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古老宏村 智慧治水

图①:水圳
图②:拦河坝
图③:拦河坝东岸闸门
图④:南湖
图⑤:月沼

徽派民居,粉墙黛瓦。石板小路,蜿蜒曲折。潺潺流水,穿村而过。山、水、村一体,浑然天成,如世外桃源。游人至此,不由赞叹:“画里乡村。”这就是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

宏村,古称韩村、弘村,坐落于黄山西南麓,有近千年历史。以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宏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宏村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

今年汛期,黄山市普降大雨,黄山市各地遭遇不同程度汛情,不少旅游景点紧急疏散游人,临时关闭。而宏村经受住了强降雨考验,是黄山市境内少数正常开放的景区之一。这背后是体现古人智慧的科学水系设计以及今人对水系的维护、保养。

“牛”形村落 水网密布

从高处俯瞰,宏村宛若一头静卧在山前溪边的青牛,“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红杨与白果两棵参天古树作“牛角”,雷岗山为“牛脊背”,河流上分布的四座桥为“牛腿”。

水流如同血管一般,遍布“牛身”。

河水自“牛头”处流入村内,随即通过穿家引户的水渠,这是好似“牛肠”一般的水圳,水圳入村穿街过巷,有明有暗,有分有合,行至村中心汪氏宗祠乐叙堂前,约1/6的水注入宏村中心位置的月沼,即状如半月形的“牛胃”。大部分的水向西,转东拐上几个弯,与月沼水汇合往南折入南湖,也就是“牛肚”,最终通向奇墅湖,原名东方红水库。

宏村水系就由这头“牛”的主要部位——河流、堨坝(拦河坝)、水圳、月沼、南湖和庭院水塘水榭组成,分为外水系和内水系两部分。

宏村水系的水源自学堂山南麓邕溪。邕溪流至宏村西北的堨坝为西溪,再流至村西的宏际桥前与羊栈溪汇合于中洲。山溪水过宏村后注入西溪然后向南流入奇墅湖,此为天然河流形成的外水系。

宏村水系主要指村落拦河筑坝穿圳引流凿湖储水的人工水系即内水系。内外水系相交于村西北的拦河坝,溪流东岸设有闸门,可以根据水情的丰枯调节水量,保证村子的用水不溢不竭。

拦河坝位于村西北,长约30米,高约4米,东岸还设有水闸,根据水势调节水量,可将西溪之水引入村内水圳。

“拦河坝上的闸门为近代翻修,由人工操作,关闭后外面的水进不来,村内新增加的水就只有降雨了。”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红伟告诉记者,闸门根据降雨情况开关,以保证流进村子的水不溢不竭。

水圳全长1268米,主圳716米,宽1米有余,小圳552米,宽不过0.5米,水圳穿街过巷,由于村落北高南低,成为宏村的上下水管网。

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胡时滨介绍,宏村水系构思精妙,充分利用了村子地形北高南低的自然落差。南湖水面标高低于拦河坝入水口处约4米,在700余米长的主圳中形成了每分钟21米的流速,使水始终处于流动、飞溅的状态。流经全村的水系还派生了22口庭院鱼塘。同时村子还有8口古井(现存6口),既方便偏僻地段居民用水,又可在洪水季节为全村提供洁净水源。

除此之外,传统徽派建筑在宏村水系建设中也起到独特作用。

徽派建筑讲究“四水归堂”,让四面屋顶上的雨水通过沟壑流入中间的天井中。宏村的古民居也多是据此设计,一部分水蓄起来可供后续生产生活,另一部分则通向水圳,被及时排出去。

敬水治水 数代接力

在宏村水口拦河坝旁,立有一块现代仿制的石碑,原为明宣德九年(1434年)春立,上面描述了宏村汪氏一族开凿水系的初衷:“吾汪氏弘村一脉,自宋咸平年间,仁雅公迁居黟县十都奇墅。历五世,于宋绍兴元年迁来弘村。又两百年,其间,因远离溪流,族人屡遭祝融,宅舍多毁,达更有大旱之年,颗粒无收,族人生计维艰。”

