动以失败告终,英拉继续执政,但动荡将延续,因为反对派背后有“大人物”支持,绝不会善罢甘休;第四,司法干预,又称“司法政变”,但历史经验表明,其效果也难以持久。
泰国法政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柯提教授支持举行大选,因为这是对民主与法制的尊重。他还认为,各方应该积极寻求妥协,推动泰国政治向前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称,英拉的确为家族利益犯过一些错,造成今天的危机她难辞其咎;但当她提出选举后,反对派和示威者应该做的不是叫停民主、推翻她的政府,而是加油竞选。
出路:改变政治生态
然而,《曼谷邮报》分析,重新选举并不意味着事态的结束,无论重新选举与否、选举结果如何,泰国政治仍将在死循环里打转。
《曼谷邮报》称,要摆脱这个死循环,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从根本上改变泰国的政治生态,解决主要矛盾。实际上,“反他信”与“挺他信”的矛盾只是表面现象,泰国政治僵局的根本原因在于阶层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结构的失衡。
反他信阵营是以军队、官僚和部分城市中产阶级为主的精英阶层,挺他信阵营则是以东北部农民为主的草根阶层。前者是泰国传统精英政治体制的受益者,而后者则把他信执政期间所推行的政策视为其利益的代表。他信依靠占泰国人口约70%的农民的支持,在2001年和2005年两次赢得大选,其领导的泰爱泰党成为泰国历史上第一个“一党独大”的政党(国会议席比例高达75.4%),打破了多年来泰国多党制精英政治的平衡。
他信走出了泰国传统政治改变的重要一步,但也开启了两大阵营对峙周期性动荡的“潘多拉盒子”。柯提表示,泰国政治并没有因为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而变得更加“民主”,反而凸显出以街头政治为代表的“民粹”。“真正的政治变化应该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变化基础之上的。在泰国这样一个依附关系根深蒂固的传统垂直型社会中,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能力严重脱节,他们自身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和纲领,没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没有有序的组织,结果只能是继续为精英政治服务,甚至成为某些政客滥权的工具。”柯提说。
英国《卫报》分析,要解开泰国政治的死结,根本的变化不在于政治本身,而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培植。泰国需要追求的变化是一个更加平等的现代社会、一个更加公平的现代经济、一种更加包容的现代文化,这些都是民主政治的必要铺垫。否则,投票选举只能沦为一种过渡的仪式,不同势力的真正博弈场所仍是街头赤裸裸血淋淋的暴力冲突。
Γ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2014年如何摆脱政治僵局:先改革?先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