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如黠慧锻师,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软堪能随顺,次作耳环等诸庄严具,如欲而转堪能成办。如是先于烦恼随惑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生死患等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白净业果及菩提心诸胜利等时中所说,以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或令净信,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意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泽润其心。】
举个比喻,就像锻师,就是现在的银楼里炼冶金银的这些人,他把金银不断地在火里面烧、在水里面洗,这样做是要净除一切的杂质、脏垢,把杂质拿掉之后,就变得很纯、很柔软,进一步再拿这个金、银去做像耳环等种种的庄严具,那个时候要它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修行也是如此,比喻中的火烧、水洗是指什么?对我们来说,在修行之前,一定先要认识烦恼,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烦恼会造种种恶业,有了恶业就会流转生死,对这些道理应该用观察慧去修习,了解这样做有很多的过失、患害。当我们不断地去思惟、观察,心里面就会生起热恼。平常我们恼别人,现在是恼自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排斥、厌恶,决心要拿掉它。这种内心当中的作意,就像用火来烧炼金银以去除杂质一般。修心就要如理去观察自己内心上的烦恼,使得内心去背弃、厌离这种黑的、恶的东西(此处叫黑品),用这种修习的方法来净除内心当中的杂染。
障碍拿掉之后,进一步要修习亲近知识的好处、暇满义大难得、皈依三宝的功德、种种的白业果,也就是修善法,乃至于菩提心的种种胜利;对这些道理要不断地去思惟、观察,增长我们的智慧。那时候心就会润泽,就像我们想到某个东西很好,越想心里越欢喜,这就是善法对内心的一种滋润,这样的作意就相当于用水洗金一样。也就是说透过如理思惟,使我们增长净信,趣向白净法,产生很好乐欢喜的心。
【如是成已,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成办无分别定胜方便故。如是亦如圣无著云:“譬如黠慧锻师或彼弟子,若时为欲,净除金银,一切垢秽,于时时中,火烧水洗,柔软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黠慧锻师若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以诸工具,随所欲乐妙庄严相,皆能成办。如是诸瑜伽师,若时令心,由不趣向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染污忧恼;若时令心,由于善品,爱乐趣向,即生欢喜。次瑜伽师,为令其心于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为成办所思义故,皆能成办。”】
经过了这样火烧、水洗,把杂质弄干净了,我们的心就能够如我们所愿地趣入修行了。不管要修止也好,修观也好,不要太大努力就能够成就。现在很多人修行,花了好大的气力却不能成就,就是前面的准备工作没做好。实际上如理地分别、思惟正是成就无分别定的殊胜方便,所以像前面这种邪执要去掉它。
接著用锻炼金银的这个比喻来说明,“瑜伽师”就是修行的人。要使得我们的心从贪著、嗔恚、愚痴三毒当中生起厌离,不再随著三毒转,这样就能离开种种杂染,心里就不会忧恼。对于坏的(黑品)厌离,好的(善品)则爱乐趣向,生起欢喜。经过了前面的次第,从亲近师长开始一直到发菩提心、修六度四摄,有了这个以后,不管是奢摩他或毗钵舍那(也就是止观),以这两样不断地去修,这个叫加行修习。等到对于或止或观都渐能随顺、渐能安住,一点都不动、不转,这个时候才能够成办所思义。透过了闻思决定以后要去修,那前面的加行也是修,照著这样的正确方法,所有我们想成办的这些内涵统统可以做到。
