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说,就算不一定了解,但是心里很虔诚,或者宿生有一点善根,也有可能得到皈依体。但是得到了以后,如果不晓得怎样善巧地实践皈依已应学的学处,虽然一定有皈依的功德,这个功德的确不可思议,非常强大,但它是会用尽。皈依的功德所以能相续增长,是因为皈依以后净信增长,能把握暇满照著学处去做,一步一步渐次增上,所以能使罪业渐次消除、功德增长,最后达到成佛。如果不知道道理,即使得到了皈依体了,功德还是不能增上。既然不能增上,外面的情况又这么严重,很容易还是随著无明去做,就像虽然有很多钱,可是你只花钱而没有收入,到后来还是会用尽,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从这个地方去看,真正好的顺缘不大容易集,但是违缘却非常容易。
现在,就实质来说是个邪见增上的时代,不相信三宝的人根本不谈,就算是有一点肤浅的相信,也皈依了,可是不懂得这个道理的话,不会生起很强的净信心来。前面已经说过了,不恭敬是坏慧的因,佛法真正最重要的是智慧,但是我们对于三宝,由于不懂得道理而不知道要恭敬,自以为很聪明,但聪明不是智慧,这种聪明是染慧、颠倒见,造的都是可怕的罪过,而智慧反而每况愈下。
除了不信佛的人以外,就是我们学佛的佛弟子,也往往容易犯很多错误。现在时下最流行的是净土法门和参禅,这的确是佛说的非常殊胜的善巧法门。有些人说:“现在是末法,已经没有法了,我也不知道怎么修学,所以只有拼命一心一意地提皈依。”如果真的没有法了,这样是对的,但现在有法他不要,反而说:“现在是末法了,经论都不要去学,这些都没有用的啦!”然后他应该是拼命念佛,可是也没好好念,却到处劝人家不要恭敬三宝,不要去学法。
举一个比喻来说:荒年没有食物时,会去吃树皮草根,只要能吃饱肚子,能够活命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有食物可吃你不吃,还说只要吃树皮草根就好了,吃这些干什么?现在我们有法可学而不恭敬,是不是就等于这样的状态?虽然不是山珍海味,可是有很实在的菜、饭、面,却说这个不需要,应该吃树皮草根!我绝对不是说禅不好、净不好,而是说我们应该注意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所以前面说有人拿了一尊佛像去问阿底峡尊者这尊佛像好不好,阿底峡尊者说:“佛像哪有不好的,只是造佛像的人技术不一定高明。”这样分得清楚吧!不管我们学什么法门,上面这个道理是我们绝对需要了解的。
佛法分下、中、上士,“士”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能够正确如理如量地依法而行的人。现在这里是最基础的那一部分,所以叫“下士”。下士最基础的量是要希求后世,而不是这一世。前面已经把用什么方式引发希求后世之心说过了,了解了实际上的状态,我们自然会照著正确的方法去走。也就是说,世间人人都会死,而且很快就会死,死了以后堕落是这么可怕,既然我们是为了求安乐而去努力,怎么可以走这种颠倒错误的路呢?指出正确方法的是佛,我们了解了愿意去做,那最基础的部分叫下士道。
【设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而起怖畏,能从其中救拔归处,是为三宝。若归三宝不违学处,然其归处,如何救拔?如《集法句》云:“能断有箭道,我教示尔等,如来是大师,尔等应须行。”佛是归依大师,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故正归依是为法宝。若能得此,解脱畏故。最下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
假设你这样想:由于念死及怖畏死后堕恶趣而求皈依,能救我们的只有三宝。皈依三宝以后照著归依学处去学,但是三宝是如何把我们从苦难中救出来呢?
