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两字的意义,应该是各有所指,简单说,也就是各有各的说法,戒有戒的范围,律有律的范围。「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应该去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话来说,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话:「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为佛教是消极面,就无法了解佛教积极面的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律」是应当要如此!戒与律以文字来说应该是这样,所以「戒」是比较属于个人的持守,「律」是较属于团体的活动,不过有时也可以将「戒」、「律」合起来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应该要持守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实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则,做人的根本立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去实践,因为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必先要了解二项:一是戒律,一是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一、戒律乃为道德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