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青年志愿者的链博会故事(我在中外交流第一线)

顾大炜(左)

本报记者 王慧琼摄

汤珺然(左)

杨孟璠(左)

纪彤心(左)

王振泽(右)

链博会上,志愿者们服务会务工作,向外宾和参展商介绍情况、回答问题。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开栏的话

在经贸往来的舞台、科技创新的前沿、文化碰撞的现场、教育互鉴的课堂,有一群活跃在中外交流第一线的人们……他们亲历着中外合作,感受着互信互鉴。今日起,本版推出“我在中外交流第一线”专栏,讲述身处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中外交流实践者的故事。

熟练使用多语种开展交流,提供咨询引导、团组接待、翻译支持、媒体保障等多项服务……在近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活跃着这样一支青春队伍。他们是来自北京10所高校的480名青年志愿者。

自7月8日起至20日展会结束,志愿者累计上岗2902人次,服务时长26467小时,助力链博会顺利举办,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开放自信的风采。同时,他们也以青春视角观察着这场国际经贸盛会,与时代同频,感受“链”接世界的蓬勃力量。

近日,记者走进第三届链博会举办地——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听志愿者讲述他们的“链博故事”。

不仅要做“活地图”,更要储备“知识库”

还未到早上8时,北京语言大学志愿者纪彤心已到岗。明确当天的接待任务后,她迅速进入状态:依据团组需求规划参观路线、对接相关展位负责人、协调安排中英文讲解……9时整,随着观众陆续入场,志愿服务正式开始。

作为展会实施组志愿者,纪彤心主要负责数字科技链区的巡馆记录工作,同时承担部分参观团组接待任务。

“链博会首日,我陪同一个意大利代表团走访绿色农业链区,协助他们与企业负责人对接、洽谈,还促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特别有成就感!”她笑着说,“之后几天,我平均每天要接待三四个团组。这就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专业知识,在来访团组和展商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保障双方交流顺畅。”

本届链博会展览面积达12万平方米,设置“六链一区”,“指路”成了志愿者们的重要职责之一。

“开幕前,每个展区、每条通道我都至少走了4遍。”北京外国语大学志愿者杨孟璠说,掌握各展区间的最短路线和途径点,是提升接待效率的关键。

另一名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志愿者顾大炜随身携带场馆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各大展区和重要线路。几天下来,这份地图已被翻得边角卷起,纸张发软。

在各大展区之间穿梭,志愿者不仅要做“活地图”,更要储备“知识库”。

巡馆期间,纪彤心会随时通过翻译软件学习各个行业的专业术语,“希望能准确传递产品的创新亮点、传达企业的合作意愿”。

顾大炜发现,在他服务的绿色农业链区,中外企业的技术方案里有不少诸如“传感器检测”“虫害光谱识别”等行业术语。每天晚上,他都加班加点“啃”专业材料——既有代表团提前提供的技术文档,也有自己从网上或图书馆搜集的资料。链博会期间,他为一家中国肥料企业与塞尔维亚农机企业提供翻译服务,精准传递双方技术需求,助力两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为了让志愿者尽快适应岗位需求,我们在会前培训及会中服务中多次强调‘以礼达意’——既要准确传递专业术语,又要在跨文化交流中注重礼仪、举止得体,体现‘有温度的专业性’。”北京语言大学志愿者带队老师王振泽说。

“技术创新”“全链条”“合作”是高频关键词

“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也门《投资》杂志主编阿卜杜勒卡维的这句话,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志愿者汤珺然留下深刻印象。链博会期间,汤珺然全程陪同他“探馆”,并承担多语种翻译工作。

“中东国家面临农业用水短缺问题,对节水农业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汤珺然说,在绿色农业链区,阿卜杜勒卡维对中国企业展出的节水灌溉系统、AI农作物生长监测等技术格外关注,不仅仔细询问技术原理,还详细了解实际应用场景与效果。他计划制作一档新闻专辑,专门梳理在链博会上接触到的中国数字创新成果。

“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熟练使用阿语交流,帮助我高效获取展会信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真诚和热情让我在中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阿卜杜勒卡维称赞。目前,他已撰写20余篇文章,将陆续通过《投资》杂志网站及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布。

链博会既是全球企业合作共赢的大舞台,也是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不少志愿者观察到,“技术创新”“全链条”“合作”是现场高频关键词。

“链博会越办越好!”作为曾服务过首届链博会的“老志愿者”,杨孟璠今年一进场馆就被热闹的景象打动,“新增的创新链展区人气很旺,外国展商和观众明显增多,国际范儿更足了!展区设计新颖,互动性设备增强了体验感,吸引许多中外观众边走边拍。”

今年,来自浙江、湖北等地的具身智能企业携新产品、新技术组团参展,十分吸睛。参与VIP团组接待工作的王振泽看到,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专题展区总是被围得水泄不通。“中国的AI技术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健康医疗等多个产业,吸引许多外商关注。”他说,工作中多次听到嘉宾们谈论生态协同与信任链构建,这让他对“开放合作”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智能汽车链也很火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是大家讨论的一个焦点。”顾大炜说,走在各个展区,常常看到中外嘉宾热烈讨论的场景,各国企业都在链博会上寻找合作机会。

在数字科技链区,纪彤心注意到,一位埃及手机制造商曾两次到访某中国企业展位,了解其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如何应用于手机零部件生产,表达对中国产品及技术的认可。“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积极的技术创新实践,为全球产业合作带来宝贵的确定性。”她感慨道。

“链博会让我发现自己的另一面”

在本届链博会上,顾大炜另有一项特别收获——他留意到,许多企业对于精通涉外法律的双语人才存在旺盛需求。原本在葡萄牙语专业学习的顾大炜,一直有个“法律梦”。去年,他成功申请转到法律专业,同时坚持葡语学习。链博会期间,顾大炜服务了多家葡语国家企业,职业规划也更加清晰。

“链博会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当我发挥专业所学和双语技能,帮助嘉宾顺利解决问题,那种克服沟通障碍后的从容和自信,是实实在在的成长。许多外宾惊讶于中国年轻人展现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我感到由衷自豪!”顾大炜兴奋地说,“尤其是看到这么多对口企业,我都想直接投简历了!未来,我希望把法律专业知识和葡语沟通能力结合起来,助力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供应链合作。”

“链博会让我开阔了眼界。只要有国际合作的地方,都需要多语种人才搭建沟通交流之桥。”杨孟璠说。

链博会志愿服务是考验,更是成长的机遇——这是许多青年志愿者的共同感受。

AI智能语音导览为观众提供指引,讯飞双屏翻译机与AI录音笔助力中外人士“无障碍”沟通,各链条和展区可视化产业图谱清晰展示全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本届链博会的诸多细节科技感十足,让汤珺然产生了更多思考。作为阿拉伯语专业的大四学生,她计划读研后到阿拉伯国家参与国际汉语教育工作,助力中文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链博会让我看到新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无限可能。”汤珺然说,“今后,我将继续关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国际教育及跨文化交流中的运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王振泽曾多次作为领队,组织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参与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青年一代在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努力精进语言,深耕专业,积极拥抱多元文化,才能真正参与到国际合作中,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说。

“参与链博会志愿服务,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要成长为‘语言+’复合型人才。”纪彤心说,“对小语种专业学生来说,优势不能只是‘会说外语’,而要成为既能参与跨文化交流、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知识储备,为未来参与国际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打牢基础。”(本报记者 李嘉宝 王慧琼)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26日 第 05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青年志愿者的链博会故事(我在中外交流第一线)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