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泥土芬芳”和“文艺气息”的思政课,让理论宣讲直抵人心;“文化惠民卡”激发创作活力,“沉浸式演出”构建城市剧场,使“戏聚天津”成为文旅新名片;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历史街区焕发新生,通过文旅深度融合绘就“河海津韵”新画卷……天津绵延不绝的城市文脉,始终奔涌着破立并举、守正创新的文化基因。
天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着力彰显河海文化特色、擦亮红色文化底色、传承建筑文化风格、赓续工商文化基因、创新民俗文化形式、活跃演绎文化氛围、释放文博文化活力、深耕休闲文化土壤,打造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津派文化品牌。
以文化人 铸魂育人 润物无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天津,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聚焦前沿的理论研究、润物无声的理论阐释,持续激发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
今年3月,杨柳青古镇意合堂会内,一场生动鲜活的宣讲活动让现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百姓宣讲京津冀三地联合宣讲报告会上,来自三地的宣讲人带领大家在昆曲和古典戏法中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在深情朗诵中回望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取得平津战役伟大胜利的壮阔历史……台下,65岁的退休党员周玲与8岁的小孙女看得认真听得投入。“这样的理论宣讲,大家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周玲说。
“小切口”讲述“大道理”,“身边人”讲述“身边事”。天津组建上千支宣讲队伍,进企业机关、进车间工地、进班组校园、进农村社区、进“两企三新”组织;联合京冀两地共同开展系列活动,让宣讲“走亲”、让理论“入心”。今年上半年,天津共开展1.3万余场宣讲活动,用接地气、冒热气、有温度的方式,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化作时代最强音。
在天津,“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持续推行,思政教育的细雨悄然滋润着青少年的心田,也在全社会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红桥区彰武社区的“好人呼唤站”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我的降压药吃完了,能帮我买点吗?”社区志愿者曹淑琴一边详细记录着电话中老人的要求,一边安排对接购买药品之事。“这里曾是天津市劳动模范李希元生活过的地方,他‘每天做5件好事’的朴素承诺,如一颗火种点燃了整个社区的向善之心。”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璐说。如今,天津已培育了102个“好人社区”,289人(组)入选“中国好人榜”。
以文惠民 创新模式 普惠大众
文化是灵魂,惠民是初心。天津坚持把“以文惠民”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以一系列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惠民举措,不断书写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篇章。
天津的演艺热土上,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雅俗共赏、种类丰富的演艺文化生生不息。一张张“文化惠民卡”(以下简称文惠卡)撬动演艺市场,推动艺术生产机制改革;一场场“沉浸式演出”搭起城市剧场,吸引八方来客“戏聚天津”。
时逢暑期,市民袁佳带孩子看了好几场儿童剧。“全家人都喜好文艺,可如此频繁地走进剧场,以前绝不敢想。”袁佳说,“演出票不便宜,这笔经济账成了我们和剧场之间的‘空气墙’。”2015年,天津于全国首创“变补贴院团为补贴观众”的文惠卡,观众只要花少量会员费,购票时就既有补贴又享折扣,真金白银的实惠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
文惠卡的新模式不仅吸引了观众,也将文艺院团推向了市场,为艺术生产与营销机制的改革注入催化剂。“为了不被市场淘汰,文艺院团要紧抓演出质量,以更精彩的表现回馈观众。同时,文惠卡也不断创新、细化服务,推出金卡、普惠卡、戏曲卡等多个卡种;扩大市场,吸纳民营院团剧目,引进国内外优秀作品;开通线上办卡渠道,适应观众需要;开展‘方寸·艺享会’等活动,派发更多文惠福利。”北方演艺集团市场营销中心主任任博表示。
观众多了,票房高了,创作热情也更旺了。如今,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一年能创作8部新作;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积极推行“制作人制”,既调动了创作积极性,也让该院小剧场戏剧越发丰富。据天津演艺网统计,从2015年全年935场演出,到2024年全年11453场演出,再到2025年上半年约7000场演出,一张“求新求变”的小卡片,打通了“观众、院团、市场”的大循环,也促成了话剧《大饭店》、音乐儿童剧《敦煌·九色鹿王》、歌剧《洛神》、交响乐《长城》等更多“津品”力作的涌现。
从剧场到街巷,文化惠民正以愈发生动丰富的姿态浸润人心。天津音乐节将动人旋律送入生活日常,天津戏剧节以戏剧书写城市华彩篇章,百花文艺周推动文艺走进大众,相声春晚向各地观众奉上富有天津特色的欢乐盛宴……一系列高水平的文化品牌活动、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等举措,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不但擦亮了津门文化标识,也让文化改革成果惠及更多人。
以文润城 城以文兴 文以城传
文化浸润城市,岁月积淀文脉。坚持以文润城,就是要让文化为城市“造血生肌”,形成“城以文兴、文以城传”的良性循环,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魅力之城。
天津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津门红色印记不断焕发时代活力。
花园路5号,一座红墙小洋楼映入眼帘。这里是抗日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生前最后的居所,也是他在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场所。2024年11月24日,是吉鸿昌慷慨就义90周年纪念日,修缮后的旧居焕新亮相,“民族英雄吉鸿昌生平展”开展,成为人们近距离感悟革命精神的红色教育阵地。前不久,这里又推出沉浸式展演《国魂》,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与革命先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革命先辈奋斗的足迹,镌刻出津沽大地的“红色地图”。此前发布的《天津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确定了151处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类红色资源和92件(套)重要档案、文献和实物类红色资源。结合红色资源历史脉络和区域分布特点推出6条“信仰之光——天津市红色资源体验线路”以及“打卡天津红”微信小程序,把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越来越多的本地观众和外地游人跟着红色线路缅怀先辈、汲取力量。
