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40

不可思议秘密经》也说:善男子、善女人应该极恭敬善知识。也就是说要想办法把恭敬心提到最高,现在我们应该随分随力去做。一般人恭敬心不容易提起来,而前面所讲的都是使我们提起来的教授,当真正了解善知识的功德,以及对我们的大恩时,恭敬心才会提得起来的,所以不是没有方法随便去做就可以的。恭敬心提起来之后,就要依止、要亲近、要承事。亲近了就能听闻善法;听闻了善法,因为随顺著它,所以内心意乐都是善的;由于意乐善,当然行为也就善。我们的一切行为、所造业的善恶,主要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意乐,并不在事情的表相;但并不是说表相完全不重要,而是说真正重要的在意乐。由于闻法的因缘而造了善业,造了善业当然将来转趣善行。

【“能令善友,爱乐欢喜。由是不作恶业,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恶道诸有情类。是故菩萨应依尊重,圆满一切功德资粮。”】

  若能如前面所说去做,必然使我们不断地在善当中辗转增上,并能令善友欢喜爱乐。“物以类聚”,你行恶则令恶友欢喜,大家自然就混在一块;通常两个人聊天聊得很起劲,那是最可怕的,对自己而言是增长烦恼,对对方而言自己也成为他的恶友。刚开始也许大家觉得在说法,讲到后来完全变成非法,自己也觉察不到。“法”要自己从内心上去检查然后才能著力,这一点慢慢地大家务必都要知道,然后去身体力行。
  我们虽然到寺院来了,可是通常我们的业却还是善恶交织,并非纯善。现在由于依止善知识,听闻善法,不造恶业纯做善业,就能使自己和别人都不起忧恼。能护自他,便能够圆满无上菩提。自己得到好处才能够利益别人,自己真正解决问题了,才能帮助别人。“是故菩萨应依尊重”,所以菩萨应该依止善知识,才能够圆满一切功德,成办一切资粮。

【复次由其承事知识,应于恶趣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

  这是一个最大的好处,非常重要。我们眼前亲近了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而行就不会造恶了。不过,这是说要“如理行”喔!假设我们听后还是造恶,那是没有用的。即使我们眼前不造恶了,可是以前无量劫来所造的恶业要怎么办呢?下面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亲近、承事善知识,不要说眼前能够遮止恶业,使善业增上,以前所造的种种要堕落恶道的业,现在由于你如法地亲近、承事善知识,依教奉行,所以不必堕落恶道,只是在现世的身心稍起病恼。有时善知识教诫你的某个行为不对时,你听了心里蹦蹦跳,心想:“啊,原来他是来指责我!”心里面会觉得恼,乃至于生病。或者本来你舒舒服服地躺著、坐著,他叫你去做苦工,你身心会感觉痛苦,这些都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我们看《密勒日巴尊者传》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或者是现世的身心得一点病苦,或者在梦中受到一些恐怖或痛苦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把以前所造,本来要感受恶趣果的恶业都消掉了。这是对净罪方面来说承事善知识的大胜利。

【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我们说要集聚资粮,集聚资粮最重要的是要供养佛。现在妙了,这里说只要能亲近善知识,那个功德就超过供养无量诸佛。我们供养一尊佛就很了不起了,现在说亲近善知识的功德能够超过供养无量诸佛的功德,有这么大的胜利。这种道理我们平常都不太了解,譬如我们现在念的三皈依上面还加个皈依上师,当初我也不懂,就叫它“四皈依”,实际上这是三皈依,不是四皈依,没有四皈依的说法,“上师”就是代表佛法僧三宝的一个总相。我们之所以要皈依佛,原因是佛告诉我们正确的方法,当照著去做时,就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甚至能成就无上菩提;由于师长能告诉我们佛法,所以师就代表佛,他传授的法是佛讲的,最重要的,他能够在周围策励我们,同时兼具保护的作用。既然修行要透过法,而这个法直接从老师来,请问论功德以及所受的恩,佛与师哪一个大?细的现在不说,将来我们一步一步深入自然会了解。
  要常常记著一句话,我们一定要正住、具慧,才能够辨别是法、非法,这个时候才去依止,不是听说这个人有法,莫名其妙就随便依他,这样是很麻烦的。最近外道一个接一个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但说的是真正佛法的就像凤毛麟角,这个我们要认识清楚。前面说能如法依止善知识有这样大的殊胜利益,下面又再引经证明,不断反覆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这一点对我们绝端重要。

