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53

关于宗大师这个地方讲的支那堪布传入的错误见解,后来在西藏影响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后来经过几位印度大祖师的破斥,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关于这一部分,本论在后面的止观方面会详细说明。这一点我所以特别细说,是希望每一位真正学《广论》的同学一定要很清楚。理路把握住了,一定要照著认真地依次净化自己而增上。

【又此邪执,障碍敬重诸大教典,以彼诸教所有义理,现见多须以观察慧而思择故。诸思择者,亦见修时无所须故。】

  像上面所说这种错误的认知和执著,对我们“敬重诸大教典”是一个绝大的障碍,因为诸大教典的所有义理,大多必须以观察慧去思惟决择。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敬信是最重要的,因为信所以敬,由敬跟信能够净除罪障、集聚资粮。但有了这种错误的执著,敬信就消失掉了,不但不能净除罪障而且增加罪障,这是最严重的。
  前面说,讲修行的人固然是不要闻思,那讲闻思的人应该很重视吧!可是宗大师告诉我们,很多讲闻思的人也觉得修的时候是不要闻思的。这一点我们也许不会,因为我们是照著闻思修的次第在学习;但愿我们真的不会,可是依我的经验,很难说。我不妨举一个实际上的例子:我们学《广论》到现在,都在闻思当中,请问诸位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不是觉得这些理论都是要修行的,你体验到了吗?你真的去实践了吗?不一定喔!如果这样的话,你说我们在闻思当中,就觉得这个是修行所需要的吗?这就是我真正最主要的失败经验。
  就好比前面说要修皈依如果修不起来,表示罪障还重,资粮未具,所以要修七支行愿、供曼达等等,一共有加行六法。供了曼达以后是祈求:从不敬善知识到执著二种我执,祈求佛菩萨加持净化我们的障碍,将这些违缘除掉;从敬重善知识起到能够认识两种空性,希望佛菩萨加持使我们生起。我们听懂了,是把这个道理讲一讲而已,还是照著去实践了?自己去观察一下就知道。后面又特别告诉我们“依福田力是要教授”,现在我们最重要的莫过于精勤供养三宝,如果能这样去做,听不懂以及听懂了又记不住或者不了解等等问题,自然能够改善、智慧增长。现在我们的确有这种问题,但是不是真正能够对这个境界的时候,很至诚恭敬地去供养,还是只是欢喜高谈阔论?我们是讲闻思的人,请问我们做了吗?
  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笑别人,所学的法都是用来反观自己。我一开头就跟大家说,我谈不到什么修行,只是我自己一生失败的经验。有时候得到善知识的教诫,自己照著去做后,内心有了真正的感受,再回过头来翻翻《广论》,原来《广论》上说得清清楚楚,我们还偏偏要去找教授,这就是我们最严重的毛病。我们以为自己对了,实际上不一定。

【又此即是圣教隐没极大因缘,以见诸大经论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上面所述,不管你偏向哪边,这些都是圣教隐没的主要因素。我们都说现在是末法了,“末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我们行持的人不努力去做所造成的,这是共业所感!现在学佛的人,不管是讲修行也好,讲教理也好,如果不能够照著佛菩萨、祖师们留下来的这些教诫去做的话,谁来做呢?这就是圣教隐没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我们对经论不会去恭敬净信。我们是佛弟子都不恭敬了,外面的人谁来恭敬?正规的佛弟子不恭敬经论,不依之修行,一般莫名其妙的外道就趁机假借佛法的名义来招摇撞骗,使得大家对佛法产生了绝大的误解,这是最极端的状态,流弊就陆续产生。

【如是修道有思择修,及不思择止修二种。然如何者思择修耶?及如何者止住修耶?谨当解释。如于知识修习净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及菩提心,须思择修。谓于此等,须能令心猛利,恒常变改其意。此若无者,则不能灭此之违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须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如于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能生起猛利之贪,及于怨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能生起猛利嗔恚,是故修习此诸道者,境相明显不明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修。】

