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这段文是介绍阿弥陀佛在因地修学的状况。他的身分、发心,以及学佛的因缘,前面都介绍过了。里面含的意义非常深,值得我们深思和效法。此段经文,表面上看是赞叹法藏比丘的德行和修学,实际上含的意义比赞叹还要深远。这才是诸佛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究竟成佛的深义。
“修菩萨道”。我们要清楚什么是菩萨道。佛对一切众生,说明宇宙有情的状况。‘有情’就是有感情,有情识。这类众生的生活状况,归纳起来有九大类,称之为九界众生。这九大类是指大的差别。‘菩萨’在九大类里是最幸福、最快乐、最圆满的一类。
法藏比丘发心要作佛,佛是由菩萨道圆满成就的,修菩萨道就是学菩萨,要作菩萨。我们今天发心学佛,目的何在?值得我们深深反省。我们今天是不是在修菩萨道?如果不是修菩萨道,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可能。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纯一菩萨法界。不但是菩萨法界,而且是普贤菩萨法界,是菩萨界里第一无比殊胜。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如果跟他们不是同类,到那个地方也会被排挤出来。这点很重要,要知道什么是菩萨道。
凡夫讲六道:三善道、三恶道。六道之外有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总称之为十法界。‘菩萨’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菩萨道’就是觉道,觉悟之道。对于自己、环境、人生、宇宙都能觉而不迷,这才称‘菩萨’。换句话说,修菩萨道就是要修觉悟的心。如何真正能做到‘觉不迷’?觉不迷,当然就‘正不邪’、‘净不染’,这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只要得到一个,三个同时都得到。所以,修觉心是菩萨,修正心(正知正见)是菩萨,修清净心也是菩萨,菩萨的心是觉、是正、是净。因修觉、正、净有功夫浅深的差别,才有菩萨位次的不同。像《华严经》上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是觉、正、净程度上不相同。净宗修行偏重在清净心,就是心地清净的程度不同。最极清净的是十地以上菩萨。等觉菩萨跟佛比,还没有完全清净。即使十信位的菩萨、十住位的菩萨比起我们的心,也显出他们是最极清净。我们要晓得菩萨位次是这么来的,并不是真有位次。
这里经文是告诉我们,法藏比丘发心之后真修,要注意的是我们发心之后,是不是真修。现在有不少同修,每天念很多遍《无量寿经》,佛号念好多万声,再加上拜佛,算不算真修?形式上有点像,样子有点像,实质要看你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换句话说,你的妄想、烦恼是不是天天在减少。天天减少不容易!一年比一年少、一个月比一个月少,烦恼轻,智慧长,这才是修菩萨道。念佛、诵经、拜佛是手段。妄想、烦恼少了,心地清净、智慧增长,是结果,是成绩。天天拜佛、念佛、念经,心里的烦恼不但没减少,还增加,这就是等于天天在念书,考试都不及格。这没有用,没有成绩。下功夫,一定要有成绩,才是真正的菩萨道。如果拿不出成绩来,就不是修菩萨道。我们一定要清楚,要认真学习。法藏修菩萨道是真正作菩萨。
此地还得跟诸位同修说明,怕大家看到经文产生误会,以为一定要像地藏菩萨、观音菩萨那个样子才是菩萨,这样想法就完全错了。实在讲,菩萨就是我们自己,就是一切众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我们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他们在生活中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生活、工作没有烦恼。各行各业都有菩萨,在这世间有当国王的、有作大臣的、有工商界的。《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菩萨散布在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不但佛门有菩萨,外道也有菩萨。菩萨在外道示现外道身,所以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也有一些是菩萨化身,我们不认识。他说的是正法,他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菩萨为一切众生作最好的榜样,令一切众生向他学习。
大家一定要懂得事实真相,才晓得我们‘作菩萨’应该怎么做。有家庭主妇菩萨、有学生菩萨、有教员菩萨,可见作菩萨不一定要出家。菩萨都出家了,世界上的行业模范还有谁去做?所以我们在五十三参里看到,出家的菩萨只有五个人,其余都是在家的菩萨。中国有四大名山,这四位大菩萨里,只有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身,观音、文殊、普贤都是在家的身分,说明在家菩萨多,出家菩萨少。明了这个事实,才知道怎样学菩萨道,怎样修菩萨行。能把这部经典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都用在生活中、工作上、处世待人接物里,就是菩萨。不必改行换业,应用在你本来的行业上,譬如你是做生意的,就是商人菩萨;你若从政,就是宰官菩萨。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其德用真正是广大无边。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是讲法藏的天赋,一般人没有办法强学的。我们常讲禀赋、天资。天赋不好,后天只要能勤学也可以弥补。《阿弥陀经》前面十六位尊者,有天赋好的,像舍利弗尊者,有天资很差的,如周利槃陀伽。禀赋与过去生中的修学有关系,禀赋也是果报,有果必有因,因是前世所修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人命中有财富是果报。我们常说‘人各有命’,没有这个命,不能强求,求不到的。强盗、小偷抢来的钱,还是果报。不相信,你去抢抢看,你抢不到的,因为你命里没有这些钱。实在是冤枉!因为命里有的,他不偷不抢还是来;命里没有的,偷也偷不来,抢也抢不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财富的果报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他从前有修因,这一生就有果报。前一生修法布施,这一生得聪明智慧,我们称‘禀赋’。‘高才勇哲’一句,就晓得法藏比丘在过去生中一定常修法布施,广修法布施才能得这样殊胜的果报。身体健康是‘无畏布施’的果报。所以,佛教我们三种布施都要修,果报就圆满。在中国,这三种果报具足圆满的不多。大富大贵、高才勇哲,又健康长寿,这是真正有福。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是乾隆皇帝,真的聪明,有智慧,又长寿,五代同堂。书画里有一枚图章是‘古希天子’,那是他的图章,自古以来希有的天子!那一代皇帝也没有过五代同堂的。他五代同堂,这是证明他过去生中,三种布施都修得大,修得广,才有这么大的福报。因此,我们不要羡慕别人,人家修而我们没修。你修也可以得到;你不肯修,那有什么法子。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不要羡慕人。人家得果报,皆是修来的;我们好好的修因,将来的果报还要超过他。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这一句是讲法藏比丘后天的勤学。有好的禀赋,又肯真正用功勤学,所以他成就殊胜。‘信’,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告诉我们:第一、‘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性德与诸佛没有两样。特别是信自己依本经修学,决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这很重要,要建立这样的信心。第二、‘信他’。‘他’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真实的,佛不打妄语,佛没有理由欺骗我们,我们对他的话要完全相信,决定不怀疑,要相信阿弥陀佛度众生的真实大愿。这部经是两尊佛说的,除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阿弥陀佛亲自宣讲的也不少。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所以,我们对于佛的开示,要能信受奉行。信了以后当然要解。‘解’不是研究。佛的意思,不是我们研究研究就明了了,没有那么容易。我是凡夫,我的意思你去研究研究看,你能明了吗?一个普通人的意思,我们都搞不清楚,佛的意思怎么能搞清楚?
