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140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第一句是修慧,第二句是修定,智慧与禅定是佛法的大根本。底下是讲戒律。通常我们讲戒、定、慧,这里是慧、定、戒,因为慧是根本。什么是智慧?慧是看破,让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
  “观法如化”,同《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在一切人、事、物里不要去认真,去执著,得过且过即可,有什么好争执。若论事实,能执之心不可得;所执之法,相有体无,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是能所俱空,故佛教人无住生心。不过,如果是为大众的事情,那要争,要执著众生的福利;个人则心清净,不争。不为自己,为众生。虽为众生有种种作,然心清净若无其事,这是菩萨。佛法不坏世间法,如是如是。大陆上现在有这么大的灾难,是百年来空前的大灾难,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昨天在杭州南路,我告诉简居士,我们有必要救济。我问他有多少钱?他说还有二十万多一点。简居士说:‘我们捐十万。’我说:‘把二十万都拿去。这个月的收入全部捐出去,下一个月收入也全部捐出。’尽心尽力做,就是圆满的功德。对自己,心清净,一尘不染;对众生,真正爱护,尽心尽力去帮助他,绝对不为自己,这是智慧。
  “三昧常寂”。‘三昧’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正受之意。享受什么?享受清净。‘常寂’就是清净无一切苦恼。佛门讲清福,简言之,‘三昧常寂’就是清福。世间人讲鸿福,鸿福是红尘之福,福里面有烦恼。常言说,‘你的福气很大’,福里有气,福大,气也不小。这种言语是智慧的言语,教你觉悟到福里面还有气。清福是清净的。在家同修也要懂得享清福,那就达到佛法修学的目标‘离苦得乐’。若有人问:‘心好就行了,何必要学佛?学佛与不学佛,差别在那里?’学佛的人心清净,不学佛的人心不清净,差别就在此。学佛是学受用清净,享受清福。‘三昧常寂’就是受用清净。出家人享受清福,在家人也能享受清福。于自,一切看破放下,身心自在,一尘不染。对众生,尽心尽力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绝对不为一己求安乐。这是修定,也是学佛与不学佛不同之处。有慧有定,表现在日常生活上,自然就是圆满的戒行。戒、定、慧三学,慢慢练习,慢慢学。慧、定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自然合乎戒律。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口业清净,口离四种过,‘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务必要真做。我常常劝勉大家,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自己,这一天身、口、意三业有没有过失?发现自己有过失,即是悟处。把过失改掉,再不犯同样的过失,乃真正修行,即是功德。为人若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愚痴、无明。这样的人没救,佛也救不了他,佛法里称之为‘一阐提’。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没有善根的人。没有善根的人就是不知道自己有过错,以为自己都是对的。
  诸位要晓得,在这法界里只有一种人没有过错,那就是佛。圆教佛没有过错。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等觉菩萨还犯过错,他犯思惟上的过失。我们距等觉远之远矣!居然觉得自己没有过失。世间唯两种人没有过失,一者成佛,一者是一阐提。前者是真的没有过失;后者是有过失,死不承认。他既不是佛,那么就是一阐提,这是地狱种子,造作一切罪业,自己不晓得。三业中,口业为先,这是很有道理,因为口的过失最容易犯,犯得最多。本经经文的顺序都有很深的意义。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律’是戒律。戒律归纳起来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身业的三条重戒。如果把持戒的意义扩大,就是‘守法’。国家的宪法、法令、规章,社会的风俗、道德观念皆须遵守,这是属于身业。‘仪’是威仪,就是礼貌、礼节。不失礼,在现在也相当困难,当今社会几乎大家都不讲礼,跟谁讲礼?我要跟别人讲礼,人家还觉得怪怪的。可是不能不懂礼,俗话也说‘礼多人不怪’。
  对人要有礼貌,最低限度,李老师编的《常礼举要》小册子,要多看看,多宣扬。这本小册子,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经典来看,当作经典来宣扬。有同修用彩色的图画把它画出来,而且有注音。这本书,我们不但要大量印,更希望能把它做成幻灯片、录影带,普遍流通国内、国外,以补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之不足。其功德绝对不亚于流通《无量寿经》。因为没有这个基础,有《无量寿经》也没有用处。大家天天念《无量寿经》,念了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没有戒律的根基。礼是属于戒律的范畴,是最基础的教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要能觉悟,体会到这个层次的重要性。我们开始做,我们一起做,就有很多人跟著做,即能把它带动起来。像《无量寿经》,经我们这几年大力提倡,现在有很多地方翻印,也讲这部经,这是好事情,我们听到非常欢喜。有些讲经的地方没有经书,我们都提供,赠送经书,希望讲的人愈多愈好。
  礼节很重要。失礼而自己不知觉察,别人看到你,觉得恶心,讨厌,对你敬而远之,不愿与你接近。虽然见面不得罪你,但也不愿意亲近你。佛弟子尤其要注意,佛弟子的责任是要把佛法介绍给大众。若大众对你敬而远之,你还有什么能力把佛教介绍给他?
