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靖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传递火炬。
新华社记者 黄 伟摄
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不断巩固扩大,助推全民健身热潮向纵深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冰雪健儿驰骋赛场,用拼搏与汗水书写追梦故事,更为世界冰雪运动注入生机活力。近日,在冰雪运动名将武大靖训练的间隙,记者与他面对面交流,听听他对冰雪运动的思考以及未来的规划。
——编 者
名将小传
武大靖,199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0岁开始练习滑冰,16岁进入国家队。截至目前,他共获得124块奖牌,其中获得过16次世界杯系列的男子短道速滑500米冠军,也是该项目世界纪录保持者、冬奥会纪录保持者。
“只要能为团队贡献一份力量,什么都值得”
问:记得7年前的平昌冬奥会上,中国队在短道赛场经历多次争议判罚,您又在男子500米决赛中孤军奋战。当时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冲线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
答:当时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我不仅背负自己的梦想,还承载着队友、教练的期待,非常紧张,逼近极限。但时间不允许我去做更多调整,只能咬着牙往前冲。
冲线后,压力与情绪瞬间释放,心里突然轻松了,想要和队友、教练们庆祝。不过由于后续还有比赛,要在短时间内将情绪调整好,所以真正享受胜利的时间只有几十秒。
问:腰伤复发时打封闭上场,手指关节变形无法伸直……这些伤病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我印象最深的伤病是临近北京冬奥会时腰伤突发,生活完全无法自理。从房间的床上到洗手间,几米的距离我要挪上半个小时,饭也只能在床上趴着吃。但对我来说,真正可怕的是伤病对内心的折磨。每当我看到其他队员在努力训练,而我还需要时间康复,就很担心自己成为团队的负担。
对专业运动员来说,与伤病博弈是常态。幸运的是,现在的运动员可以通过更先进的仪器进行更科学的训练,更从容地应对伤病。也正是因为科技助力,我的腰伤恢复得很快。当遭遇伤病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心态,尝试与伤病“和谐”相处,以科学的方式沉着应对。
问:北京冬奥会上,您在男子1000米决赛中“让队友先走”的动作得到许多冰迷点赞,也助力中国队顺利包揽冠亚军,但您自己只拿到一枚混合团体接力金牌,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怎样看待团队胜利与个人成绩之间的关系?
答:那一瞬间没想那么多,完全是下意识的举动。对我来说,只要能为团队贡献一份力量,什么都值得。现在回想起来,这些下意识的举动,都是潜意识里“我们要为国争光”的体现。
团队胜利和个人成绩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团队胜利可以衬托个人成绩,个人成绩也能助推团队胜利。我们的使命,就是让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升起。
“自身强大是争夺冠军、取得成绩的关键,也是应对各种规则的底气”
问:您曾用“我们赶上了艰苦时代的尾巴”形容早期的训练经历,当时最苦的是什么?
答:10多岁时,我在业余队,训练场地很少,轮到我们上冰经常是后半夜了。从天黑练到天亮,经常是拿几个包子,在自行车后座上就着冷风吃早饭。那个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热爱是挺不住的。所以,热爱是扛过煎熬的良药,只有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才能坚持到最后。这些经历让我成为一个比较能“将就”的人,适应能力强,不挑环境、很能吃苦,也让我对每个登上赛场的机会都格外珍惜。
问:职业生涯中,您曾遭受过一些争议判罚,有过这样的经历,如何理解“竞技公平”?
答:不管是啥规则,关键是自己要有信心,并且有真本事。在竞技体育中,不同裁判对规则尺度的把握不同。从整体上看,我们和竞争对手都是在同等条件、同等场地上比赛,处于同一起跑线,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自身实力。自身强大是争夺冠军、取得成绩的关键,也是应对各种规则的底气。
问:作为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世界纪录与冬奥会纪录的保持者,您感到压力大吗?担心被超越吗?
答:曾经的成绩,只是证明我在这个项目中有一定能力。纪录总会被人超越,这就是竞技体育的规律。与被超越相比,我更在意是谁超越了我,这个人是不是我们中国人。
问:如今,人们的金牌观念更加宽容平和,是否也在逐渐改变运动员的生存环境?
答:对于运动员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成绩,没有人不想拿金牌。虽然现在人们不再“唯金牌论”,但运动员还是要不断拼搏,用更好的成绩回馈支持我们的人。我觉得,“好胜”对运动员来说是个褒义词,是我们价值的体现,更是我们运动生涯的见证。
问:您常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这个“好时代”具体指什么?
答:“好时代”有许多含义。在我竞技状态最好的时候,能够参加在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取得好成绩、为国争光,这是许多冰雪运动前辈们梦寐以求的。同时,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的冰雪爱好者看到了中国的冰雪运动热情,也进一步带动了国内冰雪运动的发展,这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现在越来越多人去冰场、雪场游玩和体验,走向专业领域的人也有很多,所以,是好时代成就了我,更造就了冰雪运动的火热。
问:作为专业运动员,您如何看待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建设?
答:这些年,我们国家一步步向体育强国迈进,我见证并参与其中,非常自豪。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如今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作为运动员,我会继续在赛场上努力为国争光,同时也会更好推广冰雪运动,弘扬体育精神,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局精彩,不代表未来能长远;开局不利,也不代表整个人生没有更多可能”
问:您一度考虑过退役,是什么让您改变了主意?
答:我还想在热爱的事业中继续证明自己。这是我对自己的规划和承诺,我想再取得更多的成绩。北京冬奥会后的几年,我一直在努力和坚持,希望能够继续站在米兰冬奥会舞台上展现自己、搏至无憾。
问:您认为运动员与体育明星有什么区别?
答:在我看来,优秀运动员可能成为体育明星,但体育明星不一定是优秀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运动表现是成为体育明星的重要基础。运动员靠成绩“出圈”才是根本,如果只是凭一时的流量或者其他方式“出圈”,是难以持续的。
问:近些年,您参加过综艺节目、担任过解说员,这些新尝试给您带来哪些新收获?
答:作为运动员,我们容易局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当我真正走入社会,才发现自己像一个新手,很有危机感。这些新尝试帮助我适应时代,也为我看待社会、审视自己提供了更多视角。
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许多新领域、学到了许多新技能。比如我尝试过担任解说员,结果发现并不是竞技水平高就能胜任,还要有很强的语言功底。我在体验后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也让未来的努力方向更加明确。
问:您目前正在进行速度滑冰的训练,从短道转项大道,为什么做出这一改变?有什么目标?
答:此前有两年时间,我在治疗伤病、恢复身体,现在想尝试新的运动项目,因此选择了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看着相似,但细节很不一样。从去年底到现在,我一直在恢复训练、不断调整,争取让自己的动作更细腻些。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争取参加米兰冬奥会并取得好成绩。
问:一些运动员退役后转型艰难,您有没有为退役提前做准备?
答:我目前在大学任教、攻读博士学位,这和我的运动生涯有关,是在比较有优势的专业领域中尝试,也希望未来对其他年轻运动员有一定帮助。如今,很多运动员对退役后如何转型有了更多思考,他们不仅通过比赛证明自己,还在各类平台上展现更多维的自己,我觉得这是不错的尝试。
问:运动员生涯与人生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答:运动员生涯只是人生的“上半场”。开局精彩,不代表未来能长远;开局不利,也不代表整个人生没有更多可能。职业也好,人生也罢,坚持努力、永不言弃,这才是真正宝贵的财富。(记者 汪志球 门杰伟)
本期统筹:高 佶
版式设计:沈亦伶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30日13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热爱是扛过煎熬的良药”(对话体坛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