  真正的修行有两种:一种是要思惟观察的,一种是不需要思惟观察,专注一境去修的。那么哪些是需要思惟,哪些是需要安住的呢?实际上《广论》从一开头到菩提心为止,这些全部都要思惟修的。修习对善知识的净信心、暇满义大、死没无常、业果等等,这些照著次第都要一一思惟的;因为经过了思惟观察以后,才能提起猛利的信心来。这种很强盛的心情,不是偶然修一下就可以得到的,要不断地修,使心经常保持这种状态,由于这样的力量,才能够改变自己无始的习气。
  假定不经过上面所说这样的思惟决择产生猛利的心情,而且恒常相续的话,就没有强盛的力量对治相违品--真正障碍我们修行的这些不恭敬等,所以一定要数数思惟观察。关于这一点,好的我们没有修,坏的经验倒是人人都有。例如对于我们欢喜的境界耽著,一直去想这个东西实在好吃、那个东西真好玩!愈想贪心就愈强。反过来,如果这个人你不欢喜他,把他视为怨敌,觉得这个家伙真讨厌!这样多去想的话,心里面的嗔恨就会愈强。这些东西都是经过我们不断地思惟产生的,坏的是如此,好的也是如此。
  所以修习前面说的这些道,像对知识修净信心,或修暇满义大,这个不需要境相明显(所谓境相明显,就像我们修皈依的时候去观佛像,一定要把佛像观得很明显),但是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要猛利,第二要恒常相续。这两种都需要不断地观察思择,这样的修叫做思择修。

【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故于尔时则须止修。于止观时此当广说。】

  另外一种修就是将心安住在我们所对的这个境界上,譬如观佛像,如果你心里一乱,就没办法观得起来。所以对专一的所缘境,假定不断地思惟的话,那心就不能稳固地安住在上头,这个时候就不要思惟,要安住修。这部分到后面讲到止观的时候会详细说明。

【又有未解此理者,说凡智者唯应观修,凡孤萨黎唯应止修。此说亦非,以此一一皆须二故。虽诸智者,亦须修习奢摩他等;诸孤萨黎,于善知识,亦须修习猛信等故。】

  还有不了解这个道理的人,说凡是智者只需要观察修,这个“智者”是指在闻思阶段的人,譬如我们现在讨论,在藏地来说是辩经,也就是修闻思相应慧的这些人,只应该观察修;而“孤萨黎”他已经把前面的理路弄得很清楚,应该专心一意修行了,所以只要止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不管是智者或是孤萨黎,都要止修也要观修。对于在思辩的这些人,也同样要修奢摩他,也就是定学;对于孤萨黎,虽然理路已经了解了,实际上去修行的时候,也是要一步一步地修,对善知识还是要修净信等,所以仍必须去观察思惟。

【又此二种修行道理,于诸经藏及续藏中,俱说多种。须由观察而修习者,若无观修或是微少,则不能生无垢净慧,道胜命根。慧纵略生,亦不增长,故于修道全无进步。道所修证最究竟者,如敬母阿阇黎云:“慧中如遍智。”谓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即是慧故。】

  观察修、止修这两种修行道理,不管是显教或是密教的经论都有多处说明。经藏是显教的,续藏是密教的。凡是必须由观察思惟去修习的,如果你不去观察,或者虽然观察但观察得很少的话,则产生不了我们需要的无垢净慧,而无垢净慧正是我们修道真正的根本。这个道是殊胜之道,是指见道以上的。纵然智慧略略生起,但是也没办法增长,既然没办法增长,对于修道也不会有进步。
  我们修种种道,最究竟的果证就如敬母阿阇黎所说的:智慧当中最重要的是如智、遍智(也就是佛智)。就是说,能够无杂(没有一点错误地)简择一切的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这两个名词我们不大习惯,汉地普遍说为真谛、俗谛。真谛是专门解空性真如的,俗谛是专门讲缘起的,换句话说缘起性空,一个是讲空,一个是讲有。这都是需要在修道中究竟证得的,假定我们没有观察慧去思惟决择,是得不到的。

