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一座城市如何拉满“好感值”(暖闻热评)

【关键词】“歌迷专列”

【事件】“人生路漫漫,谢谢厦门站!”在福建厦门,听完某场演唱会的数百名歌迷,登上G9812次“歌迷专列”,踏上归途。凌晨发车,车厢内张贴歌手海报、设置“应援物资暂存区”,行驶中广播切换为“低音量模式”,到站时提供叫醒服务……以“歌迷专列”及时疏运演唱会散场后夜间返程的旅客,为跨城观演画上温暖的句号。

【点评】

一场心仪的演唱会、一次难得的展览、一场激情的赛事……一段时间以来,各地举办各具特色的文旅活动,推动“跨城游”热度居高不下。数据显示,去年大型演唱会共覆盖180座城市,大型演出平均跨城观演率保持在60%以上。去时兴高采烈,返程时往往身心俱疲:客流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挤,返程票难抢,合适时间的车票“秒光”……这些问题成为“跨城游”绕不过的隐痛。

需求就是提升服务的方向。开行“歌迷专列”,就源于精准捕捉到异地观演旅客深夜返程不便、影响次日工作等具体难处。和“歌迷专列”类似,多地开花的“城超”带火了“球迷专列”,一些马拉松比赛配备了“跑友专列”,许多城市采取开通接驳公交专线、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增配出租车运力等方式畅通“微循环”。当游客痛点被看见,当民生需求被满足,周到的公共服务便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扇窗。少一点“克服一下”“将就一下”,多一点顺畅出行、乘兴而归,在为民解忧的过程中,城市收获了好口碑、接住了大流量。

随着消费场景加速上新,服务意识和质量在文旅市场供给中的作用愈发关键。冻梨摆盘、烤地瓜送勺、“人造月亮”配景……黑龙江哈尔滨的走红正是因为“花式宠客”,以细致入微、快速响应的公共服务赢得了游客的认可。在文旅供给丰富的当下,游客所看重的已不再仅仅是“到此一游”,而是更加追求深度体验和情感共鸣。这也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要求。前不久,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因雨天及时为游客送上雨衣和姜茶而受到好评。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想在前头、做在细处,才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消费体验,进而擦亮城市文旅招牌,形成游客再次打卡的吸引力。

城市温度,体现在服务群众生活的细节里。不论是福建福州为大学生和就业创业青年提供商圈折扣、景区门票优惠等支持,还是江苏苏州扶持青年小店、建设青年发展型街区,又或者是上海助力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安居,这些观照个体、直抵人心的举措,都映照出温暖、包容的城市氛围,展现了开放、大气的城市气韵。人是城市的活力来源,一座城市汇聚“好人缘”、拉满“好感值”,自然也就具备了人才“引力”、累积起发展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城市温度也标注着发展刻度。

一座现代化的人民城市,活力与温情是其独特魅力。小区楼下抬脚即达的运动设施、城市漫步时交错的绿荫、办事时方便快捷的流程……这些细节丰富着城市的“质感”,于无声处放大着城市魅力。期待更多着眼于人、服务于人、投资于人的温馨之举,托举起每个人的安居乐业,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卢 涛)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9日05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一座城市如何拉满“好感值”(暖闻热评)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