【《地藏经》云:“彼摄受者,应经无量俱胝劫中,流转恶趣所有诸业,然于现法因疾疫等,或饥馑等,损恼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责,或唯梦中亦能清净。”】

  《地藏经》说:假定你去依靠真正的善知识,善知识也摄受你,你也能如法地依止他,那么,除了眼前一定增上以外,以往造的很多恶业,本来要经过无量劫堕落恶道的,都能因为你亲近、承事善知识,在现法中受一点疾病、饥馑等就能消除,眼前就可获得重罪轻报的好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如果不了解,就会以为我来修行了,应该一帆风顺才对。当年我就是犯了这个毛病,自己觉得:“我出了家是要修行的,怎么老是叫我做这个!”心里很不痛快。后来我遇见一位很好的老师,他把我痛骂一顿:“你来修行,喔!我烧了饭给你吃,让你修行啊!你修行为谁啊?”他瞪大眼睛问我。当时我听了,觉得:“修行还不对啊?”完全没听进去。过了一些时候,我试著站在他的角度想想:“没错,你修行(那时候我是念佛),修到极乐世界去了。我该倒楣烧饭给你吃啊?你的衣食住行哪儿来的啊?”我越想越觉得自己不对,不晓得你们懂不懂这个意思。先不要说别的,你是来修行的,要别人为你张罗生活所需,弄住的、弄吃的,然后让你修行。这叫做修行啊?有这种事情吗?这位善知识真好,以前我还觉得沾沾自喜。特别是三十多年以前出家,佛法传到台湾刚刚有一点样子,知识份子出家的很少,因此我出家之前就被捧得高高的,常常有人对我说:“你好了不起喔!”自己也飘飘然,所以到寺院里就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那时我刚出家,师父又好,他觉得这个年轻人的确还蛮有道心,对我是一番好意,可是我却没有如法去做,自己还觉得很得意,这是我失败的经验。
  即使现在我们能如法去做了,请问无量劫来我们都是佛菩萨,还是造了很多恶业?造了很多恶业将来要不要感果?要啊!所以,如果现在不好好努力净罪集资,凭什么增上?古时候的大寺院,刚进来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做苦工,原因就在此。现在汉地因为佛法衰颓了,大家只好乱搞,其实与《阿底峡尊者传》中所描述当时藏地的情况差不多,已经乱成一团,神佛不分,很多人以为土地公也是菩萨,城隍爷也是菩萨,另外还有各种不同的外道,在这种情况之下,去要求别人是不行的。现在的情况不谈,古代譬如禅宗,刚进去时都要做苦工。禅门中有一句话,“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冬天非常冷,梅花能耐寒霜,到了春天温度回升时,最先开的花就是梅花,梅花很香的。这是喻,对修行人来说,一定要经过非常严厉的考验,到时候自然就能开出最好的正法花果。我们不妨想想密勒日巴尊者这个典型的例子。
  我曾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来终于从藏系师长那里听说,印度最早的时候出家的形式是这样,现在的戒律中也还留下来--出家前五年学律。到了寺院先要学仪轨,早上几点钟起床,站要怎么站,坐要怎么坐,吃饭要怎么吃等等。像我们今天这样一开始就坐下来跟你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没有的。也许我们会想,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学这些佛门的生活习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就很清楚明白了。我们从世俗到佛门来,是不是一个大转变?假定我们从这里到美国、日本,或到德国,请问,你讲中国话行得通吗?如果到美国你是不是要先学美式的英语,到日本要先学日语,到德国要先学德语?是不是还要学会他们的生活习惯?现在你从世俗到佛门中来,要求无上菩提,你就用原来习惯的那套东西,行吗?所以,出家五年学律,这个律指的不是深入的仪轨和道理,而是表相的仪轨,也就是讲话应该怎么讲、吃饭应该怎么吃、坐应该怎么坐等。
  出家的前几年是这样,这个学会之后,再教导三宝的功德。我们讲过所信的对象是实、德、能,因为四谛、三宝、业果(业感缘起)的这些道理是真实的,其中特别强调的是赞佛的功德,说佛是何等地了不起,启发对三宝的崇敬与仰望。例如我小时候去念书,那时已经受了西方的影响,大家向西方人看齐,老师也好、父母也好,常常讲爱迪生如何如何伟大,因此心中就想将来我长大了要学他。现在进入佛门,老师告诉我们三宝的功德,所以心中又形成另一个崇高的目标和仰望的对象,也就是真正要追寻的人生目标,这就是自己的宗旨。这个宗旨,凭自己的力量无法达到,必须仰赖善知识。
  《地藏经》说,以往的恶业,我们由于善知识的指导而认识就能够净除它。我们真正这样去做,那些恶业就能重罪轻报。刚才说我们出了家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听师长的话去做。前面说五夏学律,是在学律的过程中,平常就开始练习侍候师长,不知不觉当中,就这样养成习惯;这跟我们现在不太一样,现在的社会一般家庭经济比较好,有钱人的儿子只要把书念好就好了,其他样样父母都会代你做,有些人家里还有佣人,于是把自己弄成废物一样,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出家人如果也这样,将来会下地狱,这是最严重、最可惜的事。
  所以,了解这个理路之后,就能策发我们如理去依止、承事师长,那么就能重罪轻报,本来应该长劫堕落恶道的恶业,现在只受到一些疾疫或饥馑等损恼身心的果报就可以消除。乃至于被师长当面呵斥,或者甚至只在梦中被呵斥一下,恶业都能清净。不过这样讲是有条件的,我们被师长呵斥,恶业能清净吗?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关键在你有没有净信心,如果有净信心就能净除恶业,没有净信心则不能。他呵斥你,你心里会嘀咕:“我被冤枉了!他为什么骂我?别人都这样的,为什么不骂别人?”如果这样,那你不是在清净恶业,而是在增长恶业,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所以前面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要以什么意乐、怎么修信、念恩,这些你做到了,对善知识有净信心,此时哪怕只有呵斥你,都能够净除你的罪障。善知识为什么呵斥我们?如果你没有错误,他会呵斥你吗?不会。他呵斥你通常都是因为你所行非理。被他呵斥时你非理的部分就挡住了;非理挡住了,你堕落就没有份了。也许眼前你没有非理的行为,我们看密勒日巴尊者,他并没有错,但还是一再被呵斥,因为如此才能把以前积累的罪障都清除,这是个重要的原则。

