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20

空跟空性不一样,空性是指一切法都是由种种因缘和合所形成的。这些因缘,总的来说,不外乎对境能观察的心跟所对的境,当心、境相对的时候,就产生世间种种现象,这一切现象不外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重重缘起相应所现出来的如幻如化的幻象,这一部分就叫“尽所有性”。所以简单地来说,世间所见的一切就是性空缘起。由于佛出世,告诉我们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够如理地了知,就好像有眼睛又有光明,才能够正确见到我们所对的境;在没有遇见佛、听闻正法之前,我们对这个是茫然无所知的。
  第四个,“于究竟时能与涅槃、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听闻了佛法以后照著它去做,到最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状况呢?涅槃、菩提果。“涅槃”翻为寂灭,就是所有的烦恼以及恶业统统消失了,所有这些不相应的、不要的垢秽彻底净化了,这种状态叫做涅槃或者菩提--觉悟。为什么以前不能产生?因为以前并不了解世间的真相、不觉悟,因为不觉悟而造种种的恶业,造了种种的恶业以后,感得的果永远在轮回之中。菩提就是觉,现在觉悟了,然后照著正确的方法去做,净化了烦恼、恶业,到最后这些东西彻底地消失、净化了,得到的果就是寂灭。这个是真正殊胜的利益,而且是最究竟的,所以叫“大胜利”,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大、更殊胜的利益了。
  涅槃、菩提是将来最后的果,那眼前呢?“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观乐故,作无罪想。”果是将来的,而果的因在眼前。所以我们必须依靠著佛,从佛那里听闻正确的方法,照著去做。这个时候因为对事情的真相认识清楚了,我们不会再随著境界起迷惑而造种种恶业,所以真正重要的是止与观。修学佛法应该先听闻,就是前面《听闻集》所说的,由听闻了解了事实的真相,然后持戒断除诸恶,持了戒以后学定慧,最后究竟的结果都是由定、慧而来。虽然定慧是将来菩提、涅槃果的因,可是因为它本身是正确的,眼前就让我们不会造恶业,造了恶业会感苦果,不造恶业当然就不会感苦果,所以作“无罪想”。实际上,止、观本身也是一种乐,不过若拿菩提、涅槃的这个究竟乐来比较,那也算不了什么,所以以佛法来说,只能说“无罪想”。可是拿我们世间来说,止、观是一种非常玄妙的乐,世间的人因为没有福,往往为一点小小的事情就觉得好开心、好快乐,实际上真正得到止、观之乐的话,那世间的乐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就是世间最可怜的地方,所以说我们福德太浅,才会耽著这些下劣的乐受。
  现在总结起来,〈菩萨地〉所说的,听闻正法之前应该具足这五个条件。第一个是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思惟佛、法对我们无比的利益(实际上是法的利益,可是法是佛说的),有这样无比的利益,所以说非常地珍贵,又非常地难遇。那么它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为什么是珍贵的呢?因为最后能够给我们菩提、涅槃的果,眼前也能够得到这个因,使我们对所做的事情能够真实地判断是非、好恶,就像给我们眼睛以及光明一样,由于里边具有眼睛,外面具有光明,晓得是非、好恶,所以我们在因地当中能够如法地去恶从善,依戒定慧一步一步深入,最后得到菩提、涅槃之果。这是〈菩萨地〉所说听闻正法的五种想法。这样思惟就是思惟闻法的胜利。我们这样去想的话,才晓得闻法真正的好处。
  我们知道闻法有这样的好处,跟不知道有什么差别呢?可以想一想,在生活当中,我们有时会很高兴地想做某一件事情,因为我们习惯性地觉得这样很好玩。大人有大人的好玩,小孩也有小孩的好玩,有的是调皮去摸摸人家,好像觉得好玩,实际上这种行为,你现在是好玩,将来的果报,好一点的是堕落畜生。你们看看马路上那些狗,它们没事就摇摇尾巴、舔舔人家、抓抓人家;想想看,我们得到了这个人身,如果不好好地去做,东去摸一摸,西去碰一碰,你跟那些狗有什么差别?各位,尤其是你们年纪比较小一点的,有的时候跟人家开开玩笑,你想想是不是这样?这都是在浪费生命。
