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信心扎根—菩萨戒前言2

我们说戒律是生活的艺术,这里再用画图这种艺术作譬喻,帮助我们了解戒律是必须要遵守的规律。画图这种艺术,也是含藏许多原则,不能没有规律。比如说,蓝色的颜料加黄色的颜料,就会变成绿色。但是混合的比例不同,调出来色彩的深浅也不同,这其中也是有原则,有规律。有的颜料是水性,必须用水来调;有的颜料是油性,用水调就不合。这里面都有原则,有规律。虽然作画可以随意发挥,但是基础上必须要合乎原则,合乎规律,不然就画不出好的画来。有的画家看起来随便画就画得很好,像是随心所欲,没有原则。其实不然,那是因为他很有经验,所有的原则,老早内心就很熟,所以随心所欲的画,也不会踰越那些原则。就如同孔子说:「随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很重要的,不能说想要随心所欲,就违反规矩,妨碍别人。「随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七十岁以后才达到的境界。有些程度较高的大菩萨,也像老练的画家随便一画,随缘来度众生。但是他内心绝对不会越过这个总原则,不会违反这个总原则。
  我们再以建筑这项艺术作比喻,如果我们在没有台风、没有地震的地方搭一个小房子,可能随便一搭,只要能遮阳、避雨就好。但是随便也不能太随便,如果晚上睡觉时,稍微一阵风,房子就倒了,将人压在里面,这样的房子就是白搭。所以即使搭一间小小的房子,也要有法则。随心所欲也不可以没有法则,如果是要建大楼,又是在地震带,那么地基就要非常稳固,所有的建材都要仔细考虑强度,承受多少力。如果地基随随便便,又偷工减料,那么一遇到地震灾难,就会倒塌。有一次日本东京大地震,许多外表很壮观的大厦都倒了,只有依照(怀德?)建筑法则建的大厦没有倒。这是一个特殊的建筑法,并不是需要特别多的建材,也不是特别贵,而是它非常合乎原理,考虑到地震的影响。这种建筑的方法,是了解佛理,了解力学所造的建筑法。如果要盖房子,不了解建筑的原则,不了解佛理的原则,盖好的房子就很危险。所以建筑的艺术,不但有外表美观的问题,实用的问题,还有生命安全的问题在其中。修行也一样,不能只想外表美观好看,必须要用过来人的经验,用佛陀过来人教我们的法则做基础。佛就是过来人,佛说的戒律等于是地基的建筑原则。地基若是稳固,往上盖高之后,才不会危险。不能只想盖得高,而不考虑承受力的问题,不考虑地震可能的变化。一个人若是只想赶快盖房子,他可能就认为不必要依照怀德建筑法来盖,以为那是很麻烦的规矩,以为建筑可以很自由,想怎样盖就怎样盖,想偷工减料就偷工减料,一旦房子倒塌,那就很不自由、很痛苦了。所以不依戒律,并不是自由。不依戒律的结果,就像被倒塌的房子压住一样,很不自由。
  我认识一位建设公司的总经理,他是一位虔诚学佛的人。有一天一位经理向他报告说,他们盖的某一栋房子有偷工减料的情形。问他如何处理。这位总经理马上回答说:「通通拆掉。」经理说,那会赔好几百万。他回答说:「赔也要赔。」甚至他问那位经理:「如果那栋房子是你的儿子、你的孙子要住,那么该拆还是不该拆?如果将来房子倒了,是压到你的儿子,你的孙子,要拆还是不要拆?如果我们盖的房子倒下压到人,以后你的孙子说:这是我爷爷盖的。这样好吗?」 
  我们听了都很感动,这位总经理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应该将他的心、他的钱财,用在什么地方。他的眼光可以看得比较远。因为一念心用来遵守戒律、遵守原则,和一念心用来犯戒,用的力是差不多,但是结果是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不要作一些白费力气,未来还要受苦的事情。也不要以为自己比佛祖还要聪明,佛教我们不可以作的事情,自己偏偏认为做一下没什么要紧,要做比较好,不做不行,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佛教我们的戒律可能听起来忠言逆耳,不是很中听的言语,甚至在现前这样的环境,做起来并不是完全没有困难。有时我们想坚持这些原则,是要非常用心,要用智慧、慈悲心,跟大众沟通才能实行。就好比怀德建筑法一样,要花精神力气才行,要盖一间房屋都不能不用心,要修行成佛,那里可以不用心、不用力呢?
  我们再仔细考虑,假使我们故意犯戒,不照这些原则去做,也一样要花力气去做啊!并不是说犯戒就不花力气,犯戒一样要花力气,而且是花让自己将来要受很大苦的力气。比如说,生气杀人,这当然比待在家里休息还要费力,花这种力气是很冤枉的。或是说偷别人的东西,强别人的东西,这也是很费气力。甚至故意说谎,这也很费力,这些都不如在家休息,因为花这种力很冤枉,而且使自己未来很痛苦。就像如果不依建筑原理,随便挖个地基,也是要花很多力气挖呀!挖得很辛苦,只是费力又没有好结果,因为其中没有正确的原则。比如一个人跟人合伙作生意,就以为自己很聪明,别人都是呆瓜,很好骗。所以一开始就有错误的观念,不照佛所说的戒律,老实的原则去做。他以为说,这里骗一下,那里骗一下,就能多赚一些钱。可惜,当我们不按照戒律、原则时,内心一定是黑暗,没有光明,就如同一面镜子,上面蒙上许多灰尘一样,根本就照不出事实的真相。所以没有发现,原来别人都比自己还要聪明,还要奸诈,想要骗人,结果反被别人骗。花了大半辈子的生命,费了很大的力,却是演出这样的悲剧来。好比花了大半辈子盖一间很快就倒的房屋,将自己压死在里面,这是何苦呢!
