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第三是“忍辱”。忍辱讲的就是耐心。没有耐心的人,不要说学佛,就是世间法也不能成就。譬如读大学,大学要四年才能毕业,你必须有耐心念四年。没有耐心,念四个月就受不了,大学能毕得了业吗?所以忍耐是成败的关键,愈是大事业,愈要大的耐心。大耐心成就大事业,小耐心成就小事业。俗语说,‘欲速则不达’,你要快,快却让你达不到目的。一定要按照顺序、步骤去努力,要有很大的耐心。
佛法把‘忍耐’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天然的灾害。这不是人为的,譬如寒暑,我们要能忍受。第二类是人为的加害。别人侮辱我们,陷害我们,毁谤我们,我们都要能忍受,这是修行。世间法皆不出因果,我们虽然没有道行,没有宿命通、天眼通,不知道过去世的情形,但是佛经念多了,总要觉悟。若有人老是跟我过不去,看到我就有怨恨,这是过去生中我跟他有怨,故今生对我发泄。我当接纳,接受现实的果报,不报复,结就解开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可报复,不可以牙还牙,决定不可以!要学忍让,不要管旁人说‘这个人没有用,受人欺侮,也不敢反驳’,随他说去,他在鼓励我们造业,我们不能上当。我们要有智慧,要懂得消业,不可再造业。愚痴之人,再造业,又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非常可怕!
读《安士全书》,我们看到文昌帝君未遇到佛之前,十七世冤冤相报之惨烈,太可怕了,千万不能干这个事。学佛的人,人家骂我,我绝对不回一句,不起嗔恨心,因为他在替我消业障。业障消了,我感激都来不及,怎么会想报复!他造了恶业而不自知,还替我消业障。没有他这个恶业,我的业障消不了。这是有智慧,是真正修行。所以,对人为的加害,不要计较,不要认为自己吃亏上当。你真正没有亏吃,也没有当上。为什么我希望大家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其中道理,你才真正明了,才能忍让。你明白你的福德愈积愈厚,不但丝毫都不吃亏,实是占了大便宜。所以,眼前看似吃亏上当,财富、名誉都受损失;殊不知一转眼,你的财富、荣誉不知又提升多少。依教修行之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那里会吃亏上当。
第三类修法,也就是求学。法有世间法、出世间法。无论求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世间学业不能完成,佛法尤是如此。今天我们采取祖师大德的传统教学方法,首先是背诵。没有耐心,这本经背不下来。研究讨论要有耐心,为人宣讲也是一样;依教奉行,更是要有耐心。
前面曾经依照四弘誓愿,说明修学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专、博、精’,这是大方向。最初方便,就是下手的功夫。大方向,我们知道了,首先要专,然后博,再求精。‘专’破烦恼障,‘博’破所知障,‘精’圆成佛道,从这里下手。
此地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背诵’。《无量寿经》一定要背得很熟,经文随时随地都能提得起来。背诵,要有耐心。第二个阶段是‘圆解’经文的义理。要明了、要懂得,同样这一句经文,譬如布施、持戒,运用起来,无量无边。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本经告诉我们的是纲领,财布施又不晓得分多少种。像刚才举的例子,布施经书、录音带、录影带,这是一种方式。如果有能力建立道场,请法师长年讲经说法,也是布施。这种布施就好像生意做大了,开工厂,原先布施经书、录音带,那是小买卖。现在有道场,有法师天天讲经说法,讲经的内容都录下来,这是开工厂,这个布施比前面要大得多。
其实最殊胜的布施是建立广播电台,尤其超短波,全世界都收听得到;至于电视、广播电台就更了不得。所以,不需要盖大庙,盖大庙没有意思,可以建广播电台,或盖小讲堂。小讲堂好比工厂,可以制作录音带;广播电台则将之向四面八方播送。这些都是圆满的布施,可谓运用无方!所以我们对经文要圆解,不执著一个解释,这是修学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行’,就是把经义变成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习惯。无论起心动念、待人、处世、接物完全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训去做。倘若《无量寿经》背不来,记不得,又不解义,也做不到,那没用处的。所以,修学三个过程‘背诵、求解、力行’能完完全全做到,这个人决定往生,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完全做到,你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我们能依教修行,才是真正的弥陀弟子。你虽然读诵,研究求解,但没去做,你只能算是阿弥陀佛的预备弟子,不是正式学生,没有入门。真正照做,入门了,是阿弥陀佛正式的弟子,那有不往生的道理!能背诵,也会解说,如果言行做不到,往生还是靠不住的。
