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43

【既安住已,归依发心,决定令与相续和合。于前虚空明现观想,广大行派及深见派传承诸师,复有无量诸佛菩萨,声闻独觉及护法众为资粮田。】

  第四、安住以后,我们要先归依、发心:我现在归依是为了求无上菩提;当然也可以说我要解决生死轮回,或者说我要求佛菩萨保佑等等,但这里特别专指大乘,为求无上菩提所以要归依三宝。“决定令与相续和合”,我们的相续现在和合的是什么呢?是“粗重烦恼”,所以要修行,就是要以三宝来取代它。平常我们理念上也有,文字上也懂,可是真正跟我们身心和合的还是自己的烦恼,所以整个修行要做的就是令身心相续与法和合。
  平常我们说不要急、不要急,的确,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乃至于要多生多劫;但也不能因为说不要急,就懈怠放逸,吃饱了睡觉。我们内心要非常地坚持,分秒必争,要找正确的方法,努力做下去,那时候我们只注意自己当下是不是如法,其他的就不要管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所以密勒日巴尊者有一句名言:“慢慢修时,快快到”,并不是叫我们拖拖拉拉的,睡觉、吃饭、聊天,而是说我们修行心里不要著急,不要躐等、不要求快,但对于该做的事情一点都不放松,把握得很稳,所以外表上看起来是从容不迫,不会急燥,这个才叫慢慢修。结果则是“快快到”,比快的还要快,这就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前面说“令与相续和合”,怎么和合呢?就是观想明现广大行派及深见派的传承祖师和无量佛菩萨,也就是资粮田。平常我们拜三十五佛或者精七共修时都是这样,当念观想文时,内心中随文作观。真正修的时候,第一件事要观想起来的,就是我们的资粮田,我们对著它发露忏悔,对著它祈求发愿,对著它归依、请求加持……,这其中有很多深厚的意义,在这里不细讲。所谓教授的特点,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原则,自己照著去做。如果讲道理,现在只是浅近的,将来等到我们能够体会到了深远的道理,才会真的明白。

【又自相续中,若无能生道之顺缘,积集资粮,及除逆缘净治业障,二助缘者,唯励力修所缘行相之正因,亦难生起。是故次应修习七支以治身心,摄尽集净诸扼要处。】

  “自相续”就是我们自己,如果资粮不够,罪障未除,那不管怎么努力修,还是修不起来的。就像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样,如果需要的条件没有,怎么做得成功?要烧饭却没米、没水、没火,怎么烧?就算你有了米,没水也不行;有了米、有了水,没火、没锅子也不行,这些东西没有一样少得了的。只能说有一些东西是必要的,有一些是次要的,最好是必要的、次要的都有,否则的话,必要的必不可少,这一点要注意。后面在“奢摩他”当中说,假定不具足修行的条件的话,就算你修几万年,都没有用。所以佛门当中有一句话“蒸沙煮饭”,没米拿沙来煮,煮了半天还是沙,一点用场都没有。碰到这种情况不要硬来,改一个方法,就是六加行法当中的第五个,要修七支(我们通常说七支行愿)。七支行愿能够净治自己的身心,这七支能够统摄成净罪、集资两样。我们之所以会学不上去,无非是罪障很重、资粮不够,透过修这七支就能够解决。
  关于这一点简单地说一下。究竟修行的资粮是什么,我们不一定能够体会得到,可是到僧团来的人,大家都有经验,就是刚来的时候会不太习惯。这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会想家,觉得家里的一切都很好;还有一种虽然不想家了,可是对寺院生活不习惯。第一种状况就是跟佛法不相应,内心所希求的不是正确的佛法而是世间的那些东西,这是一个违缘。另一种虽然不想家了,可是对寺院的生活不太习惯,比如说我们这里要学很多法器,要学很多经典、要背书。人家在梵呗唱念,自己却傻傻地一窍不通,那怎么办?只有努力地学。还有就算是你很想学,但是学不来,怎么办呢?只有不断地练,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只要你肯不断地努力,自然慢慢就会有改善,这个就是集资部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大家比较容易地用这些实际上的状态来衡量自己。这个在藏系称为七支行愿,在汉地就是十大愿王,这是我们早晚课每天都念的。