由此可知,‘解’不能靠研究,不能落在心意识里。用心意识,决定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只是文字的皮毛,往往错解了,所以佛门里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大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错了。照著文字来解释,就很可能把佛的意思讲错了。佛的意思在那里?意在言外。这就难解了!意既然是在言外,在文字之外,也不离文字,也不是文字。因为不是文字,所以你要能体会。用什么体会?用清净心体会。佛心清净,正像六祖在《坛经》里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心中一念不生,你也做到一念不生,诸佛的意思你就明白了。
我们要如何解经里的大义?要修觉、正、净。你修得一分,就解一分真实义;你修得两分,就解二分真实义。佛门的教科书很特别,从初学一直到成佛,就用一部经典,一本书从初发心念到成佛。不像世间学校的教科书,一年级的课本,二年级就不适用,二年级的课本,三年级也不适用。佛法不是如此,就是这一部经典,从一年级念到五十一年级,还是念这一本。妙在每一个阶段,‘解’的意义都不同,所以‘经’根本没有意义。正因为它没有意义,所以它又具足无量义,完全看自己功夫深浅,能理解多少,与自己的清净心和自己的觉正净成正比。所以,我们要真正能理解如来真实义,没有别的,老实念佛,念到心地清净,自然就理解了。《华严经》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们学佛的同修要牢牢记住,佛教的经典没有人说,世间极聪明智慧的人也不懂,也不能解。什么人能解?有修有证的人。换句话说,他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才行。佛是什么心?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心’,没有丝毫染污;‘平等心’,没有是非人我;‘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这是佛心。不是佛心,怎么能解佛义?这是教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解义。
‘明记’。‘明’是明了,是智慧;‘记’是记忆,不会忘记。‘悉皆第一’是极优秀的,品德学术都第一。记忆很重要,如果记不得,怎么能修行。佛的教训都能记得,才能在生活中,起心动念处拿来作为修正的标准。如果都记不得,那就没有法子修了。实在讲,记忆的训练,愈年轻愈好,三十岁以后就相当困难,四十岁以后就没法子,因为修学的年龄过去了。中国古人懂得这个道理。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十二岁以前,所以中国的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就善用天生的特性—记忆力好,凡是需要记的文字,都在这个阶段完成,让你去念,去背。以后到八、九十岁要应用的时候,还能随手拈来,不需要查书,甚至于第几页第几行,都记得清楚。
李炳南老居士写文章,引经据典,不需要查资料,随手就写出来,我们都很佩服。他告诉我们,这是小时候跪砖头得来的好处,一生都不会忘记。现代人接受西洋的教育,带给我们许多灾难、痛苦。不但写一篇文章想找一点资料找不到,不晓得需要的资料在那里,更不要说是查资料,查不到。这多苦!这是教学错误。
经文到此,介绍法藏比丘在求学的阶段品学兼优,天资好,又肯努力。下文再介绍更殊胜,别的学生所没有的。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这是法藏比丘独有的。‘殊胜行愿’就是指底下的四十八愿。‘及念慧力’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的条目都是信、净、念、定、慧。此地只说两条,两条就概括了五条。人家的信有根、有力。有根有力,就不会动摇,不会见异思迁。今天我们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有个人告诉你,这是老太婆教,是没有程度的人修的;你这么聪明,知识程度这么高,怎么学这法门。你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那应该学什么法门?应该学禅、学密、学教,于是心就动了。为什么会动?‘信’,没有根也没有力,常常见异思迁,结果一生一无所成,真可惜。要想得到根与力,相当不容易,前面的三科决定要修学圆满。第一是‘四念处’,是智慧。简单的讲就是看破,宇宙人生,他看破了。第二是‘四正勤’,是精进。第三是‘四如意足’,是放下。如意就是自在,身心世界、世出世法一切放下,放下就自在,所以他才能成就五根五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就是不退转。弥陀在因地初发心,能这样做,所以他有那么殊胜的成就。跟他比一比,我们今天发的是什么心?露水道心!禁不起考验的。他发的是真心,处处都值得我们效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看了要跟他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