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抗战是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两岸媒体采访团探访李庄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

“我来大陆学习历史专业的初衷,就是希望了解真实全面的历史,并且讲给更多人听。这次随两岸媒体采访团来到成都建川博物馆参观,接触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我才发现自己过去对于抗战的了解还是太浅。”四川师范大学台生廖妤轩对记者说,希望更多台湾青年能够学习真实的抗战史,了解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2025“文化抗战川渝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近日举办,两岸抗战将士后代、抗战史研究学者、两岸媒体记者和自媒体博主近40人,在8天时间内探访成都、自贡、宜宾、重庆等地,追寻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铭记抗战历史

抗日战争期间,340万川军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装备落后、缺粮少弹、草鞋单衣,川军一度被视作“最糟糕的军队”。但川军英勇抗敌,参加了中国战场抗击日军的28个大型会战、战役,守卫全部前线战场1/5的国土,换来“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之名。

在川军抗战馆中,台湾青年廖家兴在“死”字旗还原场景前凝神驻足。1937年,四川安县青年王建堂投笔从戎,父亲王者成特意赠旗一面,正中书以“死”字,旁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廖家兴从小在台湾桃园眷村长大,见过不少思念故乡的外省老兵。他的爷爷是黄埔军校毕业生,讲过很多两岸共同抗击侵华日军的历史。廖家兴说,“死”字旗的故事让他感受到川军誓死报国的血性,而台湾同胞也从未停止反抗日本侵略,涌现了李友邦等抗日将领。“这些都说明抗战是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铭记。”他说。

抗战时期,四川还创造了出钱最多、出物最多、出力最多的纪录。当时全国大部分省市沦陷,四川承担了全国50%的财政支出。在抗日献金运动中,四川自贡共募得法币1.2亿余元,数额居全国城市之首,人均献金达500元之多,亦居国内人均捐款首位。“自贡的男女老少不论富有或是贫穷,都愿意将自己的财产捐献出来,帮助祖国更好地抵抗外敌,这种爱国情操令人钦佩。”台湾自媒体人李东恩说。

传承文化薪火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抗战时期,来自李庄民众的16字电文,迎接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10所知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等陆续内迁,构建了以文化为核心的抗战阵地。自此,位于四川宜宾东郊的李庄小镇,这个“日军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与重庆、成都、昆明共同成为中国四大文化抗战中心,一大批大师学者在李庄学术报国、科研报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1940年至1946年,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3000多人的李庄,迎来了1.2万余名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李庄民众不仅让出祠堂、庙宇、民房供学者们居住和工作,还自发组织起来,保障物资供应,守护这群文化人的生活。云集于此的大师学者们,在清贫匮乏中坚持治学救国,在古宅深巷、乡间小道上留下风华绝代的身影。

“国内顶尖知识分子即便身处困苦之中,仍然不废研求,实际上是对中华文脉的保护,是文化薪火的传承。”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自忠学堂”创办人丘智贤说,李庄民众也尽全力保障他们的一切需求,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敌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人傅斯年,后来担任了台湾大学校长。行走在李庄古镇,探寻傅斯年当年的足迹,让毕业于台大的丘智贤感触颇深。“‘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是傅校长留下的校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两岸共同抗战的历史不容遗忘,需久久传承,让我们的下一代都能认识到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伟大。”

弘扬英烈精神

青山埋忠骨,英名垂千秋。在本次活动中,两岸媒体采访团来到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张自忠烈士陵园,缅怀抗日先烈。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张自忠率部多次重创日军。1940年枣宜会战中,他亲率将士与日军决战,负伤后被重兵合围,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49岁。张自忠将军留下遗言:“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

“我祖父因职务高、影响大,在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记,人们记住了抗日战争中有位英雄叫张自忠。”张自忠将军之孙张庆成对采访团说,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全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牺牲的中国军人和百姓不计其数。“他们中的许多人,我们不知道姓名,甚至不知安葬何处。但在我心中,他们与我祖父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张庆成说。

“张自忠将军宁死不屈,让人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骨气。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张自忠将军、重视抗战历史,以及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忘记历史。”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说。

“包括我父亲在内,当年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不忘身为中华民族一分子,返回祖国大陆参加抗战者有数万人之多,都是为了争取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荣誉会长萧开平说,1895年,他的高祖父萧光明组织乡勇抗击入侵日寇、壮烈牺牲。父亲萧道应辗转前往广东,加入台湾抗日志士丘逢甲之子丘念台领导的“东区服务队”。家族抗日故事是台湾同胞抗日缩影,两岸同胞并肩战斗,直至最后胜利。

“记住抗战,是为了记住我们从哪里来,也为了知道我们要往哪里去。”萧开平说,台湾近30个抗日家族成立协进会,就是要以实际行动宣扬先人抗日精神,让台湾后代子弟不要忘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要记取几代台湾人对祖国的热爱。(本报记者 张 盼 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03日 第 03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抗战是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