【其礼敬支中,三门总礼者,谓“所有”等一颂。非缘一方世界及一时之佛,应缘十方过去当来及现在所有一切诸佛,以至诚心,三业敬礼,非随他转。智军阿阇黎释中云:“此复若仅顶礼一佛,所得福德,且无限量,何况缘礼尔许诸佛。”】

  在早晚课的广本当中,有一个偈颂:“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这个是礼敬支。礼敬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叫三门(身口意)总礼。“非随他转”,这样的礼敬不是跟著别人,是自己内心至诚恳切地去礼,这点很重要。通常我们在这里,好像到了庙里也只好跟著大众作早晚课,那都是随他转。我们要从内心当中真正至诚恭敬地去做。这个是三门的总礼,下面再分三门别礼。

【三门别礼中身礼敬者,“普贤行愿”等一颂。谓以方时所摄一切诸佛,以意攀缘,如现前境。变化自身等诸佛刹,极微尘数,而申敬礼。此复是于诸境所有普贤妙行,发净信力,由此信力,发起礼敬,一身顶礼其福尚大,况以尔许身业礼敬,其福尤大,智军阿阇黎所释也。】

  就是早晚课诵当中的“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这个偈子。身应该要这样地敬礼,这文字比较容易懂,我就不解释。平常我们礼拜的时候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一方面身礼,一方面内心很至诚恭敬地观想;另一种是身体在拜,脑筋里却胡思乱想,后者是不对的。那么内心应该怎么想呢?

【意敬礼者,“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于一一微尘之上,皆有一切尘数诸佛安住菩萨围绕会中,应发胜解,随念诸佛,所有功德。语敬礼者,“各以一切”等一颂。谓于诸佛功德胜誉,不可穷尽,化一一身,有无量首,化一一首,有无量舌,以微妙音而称赞之。此中音者,即是赞辞,其支分者,谓因即是舌根,(此与汉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辞。】

  意敬礼的偈颂是“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一尘当中有像微尘沙数的诸佛在里面,所以佛是无量无边地充满了法界。我们礼佛的时候,身要这样礼敬,意要这样观想,这是礼敬诸佛的关键。不但是观想佛,还要思惟佛的功德,还要用言语来赞颂。语敬礼的偈颂是“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要这样赞叹。这个部分藏文跟汉文稍有出入,那没有关系,我们只要懂得意趣,这样去做就行。以上是礼敬支,相当于汉文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这二支,下面是供养支。

【供养支中,有上供者,“以诸最胜”等两颂。最胜华者,谓人天等处,所有众多希有散华,鬘谓配贯种种妙华。此二种中,皆有一切,或实或假。伎乐者,谓诸乐具,若弦若吹,若打若击。涂香者,谓妙香泥。胜伞盖者,谓诸伞中诸胜妙者。灯烛者,谓香油等气香光明,及摩尼宝有光明者。烧香者,谓配众香,或唯一种所烧然香。胜衣服者,谓一切衣中最胜妙者。最胜香者,谓妙香水供为饮水,以氛馥香遍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谓妙香末可撒可烧,或积为堆,或画坛场,支配颜色形量高广等妙高峰。聚者加于前文一切之后,有众多义及庄饰义并种种义。】

  供养分为有上供、无上供。有上供的偈颂是“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鬘是把花串成一串,这些花有的是真实的,比如种出来的,有的是观想出来的,还有各式各样的乐器等等,都是所有之中最好的。妙高峰就是须弥山,山当中最高的。

【无上供者,“我以广大”等一颂。言有上者,谓世间供;此中乃是诸菩萨等,神力所变微妙供具。颂后二句,于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义者悉应加之,是说敬礼及诸供养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与汉文稍有出入)】