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天津编制了《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构建“一市双城一区,四带三片多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格局;引导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风貌建筑和街区保护,一大批全国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现历史原貌和光彩。
近年来,法国公议局旧址、吉鸿昌旧居、原开滦矿务局大楼、天津市总工会第二工人疗养院旧址等历史建筑相继被盘活,从静态的历史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鲜活文化空间。
抗日英雄、爱国将领吉鸿昌旧居。记者 张磊 摄
作为热门旅游“打卡地”,古文化街浓缩了津派文化的万千精彩。在这条街上,国家和省市级非遗店、中华和省市级老字号有34家,60%业态为文化类业态。这条古街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不断向新求变,通过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了解天津民俗、体验天津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天津被誉为“话剧摇篮”“曲艺之乡”。如今的天津,街头美景成了沉浸式演出的戏剧舞台。在意式风情区“实景开唱”的歌剧《茶花女》,让经典旋律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于金街大铜钱广场接连上演的曹禺名剧《日出》,“陈白露”“方达生”等剧中人从剧场来到游人身边,让驻足的人们看得如痴如醉;登上“相声巴士”,一路欢乐随行,这趟穿梭于城市地标、满载笑声的“文化专线”,为旅程注入独特的天津味道。
歌剧《茶花女》在意式风情区“实景开唱”。 记者 姚文生 摄
为进一步传承发展天津特色文化,市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地域文化专题研究,立足于代表性、时代性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出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工商文化等八种文化形态,明晰了津派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让津派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以文兴业 历史文脉 焕新传承
文化既是软实力,更是生产力。天津立足城市文化资源禀赋优势,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走进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记者在心智互动(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看到,年轻的音效设计师李木子正为一款专门针对视障群体的游戏制作声音特效。她介绍:“视障人群对声音的分辨力更强,因此游戏中使用的音效种类更多,仅一个战斗场景,就要用到200多种音效。”
该公司商务总监秦亮说:“目前重点开发的一款游戏是根植于天津人文资源制作的《煎饼和馃子》,涵盖了很多天津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我们希望把这款游戏打造成天津的一张‘明信片’,让更多玩家和游客体验地道的津派文化。”
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前身是天津美术印刷厂,在沉寂10余年后经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盘活更新,实现“老树发新枝”“新枝生新芽”,涌现出智慧教育、游戏电竞、网络文学、数字出版等新业态,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园区将致力于打造一个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智慧化、生态化园区。”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黄沛说。
文化赋能发展,改革驱动创新。2024年,杨柳青画社、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开启三年改革提升行动,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推动传统非遗手工艺品向现代消费品转型,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
今年4月,天津杨柳青画社推出全新文创产品“哪吒系列”数字藏品,1600套产品上线仅15分钟即全部售罄,充分体现了“杨柳青年画”这一传统IP(版权产品)在数字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
海河两岸跃动的音符、五大道的缤纷花季、文物建筑里沉浸式体验近代风云……在天津,文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文旅商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的城市旅游新模式正在逐渐成形。
今年,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着力打造“海河之夜”全新文旅品牌,结合海河两岸地标建筑,布局“六个节点”,持续打造“七大场景”,多元展现津派“八大文化”,迭代升级城市漫游“九条线路”,达成高效协同“十项串联”,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文旅体验,全天候、一体化、多元化展现“河海津韵”城市名片。
今年上半年,天津共接待国内游客13483.88万人次,同比增长3.9%;全市国内游客旅游花费1437.61亿元,同比增长12.1%;游客人均花费1066.17元,同比增长8.0%。亮眼数字的背后,是各级文旅部门厚积尺寸之功,深挖天津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的可喜成果。
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大潮涌津门。
文化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而改革正是推动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文化改革是滋养城市灵魂、激发内生动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天津正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彰显现代化大都市的新气象、新风貌。
记者|张雯婧 张帆 刘莉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打造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津派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