【又能令心坚固安住,一所缘境胜三摩地,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沈及掉。是中若有猛利无间,见三宝等功德之心,则其沉没极易断除;以彼对治,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若有无间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其掉举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散乱之心,能对治彼,诸经论中,赞厌离故。】
对于内心安住的最大障碍有两种--沈、掉。要对治沈,可以透过前面思惟亲近师长的胜利或是三宝的功德等,生起很猛利无间的心。无间就是一修马上就生起来,这个需要不断地思惟、观察。现在我们想坏事情,一碰马上就生起来;想好事情,却怎么弄也弄不起来。透过不断地修习以后,对三宝的功德,一想马上生起,这个叫无间,而且要非常猛利,如果有这种很强盛的心,那沉没的心就没有了,就是由看见功德把心提起来。沉没就是心沉下去,如果有力量一提的话,它自然就不沉了。这个道理,定量诸师(即真正有修行的人)都这么说。另一方面,我们的心很容易向外攀缘,攀缘的时候就产生掉举,这是贪分所摄的散乱之心。假定能够很强盛、无间地见到这些根本是无常的,而且是苦的、有种种过患的,自然就不会耽著了;因为贪的正对治就是思惟无常,由此自然容易生起厌离心,经论上面都是这么说。
沈就是心里慢慢地就不明朗了,渐渐地心就向下。我们说“昏沉”,昏是很粗的相,沈有细的、粗的,粗的容易感觉到,细的不容易感觉到。有时好像很清醒,实际上已经掉到很细的沈相当中,那是很大的过失,这种状态下,这个人会越来越钝、越来越痴。掉跟散乱不太一样,它跟沈相反,就是心里向上扬起来了,它的行相就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放不下,心里面老是去缘著它。真正学定的时候,刚开始容易散乱,后来慢慢安住了,到某个程度以后,很容易就陷入在沈当中。
大家都有这种经验,当昏沉来的时候,你怎么撑也没办法可想,除非站起来,可是打坐的时候怎么可以站起来呢?如果必须要站起来才行的话,你学定永远学不成功,所以要对治它一定是靠内心当中的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是透过思惟观察师长、三宝等的功德,生起一种很强的感受,就好像平常我们一看见自己欢喜的东西,心马上就昂起来了,沉下去的心情就会消失掉。这种强有力的策举自己的心力要能够猛利无间,心非常猛利,而且一提起来马上有,这必须透过前面不断去思惟、观察三宝的功德才能生起。这个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揣摩,好的我们没有学过,坏的我们无始以来经验很多。稍微去想一下那些你欢喜的好东西,一想到,心里就马上扬起来了;对于讨厌的人,一想到,你嗔心就起来了。同样地,现在也是必须要透过思惟修,才能产生这样的功德。照这样去做的话,这个沈就可以去除掉了。
掉举的时候,心里老想著某个东西非常好,安住不下来,那就要去想无常、苦。细的无常是刹那刹那念念生灭的,粗相的无常比较容易想。当我们对这些贪著难舍的时候,如果想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说死就死,或者说了解自己所贪著难舍的东西都是苦的根本,心里就容易舍得掉。我举一个实际上可以体验到的例子,这是一个电影故事,透过这个故事,可以看看自己体会到什么。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对男女,女的很有钱,但是长得并不漂亮,那个男的是因为看中她的钱,并不是真的欢喜她,所以用种种的方法去骗她。那个女的不知道,总觉得这个男的对她,就像人家说的拜倒在石榴裙下,她自己觉得非常得意、非常欢喜,也一心一意为了这个男的,世间男女的痴情就是这样。结果在一次很偶然的因缘之下,忽然之间就发现了这个男的阴谋,原来是暗中用种种的方法要害她,害死了以后,她的财产全部可以被他占有。她发现了这个事实以后,心里就非常害怕,又不敢露于形色,唯恐一露形色,这个男的说不定就会用什么方法下毒手,所以表面上还维持著,可是心里面对这个男的是绝端地恐惧、害怕、嗔恚。
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同样地如果我们透过这样强有力的思惟,了解贪著这个事情对我们的伤害的话,那这种掉举心也就很容易拿掉了。你越努力去思惟,所生起的思惟的量就越是猛利无间,对于我们贪著的这种事情就会生起厌离。本来心里面觉得这个东西很好,一想到原来这个东西是专门害我的,马上就把贪著心对治掉了。
