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62

 可是很奇怪他老人家不会这样,他的生活刻板得像时钟一样。当时我始终想不透是什么原因,后来才渐渐体会到,促成他这样的主要原因有几种:第一,他心里真正能够生起这种很强盛的善法欲,自己可以把握得住,这是最好的一类;还有一类,譬如说像大陆上的丛林制度,我始终非常欢喜、非常赞叹,因为它有一套轨则,就像佛经上面说的“出家五夏学律”,虽然道理不懂,先把你放在这个洪炉中去磨炼。人家说“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要把腿子练好的话,一般至少需要练上个三、四年,而你如果在金山寺住上几年的话,自然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养成这习惯了。所以我看见从丛林中训练出来的人,有的虽然要谈道理好像谈不出什么来,也自谦工夫实在谈不上(当然要有实证工夫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可是他身上所呈现种种的威仪规矩,处处地方能够恰如其分。所以有一种是在内心当中能把握得很好,一种是已经养成了习惯,自然就可以做得到。后者就是靠外面的环境,也就是团体的力量,因此在修行过程当中,除了师、法以外,还要“友”--就是一个如法的团体,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现在把三点总结一下:真正要想获得暇满的人身,“戒”是根本,还要其他的辅助条件,这个“施等”不单单是布施,而是包括整个六度,以此集聚资粮。有了这个条件以后,如果没有无垢净愿的话,都是世间富贵之因,下一生就在人或天中享福,都是无暇之处,所谓“富贵之人学道难”。所以做任何事情,内心当中要有个宗旨--我是要求无上菩提、要跟随善知识如法修行,心心念念都是强烈的这种念头。因为觉得自己资粮不够,乃至于去扫厕所,为大众服务,心目当中都是这个“无垢净愿”。真正说起来,无垢净愿是最重要的,为了这样的愿望,所以才要去修学,从皈依开始然后受戒,集聚种种资粮,这个特点我们要把握住。
  我们眼前就看得见,对于暇身的三因,就算道理知道了,真正照著去做的人很少,更进一步,就算去做也很不容易做到。以这样实际上的情况观察思惟的话,会感觉到要得到善趣身,特别是暇满身,真是非常难得。这里的“总”就是得到善趣的人身,“别”是特别指暇满人身。这是从因门去看,就是因地当中需要什么条件。

【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稀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励力。】

  “非同类”指人以外的恶趣众生,跟他们比较起来,得到善趣的亦属边际。“边际”就是非常地少,比例差得很远。畜生道当中有水陆空三种,我们看见陆地上的虫蚁极多,可是真正多的不在陆上,而是在水中。以前我不太懂,只是相信佛经上这样讲,后来有一次偶然的因缘,才了解确实是水中多。据说南极附近的海里有一种虾,台湾也曾经有捕虾船到那里去捕,拍摄到那个海里面密密麻麻全部都是这种虾,你看那个海多大,何况又这么深。而且地球表面只有百分之三十是陆地,有百分之七十是海洋,陆地当中能够住人的又很少,很多地方根本不要说人或野兽生存不了,连蚂蚁在那儿都没有,而海里则是从海面上一直到最深的深海全部都有。所以单是与恶道当中的畜生相比,善道实在已经是少得不能再少,这是观非同类。
  观同类善趣中,殊胜暇身还是极属稀少。人当中有多少学佛的?就算信了佛教的人,有很多对真正佛法的内涵并不知道!以藏系来说,想像中好像西藏人都懂得佛法;藏人真正能够进入寺院好好努力学的人,的确比我们高强,至于一般的民间,跟我们是一样的。以前我刚去印度的时候,就看见他们一大早出来之前,在家里第一件事情一定是供酥油灯、供水,然后拿了一个嘛尼轮,“嗡嘛尼呗咪吽、嗡嘛尼呗咪吽”地念,除了这个以外,其他的也不懂,多半就只是如此。至于我们汉地,虽然说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但是佛法是什么也是不懂。所以说,真正得到殊胜暇满人身的人是少之又少。
  最后是祖师铎巴格西给我们的叮嘱:要殷切慎重地修暇满,这个如果修起来的话,自然会不愿意浪费生命,一心一意如法修行,因此余一切法会跟著来。实际上不仅是这位格西讲,佛、宗大师也这样讲,每天早晚课当中也在策励,例如晚课的警众偈,无非也是要我们珍惜暇身。

