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儿童节,朋友圈都会被“宝宝还是个孩子”之类的花式卖萌刷屏。成年的世界太辛苦,人们纷纷觉得还是当个宝宝比较好混。可是江湖不分年龄,哪吒虽小,闯的祸惊动海里不说,还差点连累老爹下马。这真的不全是演义,“六一”届临,北京高院公布,近五年来仅北京市就审结校园暴力犯罪案件近200件,其中六成是未成年犯罪。新闻标题还特别指出,14%校园暴力案涉及扇耳光拍裸照。
湖南初中女生遭遇校园暴力(图源:网络)
数字背后是一桩桩不断拉高人们惊叹阈值的校园霸凌事件,为了不破坏节日气氛,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孩子们的暴力方式如此奇诡,看上去总给人以“变态”的感受,似乎更接近“虐待”。除了新闻标题抓出的扇耳光、拍裸照、烟头烫这些关键词,施暴者还特别喜欢将整个过程拍成视频,上传网络。打了人还要发到网上留下证据,孩子的非理性行为方式让人吃惊。但这其实也和我们爱发自拍一样,都是为了刷存在感。这是有心理学基础的,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和肯定的人,渴望通过一些不寻常的举动来吸引注意,以获取存在感。掉完这段书袋,不禁想起我小时候干过的事:对有好感的女生,总是喜欢扯人家头发或掀裙子。这已经是校园暴力的初级阶段了吧,想想好后怕,我这样的“好学生”也差点走上犯罪的道路。
把学习成绩和校园暴力扯在一起,要小心因政治不正确挨骂。很多新闻报道也都有意无意回避了这个话题。但如果不带偏见,也不难发现施暴者大多学习成绩比较差。广东省检察院近日公布的一份有关“校园暴力”的调研报告就指出,在“唯成绩论”的校园氛围中,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被边缘化,他们积蓄的不满情绪易通过校园暴力来发泄。以往人们习惯于将校园暴力归咎于德育缺失,但这份调查已经引导我们从逻辑的上一环寻找答案,施暴者是否也是某种暴力的受害者呢?
大概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承认,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得到全面培养。但在特殊国情之下,考试成绩成了唯一的标尺,学生只有考场一个舞台。人有贤愚不齐,不擅长学习考试的孩子,在学校这个江湖里失去了合法的上升通道,自我得不到肯定。如同成人社会一样,边缘和底层的人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冷暴力和软歧视。
渴望被认可、渴望被尊重的人类基本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总是会以另外的方式寻找代偿。当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的矛盾不断尖锐、压抑的本能久久得不到释放,用肉体暴力来回敬精神暴力、以虐待视频来刷存在感也就不奇怪了。比如山西阳泉一起霸凌事件中,涉事女生面对警察就直言对书呆子看不顺眼。这样的回答在很多类似案件中都能听到。理清因果关系后就会明白,为什么靠德育、靠曝光威慑这些事后补救方式,难以取得成效了。如果每个未成年人的天性都能得到充分舒展,人格得到足够尊重,本能得到合理释放,那扭曲和丑恶的“奇葩”还会遍地开放么。
当然就像成人社会的犯罪现象一样,校园暴力也难以归咎于单一原因。游戏影视的不良示范、校园法治教育不足、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等都有可供检讨的地方。不过我们也需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再完善的制度也不可能根除暴力。按照进化理论,同胞间的相争相残是存在于人类和动物间的普遍规律。通过不断的撕咬,狼群中的幼崽逐渐确定了各自的地位。也许这就是成长中的必经烦恼吧,但这并不是为暴力辩护,我们之所以是高贵的人类,正是因为我们懂得用人性中的善来克制恶。但这一切,都要先从以追求人性的完善作为最高价值开始。因为这样的缺课,我们何止承担了校园暴力这一种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止不住的校园暴力源于成人世界太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