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明确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就是,到2035年,用3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3个五年规划期,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21年1月11日)
“在中国坐高铁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欧盟亚洲中心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多次到访中国。他表示,中国建成了超4.8万公里的高铁网络,相当于在北京与巴黎之间往返约三趟,比地球赤道还要长。
40多年前,索尔海姆第一次来中国。他清楚记得,那时街上很少看到私家车,几乎看不到摩天大楼。但如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他说:“中国擅长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拥有具备很强战略定力和执行力的治理体系。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一无二。”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强调,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次次运用改革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让我对中国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充满信心。”索尔海姆说。
“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清晰完备的大政方针,善于统筹谋划,抓住关键性、决定性因素,把握好节奏和进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德文版译者李博瀚说,“这在‘十五五’规划制定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确立了目标,并把抓落实摆在了突出位置。”
作为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文专家,李博瀚到访过多座中国城市。“‘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翻译时,李博瀚对书中这句话深有感触,“中国的‘五年规划(计划)’之所以成功,在于其为发展确立了持续而长期的目标,使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都能在相对稳定的预期下行动。”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名誉院长胡鞍钢注意到外媒的一句评价:“西方政策制定着眼于选举周期,而中国政策制定着眼于规划周期。”
“相比于一些国家政策的‘多变’,中国的政策规划长期而稳定。”胡鞍钢表示,这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本报记者 康 朴 环球时报记者 马 彤)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15日 第 01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我们已经明确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大家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