宏村,聚族而居,以汪姓为主。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南宋初年,汪氏一族因战乱从奇墅湖附近迁至雷岗山一带,因西溪河一遭暴雨便泛滥成灾,所以最初的族人聚居地选在半山腰,离河水较远。到了南宋末,一场特大山洪暴发使西溪河改道,随着旧河道干涸,由此多出来一块河滩可供开垦,宏村人这才慢慢往山下迁移。

因为远离水源,宏村人一度生活艰难。明永乐年间,正值徽商鼎盛时期,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一位名为胡重的女性族人邀请堪舆大师,在踏勘地形、绘制地势图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向南扩大村落及引水入村的整体规划。

此后,汪氏宗族便开始筹集资金,调拨人力,先后在西溪河拦河建堤坝,古称石漱,再引水入村、开凿水圳,并围绕一处天然泉眼挖出蓄水用的池塘“月沼”等,先后耗时20余载。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宏村村民再次集资出力,将村南百亩田地凿深数丈,周围砌石立岸,历时3年,建成了“二期工程”——南湖。

南湖中也建有坝,使其在丰枯期均可维持一定的储水深度,不因外部环境变化而干涸。不仅如此,南湖还采用了净化池的方式拦截水中污物、净化水源。湖内微生物、鱼虾和植物形成立体生物链分解水中杂质,生活污水经南湖净化后灌溉农田。

实用性之外还考虑了景观性,“堤植花柳浓阴野,如夏则菱荷殷然,弥望一碧,游迹之盛”。

科学规划在前,薪火相传在后。前后历时200余年,经过汪氏宗族先后几代人的接力,宏村水系终于成为了如今的模样。

“没想到看起来如此简单的水渠,竟然蕴藏了如此巨大的智慧,更想不到前前后后经历了这么多困难,才营造了如今的精致美景。”在听完讲解员介绍后,来自北京的游客黄女士由衷感叹。

几百年来,经历一次次暴雨、洪水侵扰,宏村依旧安然无恙。古老水系的智慧,守护了这个古村的百年宁静。

源远流长 文化传承

宏村美景如此,自是游人如织。月沼、南湖碧水蓝天,倒映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水中游鱼不时跃出水面,处处都是风景。等到华灯初上,微风拂过,水波轻皱,更是美如一幅水墨画。

推开宏村古民居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精致小巧的家庭花园,花坛、假山、盆景、花草、亭阁、水榭,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宏村水系工程的演进过程中,不少村民由水圳向自家引水,挖池塘,建水榭。宏村现存旧时修建的庭院水榭48处,水榭并非生产生活必需,而是满足村民的精神生活享受。”胡时滨说。

在宏村,水系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印记。

“汪氏在修建宏村水系时,并非局限于本族,而是将水系遍布全村,同样为其他姓氏村民提供方便。”胡时滨说,水系贯通让宏村所有村民在风俗习惯、文化方面逐步趋向于统一,逐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为了让全村住户都能用上干净的水源,自古村规民约就有规定,早上8时之前是各家各户舀取饮用水的时间,不允许洗衣洗菜,浣洗必须在此后进行。久而久之形成村民自觉遵守的习惯,直至村民普遍用上自来水。

自觉维护水质的传统延续到了现在。如今宏村仍明确禁止在水系(水圳、月沼、南湖)中洗涤肉类、鱼类、鸡类及油污物,倾倒或直排污水污物等影响水质的行为。

在旅游业繁荣的今天,宏村在维护水系和水质方面仍然不遗余力。“如果餐饮业经营户将污物直接排入水系,必须停业整改。村里会监督经营户配合做好泔水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等工作,没有市政管网通道的商户要将垃圾收集好,交由第三方保洁公司人工清运。”汪红伟说。

清淤也是村子里一年一度的大事。每年元月,一般是过年之前,全村男女老幼,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刚会走路的娃娃,都会拿着铁锹和铲子清理自家附近水圳里的淤泥。

“我们尽可能减少机械化作业,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可能对古代建筑材料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是因为集体清淤能给村民带来一种仪式感,进一步加强村民保护宏村水系和水质的意识。”汪红伟说。

除此之外,宏村通过在拦河坝处人工堆放沙袋,进一步调节村中水位和水质,同时还能避免进行大规模工程建设,保持宏村水系的原生态。(本报记者 徐 靖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10月09日   第 05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古老宏村 智慧治水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