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不管是驾驶车辆、外卖点单还是运动锻炼,经常会用到卫星导航技术。那么,没有卫星导航信号或信号很弱时,人们该如何导航?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将量子传感器应用于导航,实现卫星信号拒止条件下的定位、导航、授时功能。卫星信号拒止条件是指导航卫星信号受到干扰、遮挡甚至恶意攻击等无法正确输出导航参数信息的情形。
4月初,澳大利亚Q-CTRL公司的一项研究宣布,他们研制出首个在商业上可行的量子惯性导航系统,其精度可达传统惯性导航系统的46倍。目前,量子导航领域已成为国际科研前沿热点之一,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等都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计划和时间表。
量子导航系统使用的量子传感器,是一种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来探测微观世界的新型工具。它们利用量子相干效应或量子纠缠等特性,可实现对某些物理量的精确测量,比如电磁场、时间、重力加速度、温度、压力、角速度等。凭借超高精度、超高灵敏度、超快响应速度等特点,量子传感器有望带来颠覆性改变,突破传统传感器瓶颈。
在卫星信号拒止条件下,目前量子传感器主要提供3种不同的导航替代方案:
第一种是量子惯性导航系统,其结构与传统惯性导航系统基本类似,主要由原子陀螺仪、原子加速度计、原子钟和信号采集处理单元等4个部分构成。通过对原子的量子调控,原子陀螺仪可实现超高灵敏度的惯性测量,包括对运动物体加速度、角速度的精准测量,实时计算其位置和姿态。比如,在传统惯性导航系统下,潜艇定位偏差每天可达数公里,而量子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有望实现每月小于1公里。这一系统在未来深空探测中也大有可为。
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案分别是量子磁力导航和量子重力导航。由于地球各区域的磁场和重力加速度都不一样,理论上我们可以绘制出地球磁场地图和重力加速度地图,在卫星信号拒止条件下,通过量子传感器测量磁场或者重力加速度的变化,将收集的数据与已知的地图比对,就能快速确定自身位置。目前,英国已经利用无人机搭载量子磁强计,并辅助其他技术手段,实现10厘米精度的卫星信号拒止环境定位。
这两种方案还可应用于地下勘探、海底潜航。深地、深海等环境是卫星导航常见的盲区,量子导航可以用于探测地下百米级的地质构造、地下无人驾驶地铁的厘米级定位等。
整体来看,量子导航系统优势明显。它具备比传统卫星导航更高的精度,并且不依赖外部信号,在卫星信号受限或受干扰的环境中仍能正常工作。同时,量子传感器的信号不向外发射,不易被外部探测和截获,也具有较好的隐蔽性。
不过,当前发展量子导航系统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系统设备较为复杂,成本高;二是量子传感器对外界环境因素极为敏感,需要研发先进的屏蔽技术和抗干扰算法,以提高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三是产生的数据量庞大,需要进行高效的数据处理,并消除累计偏差。如果能够突破这些挑战,未来融合传统卫星导航和量子导航的全球导航系统,不仅将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便利,还将助力人类探索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研究员 席 正)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30日 第 16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信号弱?量子导航来帮忙(科技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