【是故于道几许修习,返有尔许重大忘念,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当知即是走入错道正因之相。】

  照理说我们修了以后应该愈修智慧愈明利,但是由于前面错误的知见、邪执,照著这种错误的方法去修,结果反而愈修愈钝。而且如果有严重的忘念,简择观察事情也愈来愈迟钝,那表示已经走错了。这个我们千万要注意。就算真正学定,如果学错了也会犯这个毛病。我自己以前也犯过这种毛病,也听见很多周围的人犯这种毛病。不要说在观察修时对境相的观察要很明利,就是止修学定的时候脑筋也要非常清楚。现在我们往往坐下来,心就慢慢迟钝了。其实我们可以注意得到,我们在佛堂用功,坐下来的时候自己觉得心慢慢好像蛮沉重的,或是坐在这里听课时,觉得最好眼睛闭起来,好像比较能专心听,可是你眼睛一闭,慢慢不知不觉地沈相就起来了,你会觉得比较专一,觉得很好,实际上这都是错误的,这到后面止观部分会详细说明。

【又于三宝等功德差别,若能多知,依此之信亦多增长。若多了知生死过患,故生众多厌患出离。若由多门,能见解脱所有胜利,故亦于此猛利希求。若多了解大菩提心,及六度等希有诸行,则于此等诸不退信,欲乐精进,渐能增广。如是一切皆依观慧,观察经义修习而起,故诸智者应于此理,引起定解,他不能转。】

  下面就一一简单说明。我们要对三宝修信,就要对三宝的功德差别多了解。这里所谓的“差别”就是不同的内涵,晓得佛有什么功德、法有什么功德、僧有什么功德;佛的功德又分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业功德等,种种自利、利人的功德,这个就是差别。了解得愈多,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就能够增长,这是修净信的部分。进一步来说,皈依以后,对生死轮回当中种种的过患了解得愈多,生起的厌离心就愈多;另一方面,对如法去修行的殊胜好处能够知道得愈多的话,对解脱的希求心也会愈强。更进一步的次第就是进入上士,学菩提心、广行六度,晓得这些希有难行的胜利,进而能够产生强盛的信心,生起好乐,精进努力去做。这一切都要靠多去思惟观察,观察的时候要依著经上的道理。所以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对于这个道理引发殊胜的见解,不要随别人而转。

【诸于修理见解极狭者,作如是言:若以观慧,极多思择而修习者,则能障碍,专注一缘胜三摩地,故不能成坚固等持。】

  修行的时候一开始要广闻,广闻了以后,对整个正确理路的了解就会宽广。有一类人,他们不是没有见解,若是没有,根本就不用谈;只是因为对理路的认识太狭,会这样想:假定多去观察的话,会障碍修定,修定必须要专心一致;就算修起来了,还要继续使这个定得到坚固,所以不要多去观察思惟。现在很普遍地有这种误解,我当年学佛经常听见这种说法。有的人觉得自己的心很乱,很想去学定,听别人说学定就是心不要乱,所以修的时候,也不要如理去思惟,一心一意只希望打坐或念佛就好了,这是常常看见的毛病。不过注意啊!并不表示我们在闻思就一定对。总之不管做哪一个,一定要先决择辨别它的正、误,才能照著走下去。

【此当宣说,若谓其心于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乃至其定未成以来,于引定修,唯应止修,亦是我许。若谓引发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即许是此定障碍者,是全未解大车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轨。】

  修定时心要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面,在没有修成之前,如果不断去观察的话,那定是生不起来的,为了得定而不去思惟观察,大师说这个他也承许。但为了引发这样的定,前面需要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加行是需要观察思惟的。如果把为了引发定之前的很多观察、思惟视为修定的障碍的话,那根本错了。这个错误是因为根本不了解大车(也就是历代真正清净无垢的传承)所告诉我们修习的道理。祖师的话都不懂,何况是佛法?所以就会产生这个误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53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