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圣谛〗
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㈠、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个次第:
①、资粮位:修五停心以及四念处。
②、加行位:观四圣谛,既是观苦、集、灭、道谛。
③、见道位:觉悟见惑,断三结,既是断除我见、戒禁取见以及疑结。所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1、我见结:身见是一种知见,因这个知见使我们做出种种傻事,而见道的人没有我见,但并不等于没有我慢。我慢是我们的内心高举,认为有一个主体存在;而我见是执著现前的身心有一个我。所以见道的人只是破除我见,没有破除我慢。2、戒禁取见结:守持种种不正确的戒律,见道者无此烦恼。3、疑结:见道的人对于佛、法、僧有绝对的信心,丝毫无怀疑。
所谓见道既是见到涅盘之道路,我们现在听闻佛法,是听涅盘之道,并没有见。比如我告诉你从新加坡怎样搭飞机到东京,下了机要怎样搭车到火车站,从火车站怎样搭车到一个乡下,再从乡下去一间寺庙。如果你们从头听到尾,这只是听而已,但是你们真的去到那个地方,那才是见道。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有一天觉悟道真的是如此的时候,那就是见道。见道的人断除了我见、戒禁取见及怀疑三种束缚他们的轻微烦恼,称为三结。
④、修道位:修行者见道后继续修行,称为修道位。既是初果、二果、三果圣者,这些圣者称为有学圣人。
⑤、无学位:既是证悟阿罗汉果。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已经完全解脱烦恼,再也不必学习即修行解脱的方法,称为无学,所以阿罗汉称为无学圣人。
㈡、修道的方法:
修道的法门有很多,主要的有下列几种:
①、五停心:修习以下五种法门,能制止心内的过患,然后得定而引发智慧。
观法:所对治之烦恼:不净观--对治贪欲--观内身不净,除色身爱;观外身不净,除淫欲爱。慈悲观--对治嗔恚--于怨亲等观,慈心与乐,悲心除其苦。因缘观--对治愚痴--观生死中唯有十二因缘,其中无我,无作者,无受者。界分别观--对治我慢--观十八界各界有各自之法,无有一合相之我。数息观--对治散乱--数出入息,系心于息而得定力。
在这五停心中的不净观及数息观是修行入道的初门,合称为二甘露门。
1、不净观:观察自身与他身的不净,为了对治我们的贪欲,因为我们对身体有贪爱,这是一种烦恼,也是一个心病,佛陀就为我们开了一帖药方,叫做不净观,我们一眼看到某人就喜欢上他,是因为认为他漂亮、干净等等,那是因为我们的智慧被贪爱的烦恼所遮盖住,看不清楚真相,而不净观是告诉我们要看他不净的地方,比如他的皮、肉、血等,没有一样是干净的,皮肤流出来的是汗,七孔流出来的都是粪,是肮脏的。皮肤下的血肉是臭腥的,肚子里所装的都是粪便,所以我们的身体是“粪桶”,不是“饭桶”。我们最严重的贪欲就是淫欲--色欲,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不净观以破除之。(请参考《四念处》)
2、慈悲观: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修悲就是要拔除众生的苦。我们要经常作这个慈悲心的观想,慢慢地对于众生就不会嗔恨,生起怜悯之心,所以说慈悲观能对治嗔恚。
3、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以对治愚痴。在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无我、无作者,没有受者。(请参考《十二因缘》)。
4、界分别观:我们观察十八界以对治“我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称为十八界。我们个别观察它,里面没有一个我,这十八界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称为一合相,它也不是我,所以观十八界可以对治我慢。
5、数息观:称为阿那波那,译为持息念(数息)。修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心,我们的心如猴子般跳来跳去,所以要把它系在呼出吸入的息气上,慢慢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这五种修行方法称为五停心,它可使我们的烦恼:贪、嗔、痴、慢以及不定的心平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学基础知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