  无上供养的偈颂是“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供养的时候,不但是等起(也就是内心),还有所缘的境,我们要学普贤菩萨那样,对一切三世诸佛发广大胜解之心,没有一点遗漏,普遍供养诸如来。因为再没有超过这样的供养,所以称它为无上。以上是供养支。
  下面是忏悔支。前面是礼敬,然后是称赞(赞叹)、供养、忏悔,在汉文的十大愿王当中忏悔属于第四支。汉文当中分十支,藏系分七支,内容一样,只是开合不同。我们真正要修的无非就是净罪集资,这个内容在汉藏二系中是丝毫不差的。我们这里早晚课每天念的十大愿王是比较简略的,晚课的大忏悔文的偈颂才是十大愿王的全部,总共有十六个偈子。实际上这是我们修行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先把理论说明让大家了解。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颂。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谓我所作,此复具有亲自所作,及教他作,或于他作而发随喜。总摄一切说“诸恶业”,应念此等所有过患,悔先防后,至心忏除,则昔已作,断其增长,诸未来者堵其相续。】

  偈颂是“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毒就是总摄一切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无明萨迦耶见,或说为我执,我执有人我执、法我执两种。然后从这个上面生起烦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三毒,由于三毒策使身语意造种种的罪业。这个罪又分几部分:自己作,或者教别人作,或者不是自己作也不是教他作,而是别人作了我们去随喜,这些罪都是一样的,在戒律里边说得很清楚。比如说,我们指使别人,即使只是作一个很小的小动作,好比门口有一只小虫,教别人去把它弄掉,就这样手一指,如果你有伤害它的心,然后教另外一个人去作,当这只小虫被杀死的时候,教的人跟杀的人犯一样的罪;因为你有杀的意乐,只是透由别人去作而已。现在世间上面有很多人不知因果,自己不出面,教别人去作,还觉得很得意,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冤家伤害了,实际上罪是一样的。真正从心来看的话,你的罪比去作的人还要糟糕。因为你心里拐弯抹角地生这种伤害之心,去作的人还没有这样的心。
  所以我们真正了解了佛法因果的原则以后,自作固然不可以,教别人尤其不应该,乃至于别人作我们去随喜他也同样不可以。随喜有几种,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发生,比如说,我不欢喜某人,平常我不一定会去伤害他,可是如果他今天吃了一点小苦头,我在旁边就会暗暗地高兴,觉得这个家伙活该。我们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如果有,那我们也是犯了罪。反过来说,假定人家有好事情,我去随喜的话,那也是不必用太大的功夫就可以集最佳的资粮,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现在这个地方所说的诸恶业,是总摄所造的一切恶业。
  我们应该多去思惟观察这些罪恶的过失祸害,了解了以后,自然会产生追悔之心--自己怎么做这么差的事情!对以前的所作追悔,眼前绝对不作,将来要防护,这个才是真正的忏悔。否则的话,就算你眼前觉得后悔,如果将来不防护,那这个忏悔没多大效应,在本论后面会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这一点。因此要很至诚恳切地从心里觉醒,把以前的错误拿掉,使得以前已作的不再增长,没有作的不要再作,这个才是忏悔的意义。

【随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颂。随念此五补特伽罗所有善利修习欢喜,犹如贫者获得宝藏。】

  随喜支的偈颂是“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随喜就是看到有好的事情,我心里也随著一起赞叹欢喜。有时不但心里面欢喜乃至于嘴巴会去赞叹他,不过最主要的还是内心当中对他产生这种欢喜的心情。这里的五补特伽罗包括所有的众生(就是凡夫)、二乘的有学、无学、还有如来跟菩萨。也就是说我们凡夫是一类,还有修学佛法的小乘、大乘行者。小乘当中有很多是有学,就是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的圣者,他们还在因位当中,没有证得小乘的究竟果位,所以称为有学;无学就是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小乘当中也分两类。大乘在因位当中是菩萨,果位就是佛陀。佛、菩萨,乃至于二乘行者,当然他们的心念、行为都是好的,即使凡夫也有好的,所有凡是善的,我们都去随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43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