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遇见中国丨会说“真哏儿”的俄罗斯姑娘:25年,我把天津活成了故乡

他们因向往而来到中国,因梦想而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遇见中国”,聆听外国友人与中国的“对话”。

“真俊的闺女!”——一句地道的天津话,锁定了巴丽娜的根。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这座底蕴厚重的城市即将见证上合组织国家不同文明的交融与共鸣。在天津生活多年的俄罗斯姑娘巴丽娜也十分期待即将在家门前举办的国际盛会,她想向更多人介绍这座充满善意,开放包容的城市,以及她与天津、与中国的故事。

天津,陌生人也能聊成亲戚

“我特别喜欢去天津人民公园散步。我经常看到很多爷爷奶奶坐在那儿聊天、打牌、晨练。即使不认识对面走来的陌生人,他们也会非常热情地跟你打招呼,‘早,干嘛去?上学去?’这种嘘寒问暖会让人觉得很贴心,会让我觉得这座城市是非常温暖的。”

这位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女孩儿叫巴丽娜,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如今已经在天津生活了25年。说她是个地道的“天津闺女”,一点儿不过分。

巴丽娜如今在南开大学学习

“ 我喜欢吃煎饼馃子,我爸妈都很喜欢吃馃子,馃子、豆浆,还有豆腐脑是我们家经常吃的早点。小的时候有一些叔叔伯伯姐姐都会跟我说,‘这小姑娘真哏儿,真好玩儿’,要么就是‘这小姑娘真俊,真好看’。天津的话‘俊’就是‘漂亮、好看’的意思。”

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变动,巴丽娜跟随父母从圣彼得堡来到天津开始了她的中国情缘。天津的历史人文气息、开放包容的气质,让巴丽娜和她的家人找到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巴丽娜说:“我爸爸特别喜欢中国文化。比如‘泥人张’或者是其他类型的瓷器、刺绣的中国风的画,他每年都会去买一些。”

巴丽娜的归属感,来自在天津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变化,也藏在她生活的细密注脚里。

绿皮→复兴号:半小时到北京的魔法

“我记得小时候去北京对我来说是有点儿痛苦,因为要坐绿皮火车,也就是慢车。自从高铁出现了之后,我感觉从天津到北京的速度,可能比在北京市区坐地铁的速度还要快。可能十二点多去,下午五六点我就能回来了。”

幼年巴丽娜在中国旅游

巴丽娜还记得,前些年她还习惯于揣着现金和钱包出门,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不知不觉成了她唯一的支付工具。“我现在连钱包都不记得放哪儿了,现金我都很久没用过了。”她告诉记者,以前出门,爸爸嘱咐说必须要带的是证件、手机,还有钱包。“现在我只要手机就行,手机要是丢了那就完蛋了。”

从GDP到AI,俄罗斯镜头里的中国新叙事

巴丽娜告诉记者,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媒体在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报道范围也原来越广。“以往俄罗斯媒体报道侧重主要在经济方面,包括中国的GDP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最近这几年比较多的是科技方面,比如AI、航空航天、高铁,还有国际合作,比如能源合作、上合组织框架下的合作项目等。”

上合:天津准备好了!

作为在天津长大的俄罗斯女孩,巴丽娜深知搭建交流平台对于增进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性。她告诉记者,这些天,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天桥横幅、沿街彩色道旗上,“2025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相约上合”等标识格外醒目;“友谊之花”的雕塑“绽放”在城市中心的公园里,天津已经准备好迎接八方宾朋。

“为了迎接峰会的到来,天津其实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提升,比如说城市的环境、城市的面貌、河边的灯光秀,路面的升级,都给天津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感觉,给天津市民也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公共服务环境,我觉得还是挺荣幸的。”

巴丽娜说,她期盼更多人跨越地理距离,亲身踏上这片土地,来天津感受天津人的热情,感知真实的中国脉动与温度。

记者 | 魏宇晨

签审 | 魏 郁

监制 | 蔡耀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遇见中国丨会说“真哏儿”的俄罗斯姑娘:25年,我把天津活成了故乡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