忍耐,为什么翻成忍辱?这是古代译经法师特别对中国人说的。中国自古以来,把耻辱看得很重。‘士可杀,不可辱’。‘士’是知识份子。读圣贤书的人宁可被杀,没有关系,不可以被侮辱。把‘辱’看得这么重。所以译经的大德们认为,假如辱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故将之翻译为‘忍辱’,对人,对事,对物要培养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中文是圆满没有缺陷之意。唯有从生活中去历练,忍辱方能做到完美无缺。
第四、“精进”。进是进步,无论是在德行上、学术上,乃至生活上都要天天求进步。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拚命求进步,不过不精。佛法讲求的是‘精’,纯而不杂,是精进,不是乱进。现在一般学佛的同修,不是不求进步,但是很多人都杂学,学乱了。所以他的进步是杂进,是乱进,不是精进,所以学得很苦,没有收获,原因就在此地。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祖师大德都是专精,纵然涉猎到其他法门,他还是专一的,他们是以其他经论法门来辅助自己。他一定有主修,有若干助修,所谓正助双修。主就是正修的,这样才能达到精进的目标。佛法永远往前推进,不进则退,不进步,就一定退转。所以要求进步,要天天都求进步,从那里求进步?不是每天念得多,记得多,不是指这个。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佛法是学道。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学跟求道不一样。求学是知识一天比一天学得多,记得多,这样求学是对的。求道是要把烦恼、执著、妄想舍掉,要一天比一天减少,那就是进步。道与学是两桩事,‘学’成就的是世智辩聪,‘道’所成就的是“禅定、智慧”,完全不一样。禅定、智慧从道生,世学里面没有。
禅定、智慧,即净宗之‘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也就是本经经题上的清净、平等;一心不乱的作用则是觉而不迷。本经的好处是修学的目标、方向、方法都明显在经题上,绝对不谈玄说妙,字字句句都落实,这是本经最大的特色。
所谓进步是烦恼、妄想一天比一天少,忆佛、念佛一天比一天多,这就是进步。精进才能得禅定,妄念少,分别少,执著少,渐渐就得定。定是什么?一心不乱。凡夫的心散乱,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散乱心所感得的是六道轮回。当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很重要,最后一念想什么,就变什么。假如最后一念想某某人跟我过不去,我恨透他。嗔恚堕地狱,这一恨就入地狱。临终一念是贪心,不管贪什么,贪念一起就堕饿鬼道。愚痴则变畜生。
佛在一切经论里,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务必将贪、嗔、痴、慢断掉,因为临终任何一个恶念现前,决定堕三途,实在太可怕!所以,平常就要练习,无论顺境、逆境,顺境决不起贪心,逆境决不起嗔恚心。平常训练的目的是希望临命终时,这些念头都不会起来。你天天念佛,佛念得很熟,临终一句,阿弥陀佛现前,就决定往生。弥陀第十八愿,‘临终十念、一念决定往生’。所以平常功夫太重要,一定要把心定下来。
一旦选择了这个法门,一生决定不改,我就一句弥陀念到底,天天想阿弥陀佛,想弥陀本愿功德,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久了,印象深刻,临终一念还是想著,那就成功了,往生的道理在此地。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不是学得来的,智慧是从禅定中得来的。换言之,智慧乃清净心的起用。忆佛念佛是第一等智慧,是般若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为自己的前途做一个最好的选择,没有智慧,怎么会选择成佛?没有智慧,怎么会选择净土?极乐净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称赞的,也是一切诸佛度生的第一法门,你怎么会选择它?《华严经》上,文殊选择这个法门,普贤也选择这个法门,你的选择居然跟他们相同,这是真智慧!