  听闻佛法有这么殊胜的好处,虽然如此,若你不去思惟它,不会引发你想追求的心;当你静下心来想:原来它对我有这么大的好处,你越认真去想,就越能够策励自己不再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努力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比如我们所欢喜的东西,如果人家送来了,放在西教室,我们虽然坐在这个地方,心里面一定会老去想这个东西,因此等不到下课,就一个劲地去了;同样的,假定我们也能够思惟法的胜利,那我们心心念念就会缘著法,当我们这样照著去思惟观察的时候,内心当中就不断地提升,这是为什么在听闻佛法之前要让我们去思惟的原因。所以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听闻佛法思惟了之后,会改变我们平常的习气,使我们从平常的习气当中能够振奋,策发恭敬、精进来趋向于法,努力照著法去做,这样听的法就有用;不至于听过了以后,只觉得也听了一些东西,然后随便讲讲说说,过两天就忘记了,这就没什么意思,所以要思惟闻法胜利。
  思惟了听闻佛法对我们的殊胜利益,就会策励我们更努力去听闻,那么我们是不是马上去听闻呢?不是,还要一个条件。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者,如《地藏经》云:“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应视如佛,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要承事法和法师。我们要听法,这个法怎么来的?是讲法的法师讲的,我们要努力地去承事他。至于怎么承事,后面会详细告诉我们,这里只是简单地说。实际上对我们真正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些,或者说最好的净罪集资莫过于此。那应该怎么样对法跟法师发起承事呢?先解释《地藏经》说的。现在流通的《地藏经》有三种版本,这里说的是《地藏十轮经》里边的一个偈颂。“专”是专一;“信”是净信;“恭”是谦恭;“敬”是恭敬;这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有特别的意义。平常我们听法的时候不太容易专心,浮浮散散的,精神好的时候胡思乱想,不专一,精神差一点的时候打瞌睡;不是扬、就是沈,要全部精神贯注才是专一。“信”是净信心,要对法及法师有清净的信心,净信和不信的行相后面会讲。“恭”特别是指谦下,自己要放低,至心恭敬;或者恭敬连在一块说也可以。以这样的态度,把内心当中跟佛法不相应的拿掉,而且必须要把与听法相应的这种条件提起来去听闻,不可以对所听的法心生毁谤。在前面“甲二”特别谈到,我们往往以自己的知见任意评判是非、好坏,说“这个大乘、这个小乘”等等,这是最严重的一个过失。
  对说法师除了不毁谤以外,还要去供养。到什么程度呢?要把说法师看成佛。实际上说法师是不是佛,我们可以先不去管,他可能是佛、可能不是佛。因为佛是千百亿化身,现各式各样的身,所以到底是不是,我们不知道。不过有一点,我知道我不是佛,这可以肯定。在听法的时候,我宁愿把说法师看成佛,这是有原因的。的确,他现在不一定是佛,可是他讲的法是不是佛讲的?我们是不是从法师身上才听到佛讲的法?所以我常举一个比喻,譬如说:你要喝甘露,甘露是最好的药,但要用碗装,这个碗的价值是什么?没有这个碗就没办法把甘露拿给你,既然你要受用甘露,珍重这个甘露,你舍不舍得把碗弄破?能不能不要它?所以你捧这个碗战战兢兢,惟恐把它打破,因为碗一破甘露就没有了。当我们真正对说法的法师生起恭敬心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当中对他讲的法也容易接受,在这种状态当中,听的法对我们才会有受用。所以对说法的人起恭敬心实际上是对自己最最受用的,下面会详细说明这一点。《地藏十轮经》这样讲,这是佛说的。下面宗大师再告诉我们“应视如佛”,应该把说法师看成像佛一样。那么怎么去承事供养呢?“以狮座等”,“等”字代表不仅是狮座,只是以狮座为例,就是说不但他坐的地方是最好的,样样东西都是以最好的来供养。要“断不尊敬”,这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心里倒不一定会很轻慢,看不起他,可是我们很不容易提起恭敬心来,总是马马虎虎,真正想学佛,这一点要尽量努力改善。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恚,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离轻蔑杂染者,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