    道次引导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得到了暇满,应该怎么做才不浪费,才是我们要修行的精要?我们要修的这条路,也就是苦集灭道当中的道,或者是说四弘誓愿中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了这个,可以证得无上的佛陀果位。要修行的时候,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对于道总(就是道的整体)为什么这样安立,要认识而且要产生决定的见解;然后在整体当中一定有总别的关系,如何照著次第而产生圆满的结果。譬如我们要造一栋房子,对于整体的外观,以及建造过程当中每一个步骤,要有彻底的了解,然后按照一个个次第去做。
  现在讲修行的人,一搬来说都非常欠缺这个,因此所修的很少有殊胜的效果。在前面曾经讲过,修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随自意乐,任遇所缘(碰到什么)就去修,这样不但修不成功,反而使自己一生的善行都变成过失,而且这个恶习会带到下一生。所以一开始最重要的,要对整个道体的内涵,了解它的质、量、次第,一旦决定好了以后,就无增无减地照著去做,这个我们必须要非常正确地了解。
  以我自己来说,多少有一点善根,你们看起来我是老师,事实上我感觉远不如你们;如果我有你们这样的因缘,相信我今天应该不至于这么差,什么都没有。我也简单说一下,我小的时候,因为有一点善根,听见父亲讲,到寺院里去也看见,脑筋当中就一直想将来要做和尚。后来也居然做了和尚,一开始先是去念佛。当初念佛的工夫偶尔谈起来,人家都觉得好了不起,好像已经得到了一心不乱,后来才晓得并不是。然后去学禅,多多少少也碰到一点。我曾经遇见过一位很有名的禅师,他在大陆做过方丈,我跟他一谈,他就说:“啊!法师你开悟了。”我自己知道不是开悟,只是因为我跟过善知识,多多少少自己也有一点点体验,但是毛病就是在不晓得整个的次第到底应该怎么走,所以诸位千万不要轻视这个道总建立。
  我们从前面复习一下:甲四就是有了前面的准备之后,如何正确地引导学者的内涵。这分两个:第一个是亲近知识,其中老师需要什么条件、学生需要什么条件。第二个,亲近了知识以后,真正我们应该修的精要又分两部分:第一个要修行必须要一个凭借,也就是暇满人身。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说非常切实深入地去思惟,平常如果肯好好去思惟一下暇满的本质,或者暇满的大义(就是说暇满真正的殊胜利益),以及它非常难得,如果对于这三点真正了解的话,就会不愿意浪费这个人身。大部分的人对这个道理根本不懂,现在我们虽然懂得了一点,非常可惜的是,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强,仍旧是忙世间事,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佛法,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内涵。所以对这个暇满的人身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不仅仅是理路上的,还要实际上如理去思惟。前面说过要到变心的程度才算,透过了思惟以后,心里面真的会开始转变。平常我们面对世间的这些事情通常都是非常欢喜,而且乐此不疲,一天到晚忙这个;经过了如理思惟以后,一看见这些事情,心里就会觉得不愿意再忙这个了,那才是最起码要生起的一个量,这样才会推动我们真正努力地如法修行。
  第二个是如何取心要之理。真正想修行了,那么应该修些什么内涵呢?这分两部分:第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第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修行才是真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在修道之前,必须先要对这个道的整体内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假定我们碰到了就去修,通常是根本修不起来,或者即使修起来也没有真实的意义,而且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结果--一生善行终成过失。宿生种了善根,使我们也多少愿意好好地去修行,但因为对这个道的整体次第不认识,不能遵照著正确的路线去走,碰到什么就忙什么,结果对自己要想修的那个善行反而是一个障碍。
  前面只是简单说明,我在这里再详细地讲一下。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如果我们要造一栋房子,首先要想:我需要多大的房子,为了什么用途要造大房子,然后要造这样大的房子需要多大的地,要筑几层楼,要多少钱等等。要有一个完整的计划,这种计划在修行当中称为集资粮。然后要去找一位建筑师,先把设计图画好了以后,照著这个图一步一步做。一开始会先清理地面,然后再开挖地基,把需要的建材搬进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一定的次第,如果没有把准这个特点是做不成的。
  就像造房子,如果对这个次第了解了以后,不是急著马上就去找工人,否则工人来了,问你房子造在哪里你也不知道;或者就算地点知道了,没有材料也不能造。我举这个例子来说明,你们可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去体会。又譬如说为了造房子要买砖头、钢筋、水泥等等,你急著马上就买来了,本来根据建筑师所画的图,要先把地面清理干净,然后向下挖地基,由于我们不了解这个次第,把那些砖头等等就堆在上头,等到真正要动工的时候,还得把这些东西搬开。搬砖头还只是浪费一点时间,假定是水泥、钢筋,放了两天之后,水泥硬掉了,或者是钢筋锈掉了,怎么办?我们仔细去想,有没有这种可能?这个比喻是很明显的,但愿各位同学自己去想,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回过头来讲修行,大家多少已经体会到,佛法是世间最好的东西。世间人真正要的无非是离苦得乐,而真正能够提供我们离苦得乐的只有佛法。但是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离苦得乐正确的方法,说起来够可怜的。我们现在很幸运学了佛,晓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苦乐,乃至于如何真正离苦得乐的方法,了解了以后,才能够步步地深入去修行。要修行还必须有对整体次第的认识,根据这个内涵,依相关各部分配合著做才能做得到。否则虽然种了一点善根,知道佛法,也知道要修行,可是并不了解修行的关键、次第、诀窍,忙了半天,结果像前面说的“一生善行终成过失”。
  这只是个理论,现在更进一步来说,对于已经出了家,乃至于受了戒的同学,不妨自己想一想道总建立这个完整的内涵,次第步骤应该怎么走。有一些人会去思惟:是因为要究竟离苦得乐,而要究竟离苦得乐唯有成佛,要成佛必须要学哪些,然后一步一步推下来,所以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出家;那么出家之前要做些什么准备,出了家以后应该如何去一步一步实践,这是根据道的总体建立起来的概念。还有一种人他虽然也有善根,晓得要出家修行,可是并没有完整的认识,只是心目当中很虔诚,看见大家出家,自己也跟著出家,等到出了家以后,就觉得好像没有事好做了。没出家之前心里非常好乐,出了家以后,渐渐地这个一心期盼的心情没有了,刚出家的新鲜感也没有了,心里又缘不到什么东西,空空洞洞的这种味道就呈现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62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