“有箭”,有就是指三有,只要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就像中了毒箭一样,非死不可,而且绝端痛苦。能够断除有箭的这条道路是佛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皈依的佛(如来)就是告诉我们这一条路的大师,我们应该做的是照著大师所指示的道理而行。以下是对《集法句》这一偈的解释。我们所归依的三宝当中,佛是指示我们的大师,也就是我们求得真正脱苦的一个榜样,僧是指归依以后要去修行最重要的助伴,真正归依的是法宝。如果能够得到法宝,我们害怕的这些痛苦就都能够解脱。
法宝怎么来的呢?最起码都是从了解了以后如法去修行,实际从下面一步一步增上而来的。修行分两方面,错的地方要改、要远离,对的、有功德的事要去做、去修行,所以不外乎错的要断除、功德要修证这两方面。经过这样的分分断证,从下面开始辗转地增上,然后才能够得到。“非离此外,忽从他来”,不是离开了断证,从外面无因而来,而是一定有它必然的因果关系。了解这个特点以后,后面大师的教诫就很重要,不是听过就算了,真正重要的是应该精勤如法努力。
【故于此时,是须善巧善不善业及果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为修法。若不久思二业及果,如理取舍,则不能遮诸恶趣因,纵畏恶趣,然亦不能脱此畏故。】
既然前面告诉我们法宝是从断证的修行而得,那么必须在修行之前,对修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恶的要断除,善的要修行。所以我们必须了解,造了善、不善的业一定会感得好、坏(或者是乐、苦)的果报,个别个别丝毫不爽,如是因感如是果。了解以后,要照著所了解的去做,作为正式的修行,这个才是我们到这里来真正重要的,而前面的都是准备工作。就像世间的学校一样,我们刚刚进去的时候,写字、认字、念书,那是准备。有了这个准备我们才能懂得经论上面的道理,懂了以后才能去修行,修行以后才能去掉恶业、增长善业,自然而然将来感得的果报是离苦得乐。
关于这个特点,单单了解是不够的,必须要久思,不是马马虎虎想一想,而是要恒长相续不断地去思惟,这样的业会感得这样的果,“二业”是善业、恶业,会感得乐果、苦果,我们要长久地思惟,才能够如理取舍。这一点我们都能体会得到,通常人家告诉我应该这样、应该那样,道理很清楚,我们也接受,但是听过以后往往没办法实践,乃至于听过就忘记掉了。一般的事情尚且如此,何况对我们有这么深刻影响的佛法,因此我们必须要久思,恒长地努力,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行。否则虽然我们很害怕很快就会死,死了要堕落,但因为不能如理取舍,还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是故救拔果位恶趣,须于因时,纠治其意随不善转,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
所以真正能够救我们的是在因地当中,绝对不是已经感果的时候。在因地当中把内心不善的起心动念转过来,要做到这一点所必须的条件是,对前面所说造业感果的道理不但要认识,而且要“深忍信”。前面一再说等到感果就来不及了,像我们眼前的状态,习惯性地对了境以后,一定被境界转去,比如大家在玩,叫我坐在这里好好地念书,很难!所以这地方特别告诉我们,不但要相信,还要很深地相信,深到能够忍可于心,也许表面上看不出来,可是内心当中,业果的道理像刻在我们心里一样,产生这样的认识以后,对境才有力量。
深信业果
※﹝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根本深忍信中分三:﹞
我们再回忆一下,下士总共分三部分:一、正修下士意乐,这是质,第二、要达到什么样的量,第三、去除此中的错误。现在是在第一步正修下士意乐,也就是质的部分。下士所求的不是现世,而是求后世的安乐。前面说过等到感果已经来不及了,一定要在因地当中把握,既然说是因地,那一定是著眼于未来,而不是眼前现起的。这个概念如果了解了,平常对境的时候,就会知道这只是眼前的。我们拿当前一刹那来说是眼前的,把这一刹那积累成一生就是今世的,这都不是我们要的东西,我们真正要的是在未来。实际上这眼前跟未来无非是因果,眼前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已经感得的果,果是由之前的因来的,将来我们希望的果则是在眼前种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所以,从科判整体大纲的脉络依次第清楚地一步步深入,了解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把整体统摄起来,然后平常可以用很多喻或者依所了解的理路,再去思惟观察,不论是什么境,一遇到自然很清楚,想要真正得到离苦得乐,必须在因地当中去把握。
正修下士意乐的第一个重点是希求后世,这一生一定要死,而且很快就死,死了以后由业决定,会堕落恶趣,而堕落是这么可怕,由于这样所以策励我们皈依。那么后世怎样才能把握得准?现在就要说明“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根本发深忍信”,也就是说引发一切善乐的根本,是对业果发深忍信。这又分三部分:
※﹝一、思总业果,二、思别业果,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初中分二:一、正明思总之理,二、分别思惟。今初﹞
首先对业的整体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不管什么业,善业、恶业,身、口、意诸业,只要是业,它一定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叫总业果。对业整体的特征要去思惟,这是第一部分。对业有整体的了解以后,如果能够成就一个圆具德相修一切种智所依之身,则修道的进程会很快,所以应该修求这样的身,这是第二部分思别业果。了解了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先说明业的总相、纲要、特征,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我们对世间的东西了解得很多,它用来辅助是可以的,如果忘掉了业,那是个颠倒。我们有很好的脑筋,如果不用在思惟业果上面,那也只是世间的机灵,这很冤枉,所以脑筋应该用在这里,再把世间其余的用来作助伴,那就对了。
【初中有四: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从四点来说明业,第一、业决定一切,第二、业会增长广大,第三、没有造不会碰到,第四、造了一定不会失坏。我们现在先看第一个业决定一切。
“异生”就是指我们凡夫,“圣者”就是已经超越生死的圣人,换句话说,一切有情,不管是凡夫或者圣人,只要他有快乐的感受,都是善业所感。这快乐是我们要的,天上是非常快乐,人间是苦乐参半,乃至于到了地狱里边被火烧时吹来一阵凉风,他也会感觉到快乐,虽然那是非常细微的一点点。在我们感觉当中,风吹过来好像没有什么嘛!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个还是要造集了善业才会感得。任何乐受无论大小,绝对没有偶然的。“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只要是安乐的,一定是善业所感,没有从不善业感乐果的道理,也不会是无因而来,这是好的方面。至于坏的方面(就是苦的),让我们感觉逼迫的痛苦,不要说凡夫,即使证得圣果的罗汉,在没有进入无余涅槃之前,他的身体还在,还会感受这个身的苦,而所有这些苦都是以前造集了不善业所感,从善业发生苦是绝对不会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