【“虽于俱胝佛所,种诸善根,谓行布施,或行供养,或受学处,所起众善,然彼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议。”】

  这里特别强调供养师长。俱胝是印度的一个大数,我们说百、千、万、十万,印度十万叫做一个拉克,一百个拉克是一个俱胝。算算看,一拉克是十万,十拉克是百万,百拉克是千万,千拉克则是一亿!这里说要供养一亿尊佛,我们现在连一尊佛都没供到,因为释迦牟尼佛我们没看见。现在虽然供一亿佛种善根,做布施、供养还要受学学处,这么多的善,但是如果你能够以半天的工夫承事自己的善知识,这个功德就超越以上众善的功德。不但是自己的师长,就是周围的同学,你把他看成老师,不断地练习,这个功德会增上、积累,总有一天佛菩萨会亲自来摄受我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关键。

【又云:“诸佛无量功德神变,应观一切悉从此出,是故应如承事诸佛,依止亲近供事尊重。”】

  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功德怎么来的?根本是从恭敬承事善知识而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仔细思惟、观察,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自然会像亲近承事诸佛一样,去亲近自己的师长了。

【《本生论》亦云:“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

  《本生论》上说,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绝不可以远离善知识,换句话说要恒常亲近。亲近的目的是要“以调伏理修善行”,就是顺著闻思修之智慧来调伏、净化贪嗔痴等烦恼。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从理论上的认识渐渐地加深,还要照著戒定慧来行持,依他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来调伏自己的烦恼、消除恶业、增长善心。若能这样做,善知识的德尘,虽不故染自然熏。为什么叫德尘呢?德像尘一样,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现在有的是业尘,这也是无量无边积累起来的,如果真正能亲近善知识的话,则不需要刻意,自然慢慢地就改善了。就像亲近恶友一般,我们在不知不觉就跟著他堕落下去,亲近善知识也一样,不知不觉间就增上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40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