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绝响》爱丁堡艺术节演出剧照。
《广陵绝响》爱丁堡艺术节演出剧照。本文配图均由中国煤矿文工团提供
演员在街头路演。
演员向外国朋友介绍剧目。
幽暗的“竹林”里,一张琴隐于角落,弦动声起,影影绰绰的光影渐渐清晰,从中国魏晋时期走来的几位文人雅士依次登场⋯⋯8月12日,在英国爱丁堡C Aurora剧场,以“竹林七贤”为灵感创作的音乐剧场作品《广陵绝响》,亮相2025爱丁堡艺术节“聚焦中国”单元。
来自中国的古琴雅乐与古老故事经过创新演绎,让现场观众得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与风骨,走近中国古代风华绝代的才子贤士,欣赏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群星。
一把古琴串起“竹林七贤”
《广陵绝响》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出品制作,唐凌编剧,郝姗姗执导,创排于2023年。该剧以中国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传奇故事为蓝本,融合古琴演奏、肢体表演与戏剧等多维舞台语汇,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精神风貌——“魏晋风骨”。
“竹林七贤”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人物,但要在舞台上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讲述他们的故事,表现他们的人生志趣与精神世界,展现那个时代复杂精深的思想潮流,并不容易。
《广陵绝响》选择从音乐入手。“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和阮咸3人,对中国音乐发展作出极大贡献。他们从音乐理论、审美、乐器弹奏等方面思考和实践,使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开始成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剧中,嵇康的人物形象被意象化为“古琴”,幻化成他的精神境界与人生追寻,其余6人向秀、阮籍、阮咸、山涛、王戎、刘伶以“寻找嵇康”为主旨,追索友人之心、回答自我之问。知音相遇的《流水》、古意葱茏的《风入松》、和煦明媚的《白雪》、酒醉酩酊的《酒狂》、慷慨激昂的《广陵散》等古琴名曲串联成叙事线,推动人物与古曲对话,或嘲讽、或唏嘘、或惊叹、或疑问,一段段酣畅淋漓、趣味横生的灵魂碰撞,引领观众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就好似在与自己对话。
《广陵绝响》原版时长90分钟。为便于各国观众理解,本次爱丁堡演出精炼至50分钟。郝姗姗介绍:“爱丁堡版本紧扣‘寻找嵇康’主线,将古琴独奏、肢体表演与诗词吟诵融合叙事,使内容更集中精炼,充分展示老庄哲学‘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的东方浪漫主义色彩。”
魏晋文人与当代青年对生命万物的求索、冲破束缚的勇气与俯仰天地的情怀,是人类共通的精神追求。该剧终章在《广陵散》琴音中完成关于信仰与自由的东方命题表达,并将老庄生死之道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心灵叩问相呼应,给观众带来惊喜。
不少外国观众表示,即便听不懂中文,也能通过音乐与身体独有的韵律,“读懂”人物的精神气质,感受东方美学的诗意表达。观众斯宾塞·西尔斯·吉瓦利斯科说:“演出真的很惊艳!我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但能听到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东方音律,真的很棒。这部剧演出时还有字幕帮助理解剧情,观剧体验很好。”
推动中国作品的国际表达
爱丁堡艺术节是国际艺术节、边缘艺术节、军乐节、国际图书节和视觉艺术节五大文化艺术活动的统称,每年都吸引全球数万名艺术家参与。
此次参加爱丁堡艺术节,是《广陵绝响》继南京戏剧节、桂林艺术节及大凉山国际艺术节后,首次受邀海外国际艺术节。8月12日至16日,该剧在剧场连演5场,场场爆满,屡屡加座,直至一票难求。
艺术节期间,演员们还走上街头路演,展示这部剧的精彩片段和经典造型,与各国观众进行交流。“爱丁堡艺术节的戏剧氛围很轻松。像这样走上街头路演、带妆宣传卖票,对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面对面和海外观众交流,让我们更了解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有助于今后的创作和表演。”在剧中饰演阮籍的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员郑盛聪说。
中国煤矿文工团诞生于1947年,是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历史最长的院团之一。巧合的是,爱丁堡艺术节也成立于1947年。此次带团参加爱丁堡艺术节演出,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感触良多。
“带着78岁的中国煤矿文工团,参加78岁的爱丁堡艺术节,特别是带团里的青年演员亲历爱丁堡艺术节独特浓厚的戏剧氛围,具有非凡的意义,也是难得的学习机会。”靳东说。
《广陵绝响》在爱丁堡艺术节上获得好评,促使中国煤矿文工团深入思考中国作品的国际表达路径与观演关系。靳东表示,未来中国煤矿文工团将继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在更多国际平台呈现兼具当下性的中国元素与形象,推动民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跨界融合,以多元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本报记者 郑 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7日 第 07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魏晋风流人物“走进”爱丁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