  佛法‘四悉檀’,第一是‘世界悉檀’,意思是令一切众生对你生欢喜心,喜欢亲近你,你才有机缘把佛法介绍给他。这个道理,相信每个人都有很深刻的体会。我们从小念书,那个老师我喜欢,就特别听他的话。同样的话,不喜欢的老师讲,就是不理,不肯接受。可见世界悉檀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我们首先要令大家欢喜、尊重,然后才能与一切众生结法缘。
  如何能让别人欢喜、尊重?唯有真诚。前段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真正明了,真能做到,你走遍世界任何地方,必然得到大家的欢喜、爱戴,这就是所谓‘法缘殊胜’。法缘从那里来?从这儿来的。待人之道,若心里想的是一套,口里讲的是另外一套,一旦拆穿,大家对你马上就远离,以后再说什么好话,人家也不听。因为你有前科,有不诚实的纪录,要再建立信心,相当不容易。
  在中国社会里,大家都说谎话,觉得无所谓,成了一种习惯;可是到国外,你就麻烦了。美国对于诚实,在德行里列为第一,发现你有一次欺骗的行为,以后就永远不再相信你,往后办任何事情,会非常困难。在美国,有些人拜托我们机构,希望为他出个证明,使他能拿到身分。我们不敢做,因为如果被查到一次,以后在当地办任何事,他对你全不相信。所以,跟美国政府往来要绝对诚实,决不可以舞弊,才能得到他们的尊敬、欢喜与信任。尤其我们想在美国弘扬佛法,凭借的就是真诚。我们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把佛法介绍给外国人。礼节非常重要!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佛弟子要常常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这是修学的根本。这一段是庄严自性,是属于自行,末后再讲化他。自己德行没有成就,是无法教别人的。要自己先做个榜样,才能教人。所以,我们要发愿,也就是世间法所讲的立志。学佛就是立志做个好老师,佛是天人师。既然是老师,自己一定要做到‘庄严众行,轨范具足’,为一切众生做个良好的榜样,化导社会,使每一个众生自身健康、快乐,每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太平。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都要以此作为修学的目标。
  欲达到目标,就必须实践《无量寿经》。本经的好处是经文不长,容易受持。依照本经去做,这个目标决定可以达到。目标是花报,果报决定往生不退成佛,无比的殊胜。我们认识清楚,脚踏实地,努力去做,不好高骛远。纵然别人有大经大论、无上法门,我们恭恭敬敬,礼敬赞叹说:‘我不如你,你是上上根,程度高。我是下下根,我学念佛法门。’我们捧他,他很快乐。我们也很清楚,高是高,做不到。我们低姿态如教修行,我句句做得到,句句踏实,句句落实,不是谈玄说妙。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前面经文说庄严性德,此段则是成就众生的德行。菩萨行总离不开自行化他。前面佛说‘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身香味触法’,至此真正落实于我们生活中。经文非常具体的告诉我们从何做起。我们常说,‘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是受用。
  经文教我们放下“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些都是比喻身外之物。“国城、聚落”指的就是不动产,也包括地位、威势。‘国’是国主,从前是皇帝,现在是总统、院长、部长,这些要能放得下。‘聚落’是都市、乡镇。无论是国家的领袖或地方上的主管,都不要去争取,要能放下。
  放下并不是指事上放下,而是指内心不执著。这些职位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一旦在其位,就应该尽心尽力为国家、为地方、为大众造福,做到尽善尽美。如果在职位上,却没有尽心尽力去做,这是有罪过的。或许你要说,做事情,我虽然没尽心,但我是好人。须知好人也不行,也有罪过,因为没尽到职责。个人品德再好也没有用,因为你没尽到你的职责。职是职位。古时候有学问、有德行的人对这些职位都戒慎恐惧,那里敢争取。不像现在,大家都当仁不让,一起竞选,真是太勇敢了。
  古人即使有学问,有这种能力,为人邀请,给他职位,还回避不敢承当。他深知其责任太重,做得不好,惹一身罪过,将来要堕落的。他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决定不会去竞选,去争取。我国古代著名的许由,是一位大贤人,尧王找他来,希望把王位禅让与他,请他继承。他听到之后,赶紧逃到深山里,让人找不到。什么原因?就是责任重大,怕自己不能尽职,将来造一身的罪业。大家晓得诸葛亮,刘备兄弟去请了三次,才把他请出来。诸葛亮没有托人去竞争这个职位,因为唯恐自己做不好。所以,得到职位的人,无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莫不小心谨慎,希望把本分的职责做好。
  这一段经文就是教导我们要‘无所著’。‘著’是私心,是名闻利养的欲望,决定不可以贪图。
  ‘眷属’即家亲眷属。对家亲眷属要尽责任,这是天经地义,无法回避的。‘国城、聚落’,则是可以回避的。现代尤其容易回避,我不竞选,人家不会选我。从前是帝王征召,有时候还不太容易回避。对家亲眷属要尽责照顾,更要者即劝导念佛,同生净土。不能说学佛了,父母不要,妻子儿女也不要,这是必堕三途的。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伦理,决定不能避免。对眷属要如何“都无所著”?‘都无所著’是指心地清净。事上,人间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责任你一定要做到。佛法不离世间法,尽心做,心清净,不染著,因为他知道人生宇宙的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其一,人与人的关系不离四种缘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关系密切的,成了一家人。疏远一点的,作了亲戚。再疏远的,就变成朋友了。总而言之,就是在马路上,遇到有人跟你点个头,笑一笑,都是前生有缘的。
  真相之二,知十法界依正皆是刹那业果生灭相续之幻象,只有缘聚缘散,实无生灭。因此在待人、处世、接物之间,其心清净。‘都无所著’即心地清净,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要,佛法还有谁敢学!心里不执著,就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心里什么都没有,那会是什么样子?心里充满了光明智慧,与诸佛菩萨就相去不远,这样才相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140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