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玄义讲记一经宗趣
◎ 三、一经宗趣
一、宗谓宗旨,又修行之要径也。趣者,趣向、归趣也。
什么是“宗趣”?‘宗’是宗旨,就是修行的纲领,修行的门径,也就是“要径”。重要的纲领,重要的门径,这是宗。‘趣’就说归趣、归宿。
体是理,宗是行。
前面讲本经的体性,是理论依据。宗旨是教我们修行的纲领。我们的信心,从理论上建立,也就是从理解建立了信心。但是,如果没有修行,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亲证。‘理’,我懂得,但是没有办法亲自证得。证得才管用,我们才能入这境界。你要想证得这个理,一定要修行,所以宗是行门的纲领。
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
这段文把‘趣’解释得很清楚,依照经典里所讲的方法来修行。“明其所为”,我们清楚明白,知道这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认识我们所求的是什么。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知道将来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究其所至”是结果。可见得修学,古人讲‘功不唐捐’,你的功夫没有白费,确实有收获。
二、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下面一大篇文字,都是解释这二句,确实简单扼要。
三、明宗:
(一)经云: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
这段经文,在五种原译本里都能看得到。由此可知,决不是经文有错误。“三辈”就是从上上品到下下品往生的人,都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菩提’翻成中文是‘觉’,觉醒!觉就不迷,你要用觉悟的心才能往生。什么叫‘觉’?什么叫‘迷’?简单的说,对于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还有留恋,这就是迷,不能往生。觉悟的心,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确实放下了,这样的人才能往生。这是从字面上很浅的意思来看。迷人不愿意离开六道轮回;觉悟的人不愿意再轮回六道。从无量劫到今天,生生死死,实在没有意思,不愿意再轮回。
怎样超越六道轮回?实在不容易。佛法虽然说无量法门,门门都能超越六道轮回。这在理论上讲没错,可是一切众生在实际的修学上,却大有问题。问题就是刚才说的,方便不究竟,究竟不方便。既方便又究竟,在无量无边法门中,只有这一门。舍这一门之外,要想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的确不是容易的事。如果容易,诸佛如来就不会这样大力的宣扬念佛法门。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劝他的父王、他的姨母,皆是念佛求生净土,可见这个法门确实方便究竟。
这是发菩提心的一个意思,真正要觉悟世间苦空无常。这个世间不可留恋,要真正看破,真正放下,这是菩提心。更重要的,是要发愿求生净土,决定一生成就。有很多人,发愿求生净土,世间法又放不下;要等快死时,才放下,认为现在还可以不须放下。存这种侥幸的心理,这个心理就是迷惑颠倒,这是错误的。想等到紧要的关头再放下,恐怕到那个时候来不及了,你的业障现前,作不了主了。
你到医院去看看病重的人就晓得,有几个人临终时头脑清楚。我们能保证自己,将来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迷惑颠倒,不省人事。在这个时候,助念都靠不住,所以不能存侥幸的心理。还有一种,就是意外的灾难突然发生,惊慌失措,这样走的人,决定不能往生。几个人在大难来的时候,他的心是定的?果能不慌张而若无其事,则此人能往生。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个定力?实在不容易。这些功夫都是在平时锻炼,修养,到时候才管用。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太简单;看简单会把这一生耽误,空过了。一定要认真努力去修学,所以发心非常重要。
简单的讲,看得破,放得下,一心求生净土,这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专修净土的人,暂时不要去搞‘博学多闻’。你真正要想度众生,就用念佛的方法度众生。用这个方法,跟诸佛如来度众生没有两样。用别的方法,如果错了,你还得背因果。古人讲,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你得要负因果责任。用念佛求生净土度人,决定不背因果。一切诸佛都用这个方法,我也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决定不错。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功德。如果他能接受,很好!他这一生成佛去了。他如果不能接受,金刚种子种在他阿赖耶识里,功德也圆满了。换句话说,接受不接受,功德都圆满。念念功德圆满,还要用什么别的法子去度众生?用不著,这一门就行。自行化他,唯独一门,就证因圆果满。
(二)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黄念祖居士写这本《注解》,是遵照他老师夏莲居居士的教导。夏莲居居士在世的时候,会集本经之后,讲过不少遍;黄居士是每次必与会,从来没有缺过课的。他在《注解》里以这二句为本经之宗旨,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同时也是本经的二句经文,就是四十八愿里的第十八愿和第十九愿。此二愿,古大德就看作是本经的宗要。
古人把佛四十九年讲的一切经,做一个比较,什么经第一?大家公认《华严》第一。《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比较,《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经》比下去了。《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有四十八品,那一品第一?第六品(四十八愿)第一。其余的经文,都是四十八愿的说明。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解,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所以这一部经里,有弥陀说、有世尊说。这四十八条中,那一条最重要?第十八愿最重要。为什么第十八愿最重要?