所以经过了这样的修习对治,沈、掉一现起,你只要觉察到了,马上可以把它拿掉。这两样东西拿掉了,真正没有过失的三摩地才能得到。所以真正要修三摩地的话,观修、止修同时需要,而前面的观修正是得到止修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方便。现在如果说不要思择修的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希望?这里主要的就是说这个。
【是故从于知识修信,乃至净修行心以来,若有几许众多熏修,即有尔许速易成办,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所以总的来说,真正我们修行刚开始第一步是亲近善知识。要亲近善知识,要先晓得亲近的胜利、不依的过患,以及知道如何依止善知识等,总的意乐是九心,下面是修信、念恩,这个都要思惟、观察。亲近善知识以后,再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修行的时候,从暇满、念死,死了以后要堕落三恶道,所以要皈依,一步一步地上去,乃至于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以后再修菩萨道,修菩萨道就是文中的“乃至净修行心”。整个的道次,从下手的第一步乃至到最后证得空性--见道,在这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我们如果像上面这样去熏修,透过听闻,闻思相应以后,不断地思惟、观察决择,观察得越多,破除过患的能力就越强,增长的功德自然越大。因此在这种状态下,能够又快又容易地成办智者(就是佛菩萨以及有成就的人)都欢喜的妙三摩地,真正的得定是这样的。
定本身是止,在定中是不要分别,可是它前面必须要思择修的基础。不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以为一开头就不要观修,那是完全倒果为因。佛法本来讲因果,但是我们往往把事情的根本弄错。这个无分别是一种高度的智慧,分成两种:一个是在定当中不要去分别,另一个是最后得到了根本智以后,了解我们现在这种虚妄的分别是错误的。我们不了解这个内涵,乃至于根本对于事实的真相都弄不清楚,就说一切都不要分别了,如果真的就这样不要分别了,那睡觉最好。
在我们修行佛法过程当中,一定要经过戒定慧的次第。就是外道也有他基本的操守,对他来说这也是应持的戒,要有这个基础才真正能够学定。定有两种:有一种是共外道的、共世间的,另外一种是佛法不共的。有一种叫无想定,通常外道所修的就是这种定,那就是没有分别的状态。如果我们误解了无分别真正的意义,那睡觉是无分别,痴痴呆呆的畜牲也是无分别,无想天也是无分别,实在荒唐到极点。所以说现在是末法,大家产生这种误解的根本原因就在这个地方。
【又非但止修,即诸观修,亦须远离掉沉二过,将护修习。】
真正要得到止修,这个无分别的三摩地的话,一定要前面这样的善巧思惟。进一步来说,就是观修,也是一定要把沉、掉这两个过失拿掉,才真正地能够修习,所以同样必须要照前面所说的方法去做。因此不管止修也好、观修也好,前面的善巧分别都是必须要的。
【此教授中诸大善巧先觉尊长,随授何等应时所缘,为令于其所缘法类,起定解故,由师教授,引诸经论,应时之义,更以先觉语录,庄严环绕其心圆满讲说。又如说云:(若善说者为善听者宣讲演说,如法会中所变心力,暗中独思难得生起。(善哉,诚然。故不应谓此是修时方略策励,以此所说闻思之时、修行时者,即是计执说众多法与正修持,二时相违,邪分别故。】
上面这些教授都是来自历代的祖师们,先觉就是真正能够走对的那些人,他们都是于佛法真正得到大善巧的人,不管是讲授什么内涵,都能很明确地说明,绝对不会讲错讲偏。所以真正善巧说法和听法的人,也就是说真正好的老师对好的弟子来讲说的话,能够策励弟子生起不但正确而且很强盛的力量,修行也不会走上错误。像前面那个错误,说不要思择固然不可以,把修的范围说得太狭,这个也都是错误的。
【然能了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者,实属少际,故能略摄所应修事,亦可别书。】
真正能够了解所有经论都是用来修持的人不太多,所以把所应修的道理概略地讲的话,也可以写成一本书。现在错误太多了,除了清楚整个的道理以外,还要一一了解这些错误。如果接触佛法比较久的人,大概都会发现普遍有这种非常严重的错误。我们很幸运学到这个以后,应该把错误矫正过来。不过注意,不要矫枉过正又偏到另一边去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