  那么应该怎么样做呢?应照著〈菩萨地〉所说的正确的方法--不要杂染、不应该作意法师五处(就是不应该从五个角度去想这位法师)。“杂染”就是不对的、染污的,我们要清净、纯净的。杂染又分两部分,一个是把自己高举,也就是自己觉得了不起。我们平常不一定感觉我很了不起,但这里边有一个特点,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最大的困扰就在我执,执著这个我,我执只要存在一天,它本身就有几个特点:我痴、我慢、我爱、我见。慢,就是个高举相,只要有这个“我”在,它自然而然会这样。所以听法的时候会产生两个毛病:第一个把“我”抬得高高的,第二个轻视法师跟法,这两个都是错误的。
  第一个“离高举”,要拿掉自己内心的高举,不要自己觉得很了不起,所以要“应时听闻”,要在上师高兴且有空的时候求法,如果只顾自己的方便而安排时间,狂妄自大,这样是不对的。听的时候发起恭敬,不但恭敬而且承事。“不应忿恚”,我们为什么无缘无故会忿恚呢?这是有它的道理的,当然忿恚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有一点,因为法的特征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烦恼主要的根本是我执,而讲的法是要把“我”拿掉,你舍不舍得啊?舍不得。烦恼所现的行相是贪、嗔、痴,这个东西我要的就贪;叫你不要贪,障碍你的时候就会嗔;痴则始终都有。所以真正讲法,一定针对著我们的毛病,这叫对治悉檀,这时候我们就很容易犯忿恚的过失。就世间来说也是一样,古人有一句话:最好的朋友叫诤友,他看见你的缺点会告诉你:“某人你这个地方错了。”如果修养比较好的人会很感谢,因为我看不见自己的错误,谢谢你看见了告诉我,让我改过来。所以当人家指出我们的错误时,我不但接受,而且感谢、恭敬。现在的人,如果人家告诉你:“某人你错了。”你会说:“我错,你就不错啊?”我们会不会犯这个毛病?连世间要做一个好人,都需要周围的人指出我们的错误,现在我们要求无上菩提,对治三毒,假定不能认识正确的方法去调伏自己的话是不行的。所以这里告诉我们要恭敬、不要忿恚等等,这样才可以随顺正行,佛告诉我们的这个正确的方法,我们也才愿意去做。
  我们还有一个毛病,听了法以后会说:“你讲的都很有道理,你自己做到了没有?”我们会找人家的过失。千万不要找别人的过失,听了法反照自己是最最重要的。假定我们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这位说法师不是佛你也受用,因为他尽管可能不是佛,可是他讲的法你受用了,那就对;反之如果你不受用,就是佛来也没有用。这两点了解了以后,我们就晓得应该怎么办。所以真正听闻的时候,应该具备这六种条件。以上是离高举,把自己的高傲拿掉。还有离轻蔑,轻视、不尊重法跟法师,应该怎么做这里不细说了,只提出正对治--要以最恭敬的心恭敬法跟法师。离高举、离轻蔑这二个,就是离杂染的内涵。下面是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不应作意五处所者,谓戒穿缺、种性下劣、形貌丑陋、文辞鄙恶、所发语句粗不悦耳。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可能会有几种毛病。法师跟世间的老师不一样,他是以佛法来指引我们的,我们称他为法师,世间的我们称他为老师或者师。整个佛法在行持方面来说不外乎戒、定、慧,所以我们衡准法师是以这个为标准的。我们去听他说法的时候,心里想:“这位法师不灵光,他连戒都没持好,定、慧就不谈了。”像这种念头很容易犯,所以第一个谓“戒穿缺”。受了戒以后,破戒是最严重的,根本完全失去了。最严重的叫破,在戒没有破之前,有的时候只缺了一点。比如一个大水桶,如果整个裂开了,那当然不能用了;若只破一个小洞还可以用,可是这个桶并不完整了。“穿缺”是有一个小洞,凡是有缺、有穿,那个戒就是不完整的。我们不应该对法师起这样的作意(作意就是脑筋当中去想,还没有形之于身口,身口固然绝对不可以,脑筋当中也不应该这样想):“这位法师戒都没有持好,还谈什么别的!”这是从他如法行持的德行上面去讲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20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