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社区 > 潮汕乡情 > 正文

潮汕谜艺回归原生态

谜艺回归原生态,是艺术内容提升之后回归活动空间。每一次回归是一次进步。目前,潮汕谜艺的活动重点正逐步转移到社区,预示谜艺传承、发展的中心在社区,预示谜艺再次回归原生态。
  第五届大潮汕(汕头)迎春谜会最近在金平区江街道木坑居委举行,木坑居委崇德堂协办。
  这么大型的文化活动,由一个涉农社区居委承办,由社区民间团体没有任何商业广告目的赞资协办,这在中华谜界是首次。愚认为:也是谜艺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植根民间的谜艺要传承、发展,在失去管理机构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唯有到拥趸众多的社区寻找出路。
  根据目前谜艺的生存环境,第五届大潮汕(汕头)迎春谜会组织者适时地提出了“谜艺与社区”的学术论题。
  愚认为:目前,潮汕谜艺的活动重点正逐步转移到社区,这预示谜艺传承、发展的中心在社区,预示谜艺再次回归原生态。所谓谜艺回归原生态,是艺术内容提升之后回归活动空间,使中华谜艺水平整体提高。每一次回归是一次进步。让我们回顾谜艺发展史的概要,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谜艺诞生于田野
  中华谜艺是中华先民早在几千年前创造的。夏朝的农民在田野中劳动,既饥又渴,劳作夯重,他们看不到生活的前景。他们把这一切归咎于当朝统治者夏桀。有人终于忍无可忍,要怒叫,又碍于统治者的帮凶监督在旁,于是不得不装样望着天上的酷阳,用隐晦的语言吼出内心的愤恨:“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大意是:“夏桀呀,你这暴君如同天上的酷阳,煎烤得人民无法活下去,你为什么不早些完蛋呢?我忍无可忍,我要和你拚命呢!”这是有韵的歌谣,很快传开去。春秋时孔子编《诗经》,将它收进去。后世研究灯谜的人,将这类作品视作隐语——灯谜的萌芽。潮汕谜艺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这些文字也可视作潮谜的发端,因为潮谜是中华谜艺的“流”。
  谜艺从田野走进殿堂
  谜艺产生于田野,因其实用性很早引进于军事,用于传递消息。《左传》有“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登上山顶的军队缺粮缺水,就用暗语“庚癸”向大本营求援,终于得到满足。(在历法十天干中,“庚”主谷,“癸”主水)《左传》还有“河鱼腹疾,奈何”的记载,这也是军事暗号,“河鱼”隐指军队,“腹疾”隐喻兵士们肚中无粮。
  谜艺因其实用性和知识性,很早就被书生儒士用作传递秘密或角智逗乐之载体。潮汕地区这方面的故事很多。
  古时,通信载体唯有书面函件,文人间传递密事,常恐书信失落泄密,故往往利用谜语以隐之。如:明朝孝宗年间,饶平黄冈镇有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余美娘,与东界名士曹宗结识后私托终身,暗自寄言约会。恰遇曹宗不能赴约,余美娘很失望,再遣婢女偷偷送去一信。信上写着四行怪字——第一行的“夜”字写得很长,“枕”字横卧,“意”字心不正;第二行的“月”字歪斜,三个“更”字叠在一起,“门”字(繁体)只写一半;第三行的“命”字写得很短,“家”字写得弯弯曲曲,“信”字缺了“口”的部首;第四行的“肝”字写得很长,“望”字断节,“来”字(繁体)少一个“人”的部首。
  曹宗颇费心机思索,终于悟出其意:原来是余美娘修书遣责他的失约,因恐投书有失,故效苏东坡的“神智体谜”,隐诗一首:“夜长横枕意心歪,月斜三更门半开;短命冤家(潮音“弯”与“冤”同音)无口信,肠(潮音“肠”与“长”同音)肝望断无人来。”
  制谜、猜谜的过程,就是娱乐的过程,趣味盎然且诡奇神秘,因而旧时的知识分子把玩谜视为高雅之举。潮汕的名贤,大多与谜“挂上钩”。例:传说明代嘉靖十一年壬辰榜状元、海阳县人林大钦,未及15岁就中了秀才,因家贫,就到银湖乡教书,一边继续攻读。某日,在银湖乡附近的员外、进士翁万达的丈人寿辰设宴,遍请乡贤乡贵。林大钦也在邀请之列。翁万达早闻林大钦才智过人,有意考他一下,特地修书一封令仆人送往。信中说:“食尽牛头肉,猪借刀作羹,传书人不见,一言寄丹青。”林大钦接信后,准时赴约。信中四句话隐含着“午刻专请”四个字,立即被林大钦猜出来——食尽牛头肉,“牛”字不出头,剩“午”字;猪,在历法十二地支中的序列是“亥”,“亥”加上“借刀(刂)”合成“刻”字;“传”字的“人”不见,剩“专”字;“言”字加上“青”字合成“请”字。(当然,按现在的观点看问题,该谜谜理成立,但谜面不知所云,是不能成谜的。然而于灯谜发育阶段的作品,我们是不能苛求的。此外,此谜也有可能是民间艺人假借翁万达、林大钦之名传开的。
  翁万达、林大钦、吴殿邦、陈春英等等明清古潮州名贤,都有传播不衰的谜语故事,具体事例的真实性可以忽略不究,从其故事传播的广泛性和谜艺水平,可见其时潮州的知识分子擅谜成风。从有关资料考据,其时整个中国知识界均如是。所不同的是:中国很多地区,谜艺从田野走上殿堂之后,谜艺成为“阳春白雪”,只供少数高端人物玩乐,“下里巴人”的原生态民间谜,逐渐式微,几至灭失。然而,古潮州的文人参与谜事活动之后,对谜艺这最原始的口头文学加以提炼、升华,然后又回归民间,这是一个交通的过程,雅俗互相接纳的过程。潮汕民间谜的谜文很有文采,雅致,文人加工的痕迹很明显。如:“四脚亭前一间铺,只卖手环无卖布。老婶老姆来交关,财主拚到无穿裤。猜用物一:竹环母仔椅。佚名作。”这种雅俗相容互补的现象,对潮汕谜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换言之:古时候,经过文人加工提升艺术水平又回归原生态的古潮州谜艺,健康地发展着。有诗为证:“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衫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这首诗的题目是《潮州元宵》,作者是清代同治年间的潮阳县令陈坤。这首竹枝词,寥寥28个字,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古潮州民俗文化图。

鄞镇凯 文

灬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潮汕谜艺回归原生态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