  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要做一张椅子,要做一张安全,不会跌倒的椅子,最起码也要有三只脚来支持。三只脚一样长才会稳,坐下来不会晃来晃去,这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这里面也运用到数学上所说三点决定一平面的定律。一位师傅要作一张椅子,如果不按照这个定律,椅子就作不成。每张坚固的椅子都含藏有这个定律于其中。但是会作椅子的师傅不见得说得出这个定律。反过来说,会说这个定律的人,也不一定作得出一张非常坚固的椅子。由这个比喻,我们可以了解,戒律的原则,其实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想生活得很好很美满,一定要遵守这些原则,可能我们每天都在实行这些原则,只是无法具体说出来而已。可以说所有活得很美满的人都有合乎这个原则,才有可能活得美满。稍微有一点偏差,就不可活得好。
  佛将这些生活原则,很清楚地用语言、文字说出,我们听了这些戒律,当然每个人实行的深浅不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巧妙的地方,就如同刚刚所说,三个点决定一平面这个定律,会说的人不见得会做。即使知道这些原则,每个人作的椅子也不同,有的椅子比较坚固好看,有的椅子一直晃,又不好看。有的椅子坐起来很舒服,有的椅子坐起来很痛苦。椅子要如何钉才会坚固,才会美观,又很舒适,不会坐到一半倾倒,这种技术是要锻炼的,要实地去做。
  不依戒律,就好比椅子不照规律,坐起来就会倾斜,若是遵守戒律,就如同作一张椅子的艺术一样。有人持戒很依规矩,态度也很柔软,让人很舒坦,好像椅子作得好,让人坐得舒服。有人持戒虽然也很规矩,但是态度比较硬,比较紧张,也让旁人很紧张,就好像虽然椅子是很稳,但是让人坐起来却不舒服。
  一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戒律原则的人,不见得会比不会说的人做得更好。因为实行是要靠实际不断练习,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磨练。好比一个小学生,刚开始学毛笔字,一定要依网格线、依字帖来写。一笔一画,慢慢练习。一开始,连想要将字写在格子里都很困难,连笔都拿不稳,稍不小心就超出格子,更不用说一笔一画要如何运笔,好不好看。我们初学戒律也一样,因为我们的心太粗陋,对原则也不够熟练,好像初学毛笔字,一写就弄得一大片黑漆漆,要不就是还没下笔.已经滴得到处都是,整张纸都脏兮兮。
  刚开始学练字,感觉写一个字都很不容易,很困难。同样地,刚开始学习戒律时,要研究一条戒,要持一条戒,也感到很困难。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垂头丧气,因为伟大的书法家,也是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练来的。当我们练得比较熟之后,自然就会知道,墨要如何磨,墨色才刚好?多大的笔要沾多少墨才好?刚开始练习时,若不依照网格线,一定会写得歪歪斜斜,写久了之后,心渐渐平静,渐渐安定,即使没有网格线,也可以写得很端正。因为熟练之后,就能把握到内心那条无行的直线,纸上虽然没有线,写的时候依然可以看到这条直线。
  我们众生如果和佛比起来,可以说完全没有欠缺什么,反而多了一些垃圾。我们比佛多了些什么呢?就是多了烦恼、妄想、执着,这些垃圾。什么叫做烦恼呢?不是说忧愁烦恼那种烦恼,是指我们的心病,种种不好的心理。比如说,贪心、生气、愚痴、憍慢、怀疑、嫉妒,这些种种不好的心理,它们会让我们又烦又恼,障碍我们觉悟,这些垃圾就叫烦恼。我们就是比佛多了这些烦恼。像佛一样的大智慧,我们原本也是有的,但是我们多了一些垃圾在眼前,所以我们的眼睛变得功能不良。原本我们和佛是完全平等,能力完全相同,我们都有佛性,只不过我们眼睛里多了一些沙子,眼皮又沾了许多垃圾,才使我们看不清楚,失去功能,如果我们能将沙子、垃圾清除,就可以恢复原本的功能,恢复原本清净的佛性。
  戒律可以说是洗清我们心灵污垢,最好的清洁剂。某一种清洁剂可以洗净某一类污垢,就好像某一条戒律可以洗净某一类的心病、烦恼。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去体会每一条每一条的戒文,就会知道它真的是清洁剂,使我们内心根本的烦恼,种种的垢秽,都能洗干净,才能开显我们本性的功能。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佛性,是什么都具足,什么都很圆满的。烦恼、心病,可以说是不必要,多余的。我们若是深入去了解自己的痛苦是那里来的,就会承认体会,痛苦就是来自:该想的不想,却想不该想的;而且该说的不说,却说不该说的;该做的不做,专做不该做的。这样必然会痛苦。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思想心念的方向错误,说话的方向错误,做事的方向错误,就会制造出许多痛苦来。我们说该不该、对不对,是以是否与我们佛性相应不相应来判断。什么叫做方向正确?就是越做越会走向清净解脱,走向慈悲和谐的佛性。什么叫做方向错误?就是和我们的佛性违反,所以越认真努力去做,就会越痛苦。我们可以仔细体会,所有犯戒的事情,一定是越努力做越糟糕,并不是越努力越好。大家在努力之前,一定要注意,方向正确、主题正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信心扎根—菩萨戒前言2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