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出海记丨从“走出去”到“走上去”,中国工程机械绘就海外增长新曲线

“这款中国品牌装载机非常优秀。”  俄罗斯混凝土企业总工程师谢尔盖・戈尔巴乔夫分享自己的使用体验时称,“我们之前一直用利勃海尔、斯塔洛瓦沃拉这些老牌机型,起初还担心中国品牌会稍逊一筹,没想到它的可靠性超出预期,几乎不用费心维修。”

这样的认可,是中国工程机械出海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凭借先进技术与优质本地化服务,在海外市场强势突围。从东南亚热火朝天的基建工地到欧洲高标准的工业园区,从非洲广袤的矿山到中东繁忙的能源项目,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身影。这场跨越山海的产业远航,见证的不仅是出口销量的稳步攀升与市场版图的持续扩大,更昭示着中国工程机械从单纯“走出去”到凭借硬实力“走上去”。

2025年德国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上,一名参观者在徐工集团展区驻足参观。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打响名号”,海外收入跨越式增长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消息显示,2025年1至10月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额累计为50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其中进口金额21.92亿美元,同比增长0.78%;出口金额485.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而在此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出口额已连续4年实现增长。

中国主要工程机械企业今年上半年海外营收数据同样亮眼。例如,徐工机械今年上半年,在548.08亿元收入中,海外收入255.46亿元,同比增长16.64%,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6.61%,3年来稳步提高。三一重工主营业务实现海外销售收入263.02亿元,同比增长11.72%,海外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60.2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钢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时表示,这表明海外市场已成为工程机械行业核心支撑,工程机械增长实现“海内外双轮驱动”,这种增长态势是具备可持续性的。

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采访时也表示,“这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实力的体现,中国工程机械在全球具备竞争力,属于中国比较优势产业。其出海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息息相关,正是中国在海外积极开展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中国的工程机械才能跟着中国的建筑公司走向全球,让海外消费者看到、接触到、最后接受中国的工程机械。中国工程机械出海已经打响名号了。”

“因地制宜”,构建出海新生态

如果说销量攀升是中国工程机械“走出去”的显性成果,那么以技术突破为核心、以全链条协同为支撑的创新生态,则是中国工程机械实现“走上去”的硬核支撑。今年9月,中联重科德国工厂首台折臂式随车起重机成功下线,创新性实现了“中国技术+欧洲制造”的完美结合。据悉,该产品采用欧洲本土斯堪尼亚底盘与中联重科折臂式起重机优化整合,专为欧洲市场严苛工况和法规标准设计,能够高效完成各类复杂的物料搬运与吊装作业。而柳工则通过生态延伸拓宽出海价值边界,其在印尼开设柳工金融印尼有限公司,通过金融赋能,实现了从单一产品输出向“产品+资本+服务”综合价值输出的升级,让本地化布局更具竞争力。

在“因地制宜”、推进本地化服务方面,中国工程机械取得了长足进展。据俄罗斯Epps.ru网站报道,俄罗斯建筑企业经理伊戈尔称,“像柳工、山推等中国知名企业的机器使用说明,翻译得相当不错。只要维修人员识字,完全可以理解,并且公司规模越大,能够为客户提供的支持就越多,产品质量也就越高。” 俄罗斯Doring.ru网站报道称,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巩固了其在建筑和道路机械全球市场的地位。凭借优质的性能、实惠的价格和不断创新,中国品牌在国际用户中越来越受欢迎。

   李钢指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加速推进海外市场本地化,具备多重核心优势。在技术维度,电动化领先与数字化赋能优势明显;在产品方面,性价比与定制化优势突出;而在市场维度,全球基建浪潮带动下,中国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全链条出海进一步提升了客户黏性。”

直面挑战,未来聚焦两大核心方向

 中国工程机械出海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指出,工程机械行业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多重因素将对我国工程机械出口产生一定影响。如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加,世界有关国家对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项目规划、投资因经济状况不稳定带来不确定性,工程机械行业正经历的数字化、智能化、能源多样性变革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舆论和公众对包括工程机械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环保性等诸多方面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如何应对本地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李钢表示,“面临海外本地化出现的挑战,多维协同是破解路径。企业端应推动实现核心部件自研,进一步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行业协会应进一步探索‘抱团出海’模式,减少同质竞争。”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坚持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用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世界品牌。

   “未来3至5年,中国工程机械出海将步入深度发展的新阶段。”李钢认为,市场层面,欧美高端市场将实现持续突破、稳步扎根,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加速深耕拓展;产品向绿色化转型成为主流。产业形态持续演进,行业将从单纯的设备供应向综合服务转型,数字化运维、设备租赁等新业务成为重要增长引擎。海外本地化布局进一步深化,从生产环节延伸至“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属地化运营,更深度融入当地市场。技术竞争则聚焦两大核心方向:智能化向场景化落地推进,零碳转型精准对接国际相关政策要求,全生命周期零碳设备研发持续发力,积极抢占全球行业标准制定先机。(海外网 张英杰)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出海记丨从“走出去”到“走上去”,中国工程机械绘就海外增长新曲线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