菩萨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不但自己依照修学,也介绍给一切众生。菩萨自己修学,真正得到利益,证明这样做法是绝对正确,不会误人,才会介绍给别人。
“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无上真正之道,就本经而言,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不退成佛’。这确实是无上真正之道,是真实究竟圆满,很不容易!我们劝勉人,把心安住在六度、三学上,这是真正之道,但这不是无上真正之道。唯独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才是真正无上之道。所以要知道念佛之功德不可思议。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前面,自行化他的功德,讲得相当详细,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说明。修因一定有果报。果报不问你求与不求,求当然可以现前,不求还是现前。但是不求,果报就更殊胜。譬如说,依照前面经教说的,认真的去修学,我们求人天富贵,那就是经上讲的,一定可以得到世间的福报。世间包括诸天,诸天没有超越世间,一直到大梵天王还是世间。六道里面福报最大的,就是大梵天王。如果不求,果报就更殊胜,更自在。因此学佛的人,最好是求生净土。方向、目标纯正,是绝顶的智慧。此乃永脱轮回,成佛作祖,智慧、福德决定不是大梵天王所能比的。因为照前面的方法修学,要是发心求愿往生,资格是圆满的具备,决定往生。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就是指下面二段经文所说的“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是事实。这一个事实,理很深,真相很不容易理解。
佛在大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无量宝藏’是属于依报。这是从人心变现出来的。一个地区,众生心善,都造善业,果报也就善,的的确确是风调雨顺,一切珍宝自然现前。如果这个地区的众生心行不善,这些珍宝就没有了,怎么挖也挖不出来。有福报的人,一挖就挖出来;不挖,也出来。这是我们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不知道环境跟我们心念有关系。
这要深入的去研究佛法;特别是唯识的经论,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心、物是同源的。今天的哲学家,还没有发现这个事实真相,总认为心跟物是对立的,不是同一个根源。是同一个根源,它就息息相关。唯识讲,心就是阿赖耶的见分,物是阿赖耶的相分;见、相都是从自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是同一个本体。自证分是什么?就是大经上常讲的自性|真如本性。心跟物,精神跟物质,都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物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也是假的;不要认为心是真的。
从最浅的唯识入门—《八识规矩》或者是《百法明门》,你就能看出来。心法,心所法,是属于精神,是属于心的部分,列在有为法里面。色法是物质。色法跟心法都列在有为法。有为法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就晓得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法也是虚妄,也不是真的。真实的只有‘本性’。
‘本性’不是心,也不是物,到底是什么?没有名词,也说不出来。不得已,称它做本性,称它做‘真如’,称它做‘真心’,称它做‘本体’。说了许多名词,也许有人问,说一个名词就好了,说那么多干什么?这是佛说法的善巧,要你不要执著,知道这么回事就行。一执著就错。因为它本来没有名字。所以,你只要体会得这一桩事,你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离名字相,体会真性。
‘本性’是真的,它起作用就变成心、心所。所以,心、心所是同一根源。因此,心影响物,物也影响心,二者互相影响。修道的人,心影响物;物不能影响他的心。这就是我们讲的,他有定、有慧;不会为外境所转。他心有主宰,这就是‘心能转境’;境不能转心,这是圣人。凡夫的心是乱的,乱心没有定,随外面境界转。所以在世间有阴阳五行、风水之说。这个话是不是真的?是真的。你心里没有主宰,会被外境所转,就有风水。换言之,人家赞叹你,你还会欢喜;骂你,你还会生气,就是被外境转。被外境转是凡夫。外面境界能影响你的心,心又影响境界。因此,一念善心,就感得善的境界。
上面所讲的,不仅仅是善,是‘大善’。大的善心、善行。所以,它感得的物相上的果报,就殊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