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恻隐之心’就是仁民爱物之心。见到一切动物有苦难,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这就是‘恻隐之心’。大家有没有?相信每个人都有。如果你们看一齣悲剧会流眼泪,这就是恻隐之心。电视、电影的悲剧,那还不是真正的人物在面前遭受苦难,你都有这个心;何况真正见到一切人、物遭遇到苦难,一定会伸援手去帮助他。
不但人有恻隐之心,动物也有,这确实是天性,就是本性的性德。动物的本性跟人的本性不二,不过它比人迷得更深,才变成了畜生。十法界一切众生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佛在大乘法里才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恻隐之心就是怜爱之心、怜悯之心,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求仁’,就是求的这个;‘积德’,也是积的这个。希望把仁民爱物之心培养扩大,能够真正的爱一切人、爱一切物,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
‘孟春’是初春。古时候祭祀,最大的祭典用三牲–“牛、羊、猪”;普通民间祭祀只用猪。春天用的‘牺牲’(祭祀用),不用母的;因为母的怀孕,杀一个等于害两条命;这是仁慈。
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孟夫子的用心,跟佛法讲的“三净肉”一样—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因为佛法在印度当时,生活方式是行托钵的制度,人家施舍什么就吃什么,不分别、不执着,没有选择的。这是大慈大悲,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一直到今天,像泰国、锡兰这些小乘国家还是如此。佛法传到中国,中国是当时最先进的“礼仪之邦”(现在礼仪都没有了,讲到礼仪比不上外国,实在讲这是教育彻底的失败),且中国人不重视乞食;当时法师是朝廷礼请到中国来,当然不能叫他出去讨饭,所以就在宫廷里接受供养。托钵的制度在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但是那时供养出家人还是“三净肉”。
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所以现在全世界学佛的人,不论出家、在家,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全世界学佛的人都没有素食的习惯。我们参加国际会议时,见到外国出家人没有吃素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教传统是吃“三净肉”,不是素食,素食是中国人提倡的。素食卫生、卫性、卫慈悲心,仁民爱物做得真正彻底、真正究竟;是最好的食物、养生方式,值得提倡推广的。
‘远庖厨’,是远离厨房。不见杀、不闻杀,吃得就比较安心了—实在讲心还是不安;最好是不吃众生肉,尤其是现代的众生肉更不能吃。现代的肉品含有许多毒素,导致现代人常常得了一些怪病。病从那里来的?肉食来的。古人讲“病从口入”,李老师时常很感叹的说,现代人是三餐在服毒,那里是在吃饭!每天服三次毒,想想看,你的身体怎能不病!当然是百病丛生了。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这是佛法三净肉又多加一条—出家人不许饲养畜生,在家人自己养的,自己再杀了吃,实在是讲不过去。
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实在不能断除肉食,应当要守食“三净肉”、‘四不食戒’,以培养大慈悲心。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过短短几十年,维系自己的生命,竟然是杀它以养己。对于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意无意的,亏欠得太多!也由此可知自身造的业有多重!所以佛说:“如果罪业要有形相、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下。”我们业障有这么多、这样重!想到此地,自己警觉心才真正提得起来。如何能对得起天地一切众生?不但要严持“不杀生”这条戒,就是在饮食起居上一定要节俭,决定不能够糟蹋。
‘暴殄之孽’,就是糟蹋一切生活必需品,不知道爱惜。现代人提倡消费;不消费,工厂就得倒闭,经济就不能发达。这种学说,诸位想想正确吗?如果中峰禅师听到这些话一定会说:“未必然也。”–不见得正确,而且是非常的不正确。美国是一个提倡消费的国家,消费的结果还是经济逐渐走下坡了。唯有节俭才是富庶、康宁之道;没有积蓄的习惯,国家如何富强?人民如何能得安定的生活?若无储蓄,失业就要靠国家救济,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若有积蓄的习惯,即使失业或有灾难,我们还能活得下去,不必依赖国家。这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所以一定要爱惜资源物力。
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这些话我们只能自己去理解体会,在现代社会上决定是被否定的—怎么可以‘爱鼠’?老鼠对人类是有害的,故常见有“灭鼠运动”!世间人不晓得六道轮回;这些老鼠被杀死了,会不会有冤冤相报呢?杀它、灭它是不是真能解决问题呢?除此之外有没有别的办法?没有杀人不偿命,欠钱不还钱的。“因果通三世”,要是真正晓得事实真相,为非作歹的事绝对不能做。你若是做了,还是自己吃亏!想占人家的便宜占不到,人家想占我们的便宜也占不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绝对不会伤害一切众生,不跟它结冤,不欠人家的债,自己这一生心安理得。世间唯真诚、清净、慈悲,才能解决世人所无法解决之难题,所以佛经不可不读。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四训里这一章是主要的一章。“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上,“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概念上。第一章讲因果报应,再教我们改过、积善,末后“谦德之效”一章是全书的总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了凡四训》讲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