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区域,7年多来,雄安新区地上、地下、云上三座新城已初具规模。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500多公里数字道路四通八达……雄安新区已实现了从“一块地”绘就“一张图”变为“一座城”的华丽蝶变。系列报道《中国新地标》,今天,记者带您走进集智慧和绿色于一体的建筑。
“雄安之眼”:智能城市底座 绿色建筑样板
走进雄安新区,记者看到这座“未来之城”的城市面貌越来越清晰。在新建成的悦榕公园旁,一座被称为“雄安之眼”的方形建筑,巧妙地把自然和城市连结在一起。
总台央视记者宋达介绍,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被市民形象地称作是“雄安之眼”。它就好像是一只眼睛,凝望着这座千年之城的发展和变化。它的造型借鉴了河北的千年古桥——赵州桥。从天空当中俯瞰,它的屋顶被一层植被所覆盖,左右两侧分别与公园和城市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去年7月,“雄安之眼”投入运营,成为雄安新区绿色低碳建筑的新标杆。夜幕降临,雄安之眼灯光璀璨,灵动之眸与湖景水面光影融合,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
记者跟随技术负责人袁晓东走进这座4万平方米的建筑,这里为雄安“云上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算力支撑。
走进建筑下方的机房,我们看到,庞大的数据被存储在700个机架中,而这仅使用了不到四分之一的空间。未来这里将容纳3600个机架。数据中心是“耗能大户”,而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却是一座超低能耗建筑,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雄安云网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袁晓东介绍,常规的信息化机房,它都有空调从两侧往里吹风。现在把空调直接布到信息化的机架上面,这个能够把冷源输送能耗降低90%左右,在(整个建筑)空调这个专业能减少40%的能耗。
“无废城市”理念贯穿雄安建设始终
像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这样,在雄安新区的城市建设中,绿色低碳的建造技术被广泛应用,“无废城市”的建设理念也贯穿始终。
总台央视记者宋达介绍,漫步在雄安的一处公园中,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里面还有鱼儿在畅游,空气也清新怡人,身后的山坡上绿意盎然,市民会经常来这里散步游玩。这样优美惬意的环境让我们很难想象,山坡下就是雄安新区目前唯一的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山坡是垃圾场的屋顶,景观塔是垃圾场的烟囱,湖水是经过净化处理之后的中水。
这座垃圾场把焚烧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和热能,让处理后的废水循环使用,把燃烧形成的炉渣做成建材,还把厨余垃圾中的油脂提炼成生物柴油,充分将垃圾变废为宝。垃圾场还执行严于国标和欧盟的烟气排放标准,实现了“近零排放”的目标。一座绿色、低碳、“无废”的城市也带动了广大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
在雄安白塔幼儿园里,美国外教佩雷斯正在教孩子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佩雷斯和中国妻子爱上了雄安这座融入自然景观的现代化城市,决定在此定居。
同样让佩雷斯爱上雄安的还有智能、便利的生活体验。记者和佩雷斯登上一辆被纳入城市公交体系的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巴士。
“云上之城”让生活更便捷 更智能 更舒适
让“智能的车”与“聪明的路”对话,这是雄安“城市大脑”服务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以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为基座的“云上之城”让现实生活更便捷、更智能、更舒适。
在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超过200亿条城市运行数据汇聚在一起。现实城市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根管道,都会在网络平台形成与之孪生的数字化模型。
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梁智昊介绍,雄安是第一个把“数字孪生”由未来的一个词汇变成了现实的一个词汇。数字城市和物理城市一起设计、一起建设、一起运行,会对物理空间的运行做直接的优化和迭代。到2035年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数字技术无处不在,去赋能一个成熟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城。
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 全球领先的数字智能城市
翻开雄安2018至2035年总体规划,我们可以窥见这座“千年大计、未来之城”将来的样子:这将是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城市;这将是全面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行,构建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的城市;这还将是智能民生服务系统健全,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智能城市。
总台央视记者宋达介绍,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从“规划先行”到“雏形初显”。7年来,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现代化新城正在拔节生长,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作用也充分显现,绿色、智能、创新等新理念正在成为雄安的亮丽名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雄安新区七年蝶变:智能绿色新城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