我从前初学佛的时候,有一个疑问,很多年得不到答案,就是人家常讲‘佛是万德万能’。也有很多大法师讲,万德万能是赞叹的话,佛也有所不能。我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法华经》之前,世尊说‘一阐提’不能成佛,佛有所不能。到法华会上开权显实,佛才讲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也能作佛。所以,称之为成佛的《法华》。《法华经》上,佛一反以往的说法,说了真实法。《法华经》只是从理论上,说一阐提可以成佛,但是用什么方法成佛,我不知道。这就是《法华》究竟但不方便。方便法在本经发现了,‘五逆十恶,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个成佛的方法我们发现了,这才真正肯定佛是全知全能、无所不能。五逆十恶这样重的罪,立刻就要堕阿鼻地狱,这样的人,佛有没有方法教他立刻成佛。你们查一切经都查不到,查到《无量寿经》,看到第十八愿就找到了。所以第十八愿,是所有一切经的顶峰。这才真正体会到,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的能力是圆满的,真正是全知全能、万德万能,这不是赞叹的话。
五逆十恶的人,所以不能成佛,是他不肯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门。他要肯接受,那个不成佛!而且成就的是圆满佛。如果说五逆十恶,业障深重往生,他往生的品位很下,相貌也不好,在那个地方一切受用都要差一等,那还是不圆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神通、道力、受用,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究竟圆满,究竟方便。这在一切经里找不到,这是难信之法。
权教菩萨,也就是三贤位菩萨;跟他讲,他不相信。所以许多大法师、老法师,说佛也有所不能,他讲的话没错。你教他修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他摇摇头不愿念。为什么?经看得太多了,所有经都没有这个说法,他以为这是佛的方便说,是度老太婆的。他不要修这个法门,表示他有智慧。念佛法门,大概是佛度最低层众生的。那里知道,文殊、普贤也是最低层的众生吗?我们要觉悟,要真正庆幸,这个法门得来不容易,尤其是这会集本。
你们去看看五种原译本,恐怕兴趣提不起来。原译本确实难念,各本意思也不圆满。汉译本子有的,魏译本子没有;魏译本子有的,唐宋译本没有。会集本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读这一本,五种原译本都念到了。会集于弘传度生有大功德,这是希有之缘,非常难得。
诸位听了这一段就明了,这确实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弥陀的本愿,就是希望十方法界一切众生都立刻成佛。他成佛的理论、方法、境界,全在四十八愿里,“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
所以我劝同修们,在末法时期,现前这个社会,修行的方法,愈是精简愈好,决定不能掺杂。早晚课诵,如果没有时间念全部《无量寿经》,可以念小本《阿弥陀经》。做早晚课(早课、晚课都一样),像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的,课诵一卷《阿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早晚都一样,不必用寺院里的课诵本。课诵本必须符合经训,不是一向专念,不能往生。古时人心清净,多念一些经咒,多供养一些鬼神,于境界中成就离念一如,是有利益的。现在我们业障习气太重,不能自度,如何度人,依古人仪轨恐怕自己不能成就,这必须要认清楚。我们今天处的时代不一样,我们没有人家那样的清净心,所以我们的课诵愈简单愈好。
如果念《无量寿经》,早课最好念第六品四十八愿。晚课要认真反省,因为发菩提心,就是破迷开悟。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共六品,都是讲因果报应的事理,讲五戒十善;我们用来检点一天思想行为有没有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就是菩提心,就是觉而不迷。这是专修净业最简单的功课。课做完之后,念回向偈、三皈依,就很圆满。这是“往生必修之正因”,决定不能疏忽。
“方便度生之慈航”,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劝人,决定没有过失。如果这个方法不契机,那就没有别的方法。这个方法三根普被,凡圣齐收,那有不契机的。讲经讲这一部就够了。有些人认为,讲这一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多没味。讲得没有味道,是你自己没有认真修行,你要是认真修行,遍遍不一样。不要说讲的时候遍遍不一样,念的时候也是遍遍境界都不一样。
从前李老师讲,学生们的修行功夫,如果发现一个月比一个月境界不一样,这是用功得力,渐入佳境。一个月一个月比,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果说天天境界不一样,这个人决非凡夫。要是你念这部经,遍遍不一样,一天念十遍,遍遍都不一样,那就是佛菩萨再来了,就不是凡人。这部经让你讲几遍都一样,换句话说,你毫无进步,讲的是皮毛文字。经义你没有理解,没有得到丝毫的受用,这怎么能讲经。古大德有一生专讲一部《阿弥陀经》,讲三、四百遍,他没有讲厌。遍遍法喜充满,那里会厌倦,所以希望同修们专弘一部经,这样我们在一生中决定不会空过。
你看倓虚老法师写的《念佛论》中讲的郑锡宾居士,就只会讲一部《阿弥陀经》。他原本是一个做生意的人,以后生意不做了,到处去讲《阿弥陀经》,最后他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我们第一次印的经本,将《念佛论》附在后面。郑居士是倓虚老法师的皈依弟子,倓老法师亲自看到他往生的。他一往生,把他的弟弟也度了。他弟弟本来反对学佛,因为看到哥哥学佛之后好像入迷了,家也不要了,他很生气。以后看到他哥哥自在往生,他很羡慕,也念佛了,念了三年,他也往生了。
虽是学一部经,专讲一部经,用这一部经劝人,功德无量无边,真是一切诸佛都赞叹不尽。我也常说,一生专依本经修学,度化众生,这是第一等人。以净土五经来弘法度人,是第二等人。若要再加上《净土十要》,或者是其他净宗经典,就是第三等人。再要掺杂其他宗派的法门,就决定不能往生,只有种种善根而已。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因为用一生的时光精力学一部经,他的心一定是清净的。他不胡思乱想,看到别的东西,不会动心,真的是《金刚经》讲的‘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虽然没有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是很容易证得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