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屠呦呦“被致辞”,央媒:屠呦呦仍那样宁静,社会却躁动起来

[/b][size=5][color=#0000ff]12月10日,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来自网络[/color][/size][b]
【编者按】[/b]
[size=4][color=#333333]屠呦呦“被致辞”了。
今天(12月15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以《屠呦呦何以“被致辞”》为题刊文指出,屠呦呦的致辞,不知为何众声喧哗。这些伪作,在网络上的传播相当广泛。网络写手们,借着屠呦呦的名号,写一些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文章,其动机或许不过是吸引眼球、获得点击量;围观者们觉得屠呦呦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公众人物,理当有为我们指点迷津、启迪智慧的义务。两者契合之下,那些文章的疯转就不奇怪了。
社会这样的“热情”,如果控制不好度,势利者、功利者一哄而上,对名人文化效应的榨取,在过度娱乐和浅薄无聊中消解了科学精神的严肃与宏大,稀释了本该珍视的科学态度,恐怕会得不偿失。
其实屠呦呦获奖,更应该传递一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细心钻研、淡泊名利,是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更是对国家对人类有着莫大的温情和担当。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她身上品味到的“鸡汤”。
全文如下:
近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颁奖台上的一篇“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稿,很快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又有两篇署名为“屠呦呦演讲词”的文章在流传,文章以极富文学性的语言,叙述了许多人生哲理,虽然看着颇有些“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效果,可惜却被证明是伪作。屠呦呦“被致辞”了。
[/color][/size]
[size=4][color=#333333]屠呦呦的致辞,不知为何众声喧哗。这些伪作,在网络上的传播相当广泛。网络写手们,借着屠呦呦的名号,写一些吟风弄月、无病呻吟的文章,其动机或许不过是吸引眼球、获得点击量;围观者们觉得屠呦呦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公众人物,理当有为我们指点迷津、启迪智慧的义务。两者契合之下,那些文章的疯转就不奇怪了。
[/color][/size]
[size=4][color=#333333]自从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刻起,她就免不了“被消费”的命运了。她当年赠给别人的书信,被高价拍卖;她的故居,也有可能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连一些专业的中医读物,也被冠上“屠呦呦”“青蒿素”“诺贝尔”的标签,卖到脱销了。
[/color][/size]
[size=4][color=#333333]或许屠呦呦还是一如既往的宁静淡泊,但整个社会却已经躁动跳跃起来了。
[/color][/size]
[size=4][color=#333333]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毕竟,屠呦呦获奖的意义可以说是非凡的。对于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致以最高的礼遇也无可厚非。就以她的故居为例,进行保护也并无不可,想想莎士比亚的故居如今也已成为英国旅游必看的景点了。只是社会这样的“热情”,如果控制不好度,势利者、功利者一哄而上,对名人文化效应的榨取,在过度娱乐和浅薄无聊中消解了科学精神的严肃与宏大,稀释了本该珍视的科学态度,恐怕会得不偿失。
[/color][/size]
[size=4][color=#333333]正如今年中国工程院给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中所说:“您将会感受到社会各方面对院士很高的期盼和尊重,这需要以清醒的头脑面对。”这句话,或许不仅适用于院士,也适用于其他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甚至适用于社会的每一个人。当我们面对名人时,是否有清醒的头脑、冷静的辨析。我们对权威人物热烈的崇拜和盲目的相信,有时映射了我们内在的空虚。那遍地都是的“马云语录”,无所不在的“大师名言”,这样的文化景观,其实正是由于我们对自我意识的不自信,以至于对权威不辨真假地膜拜。正因为如此,那些对名人的消费、炒作,才一直有着庞大的市场。
[/color][/size]
[color=#333333][size=4]其实屠呦呦获奖,更应该传递一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细心钻研、淡泊名利,是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更是对国家对人类有着莫大的温情和担当。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她身上品味到的“鸡汤”。[/size][/color][/b]

[img] www.138562.com [/img] ㈧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屠呦呦“被致辞”,央媒:屠呦呦仍那样宁静,社会却躁动起来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