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发展铜文化 让熔铜艺术走向世界|我说中国式现代化㊷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海外网专访朱炳仁

“现在是一个黄金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铜文化,不断创新,让铜文化走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在接受海外网采访时这样说。

从谋生到传承:继承民族铜文化

朱炳仁是“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祖籍浙江绍兴,幼年随父迁居杭州,在父亲的教导下承继祖业,全心钻研铜雕技艺。

早年间,朱炳仁的祖父在绍兴开铜铺谋生,制作各种铜制用具,小时看着祖父捶打铜制品,感觉非常有趣,“当时的记忆逐渐成为一种情怀”。改革开放后,朱炳仁看到父亲将书法与铜雕相结合广受欢迎,他也尝试在铜雕制作过程中融入更多艺术元素。

传统铜雕作品几乎都是利用模具制作,朱炳仁在传统铸铜、刻铜、锻铜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书法、绘画、篆刻技艺。他为大雁塔创作巨幅铜雕壁画《唐玄奘求法图》,第一次采用了紫金刻铜技艺,把铜分成不同的成色,分出多种色相,画面具有超凡的视觉感受。

“这不仅可以恢复铜文化的传承,也推动了铜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朱炳仁说。

从铸铜到熔铜:让铜文化走向现代

中国古代匠人掌握了制作大型青铜器的技艺,这些青铜器造型优美,纹饰华丽,以青铜为代表的铜器采冶和铸造技术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朱炳仁说,“我们当代人要创造出一条新的路子让青铜文化走向现代”。

2006年,正在重建的常州天宁宝塔发生火灾事故,铜瓦被烧熔,朱炳仁在现场查看时,意外发现铜熔化之后的结晶姿态万千,“这是铜的全新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工艺”。从此,朱炳仁开创了“熔铜艺术”。铜摆脱了模具,在千余摄氏度的高温下熔化流动,经过冷却成型、捶打焊接、打磨抛光等工序,最终有了曼妙的形态。

在“熔铜艺术”的基础上,朱炳仁借鉴五彩、珐琅彩、粉彩的手法,创造出“庚彩”技艺,即通过彩料的渗化、叠加、融汇、渲染、抛磨、熔炼等形成多层流畅的色彩肌理,彩料配方的变化可以产生出大量千变万化的色彩。铜雕作品《千里江山图》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一作品借鉴了900年前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使用熔铜技艺,高温琅彩绘制着色,青绿与金黄色交相辉映,把中国画的写意潇洒凝固于立体空间之中,直观地展现了千山万水的雄浑绵延。

从青铜时代到现代,铜雕技艺突破传统,逐渐形成了镂雕、蚀刻、叠镶、庚彩、熔铸、紫金刻、多材质、氧化着色八大工艺,呈现出三色为本、彩画相间、书艺结合等特点。朱炳仁说:“这是我们当代人对铜文化的创意与理解”。

从国内到国外:中国铜文化惊艳西方

熔铜艺术开创至今只有十八年,时间虽短,朱炳仁却创作了很多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它们不仅在国内展出,也走向世界,向各国友人讲述着中国故事。“中国艺术要走出去,更要向西方艺术家呈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走出去,与西方艺术对话,让朱炳仁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他的作品《燃烧的向日葵》在国际展览中引发讨论。这件作品以梵高的油画《向日葵》为灵感,通过熔铜技艺,使原本平面的“向日葵”变得立体起来。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巴特曾表示:“这让世界看到了梵高《向日葵》的背面。”

朱炳仁用熔铜结合珐琅彩的方式,创作了《青花系列庚彩铜瓶》。这件作品在柏林展上技惊四座,获得嘉宾和观众的交口称赞,也让中国优秀的非遗文化深入人心。“中国现代的铜文化达到了西方当代艺术家所未曾触及的领域,他们非常好奇,也非常愿意去了解。”朱炳仁说,“东西方的艺术是相通的,相互借鉴,才能发展得更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才能不断绽放璀璨的光芒。朱炳仁说:“铜雕技艺是青铜铸造技艺的延续,是民族的,是国家的,全社会一起学习交流,才能共同促进铜文化的传承发展。”在继承发展的同时,推动铜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需要有文化自信”,朱炳仁表示,“要通过艺术品来展示中国文化的美,中国文化的创新之处。(海外网 孙广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发展铜文化 让熔铜艺术走向世界|我说中国式现代化㊷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