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在燕京学堂读懂中国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开学典礼学生留影。

燕京学堂校园景色。

燕京学堂举行导师见面会时场景。本文图片均由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提供

北京大学在2014年设立燕京学堂。它以书院为载体,面向全球招生,依托北京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浓厚的积淀,开设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提供与中国问题相关的跨学科课程。

在学术导师和论文导师指导下,燕京学堂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学习方向、开展独立研究。

燕京学堂为中国学硕士研究生提供全额燕京奖学金,采用住宿学院模式,全体同学在书院展开丰富的校园生活。这里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别之处?

寻找有“中国缘”的青年

斯蒂芬·菲利普(Stephen Philip)至今记得收到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录取信的那一天。“梦想成真,我立刻和家人们分享了好消息,他们都替我开心。”

斯蒂芬来自尼日利亚,他对中国一直怀有研究的兴趣。“2022年,我参加了燕京学堂全球青年中国论坛。它由燕京学堂发起并筹办,为全球顶尖高校的优秀学子提供交流中国问题的平台。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我知道,如果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来这里生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而北京大学又颇负盛名,对我十分有吸引力。我按照程序提交申请,后来收到了项目的面试邀请,那一周我都很兴奋。”

“申请者的‘中国缘’是我们招生考量的重要方面。”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副院长范士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学堂在过去10年中招收的1000余名学生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每一届的生源地覆盖了30到40个国家,塑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校园生态。我们希望申请人过去的学习和经历、目前的研究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中国有一定关联。希望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代发展还有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感兴趣。”

此外,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同理心也被纳入招生评估的一部分。范士明说:“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群中,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国际视野和换位思考是一种必备能力。总之,我们希望录取世界范围最优秀的一批年轻人来北大、来中国。”

“把中国大地作为课堂”

钱奕竹是燕京学堂2023级学生,她提到,在这里,课堂从未囿于教室的四壁,也不限于学科藩篱。

“学堂的‘全校选课’制度打破了学科壁垒。这种打破学科边界的培养模式,让我们真正能够以兴趣为锚、以问题为导向。”钱奕竹说,“我还记得光华管理学院林莞娟教授开设的《中国企业经营者的经济学思维》课程,它帮助我了解了商业组织的运行逻辑。而在《转型中的中国》这门必修课中,我和同学前往了成都、重庆参访科技企业,在深圳访谈了多家跨境电商公司,最后用学术海报、全英报告等多种形式做展示。真实体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走出学校,把中国大地作为课堂,让学生用眼睛、用脚步体味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可以补充在课堂教学中难以直接得到的见识。”范士明说,“学堂有一门专门的实地调研课,让学生考察一个代表性地区,并对其发展变化进行为期一周的全景式讨论。过去10年,这门实地调研课先后以西安、成都、杭州等地为中心展开,学生走进考古现场、乡村小镇、科技企业、艺博场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燕京学堂的老师也会在其开设的专业课中增加实地调研的部分。例如文化遗产课程的老师带领学生在京城内外实地研学,走访了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关注移民问题的课程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广州的移民社区,访谈当地官员、学者和外来人口。研究中国经济和企业的课程则去参访了京东、百度、乐普医疗等企业。

来到北大后,斯蒂芬越来越感到项目的获益超出了他的预期。“我来燕京学堂有两个目标,除了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外,就是获得调研经验。我最喜欢《中国与全球人口迁移》课程,并在实地考察后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不久前我发表了相关议题的论文,这是我未曾想到的收获。不仅如此,我在这里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还得到了宝贵的职业支持。对我来说,燕京学堂就像家一样。”

燕京学堂的课程设计强调跨学科融合,这种设计对学生培养有何帮助?燕京学堂学业主任陆扬说:“学堂的教学体系是在保证主要学科的训练下,鼓励学生尽可能选他们感兴趣的课程。这一机制不仅让学生拓展了中国学的视野,也能随时产生新的学习方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潜力来达到跨学科的目标。”

燕京学堂设立了“院长研究基金”,中外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自发提出与中国学相关的独立研究项目。学生通过竞争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再通过实地调研进行研究。范士明说:“有一些国际学生往往可以发现独特的研究视角和领域,比如研究春晚小品、花椒与川菜等,并在这一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实践性学习、自主学习。”

小班制,双导师

小班制教学是燕京学堂的亮点,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模式?陆扬解释:“燕京学堂学生来自多个国家,他们的教育与学术背景十分多元。进入学堂后,学生都有着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小班教学更有利于他们在课堂发挥,也能让师生之间有更多平等交流的机会。”

钱奕竹说,学堂的双导师制让她收益很多。“我的学业导师深耕人口与家庭、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擅长将历史视角与现代定量研究结合。老师为我提供了研究的学习资料,并支持我旁听他开设的其他相关课程。我的论文导师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有深厚造诣,引导我从案例中提炼规律,开展实地调研与企业家访谈的沉浸式研究。”

“我的论文导师为我提供了大量成长的机会,让我铭记在心。”斯蒂芬说,“在2023年中非合作论坛上,导师推荐我上台演讲,我分享了作为非洲青年领袖倡议(YALI)受益者的经验。这次经历对我来说很珍贵,是我第一次站上如此高的舞台。学堂还提供燕京学堂业界导师项目,我的业界导师很有声望,是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邱莉莉,她在专业领域拥有数十年经验,帮助我把理论研究贴近现实。”

在燕京学堂,学生还有许多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钱奕竹在2024年秋季学期参加了学堂的交换项目,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她说:“我不仅选了许多感兴趣的课程,还入选了‘康奈尔创投俱乐部’,开展人工智能相关研究。”

2024年,斯蒂芬成为了燕京学堂全球青年中国论坛组委会志愿者。他说:“一想到我就是当年参加论坛与项目结缘,这次担任志愿者像是对学堂的回馈,实现了闭环。对我来说,这次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所有志愿者的坚韧、勤奋和奉献精神。大家来自不同背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重要性,期待着在未来继续运用这些经验。”

钱奕竹也参与了论坛的举办。“我与团队主导了论坛主题策划、日程设计与嘉宾对接等工作,熬过许多深夜。在运动健将的职业生涯主题论坛中,我对接了奥运体操冠军邓琳琳、短道速滑冠军范可新等嘉宾,设计了职业转型与女性发展等交叉议题,通过她们对运动员生涯的思考,展现中国体育产业中个体韧性塑造与社会支持体系的协同。”

“学堂鼓励我们作思想者,更作实践者。用脚步丈量真实的中国,用对话消弭想象的鸿沟。”钱奕竹说,“燕京学堂这种‘扎根中国,对话世界’的使命感,深深影响着我。”(本报记者 周姝芸)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16日 第 10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在燕京学堂读懂中国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