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95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诗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虽小极增长。”】

  “作诗大善根”这个“诗”字不要单单看成写文章,它有很多内涵,必须对我们了解的道理一层一层深入,才能够达到这样深厚的善根。我们做早晚课时祈求文殊菩萨增长我们的闻、思、修、讲、论、著智慧,这六种智慧是有次第的,最开始的时候是“闻”,无闻慧的相状是听闻不知义、不能持文,无思慧是思惟不能解义,无修慧则是修习了在相续中却生不起来。有了闻、思、修慧以后,才能够讲解、论辩、著作。这里的“作诗大善根”指的就是具有著作智慧的大善根。能得到这样的大善根,是从哪里来的呢?“依尊故”,都是依著三宝,就像江河的水虽然很少,到了夏天也会暴涨一般。特别是在印度,印度最大的河是恒河,到了夏天雨季,所有的河都会暴涨;我们这里也是一样,很多溪流平常都是干的,或只有一点点水,但是等到雨季的时候,水就愈来愈多,到后来是一片汪洋。为什么智慧会这样快速增长呢?因为他依的是真正最胜的福田。

【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无余财物,应如是行。】

  物品小一点没关系,重点是净信心,这个很重要。假定是有了信心,用曼陀罗、净水、无主摄持的东西都可以供养。曼陀罗就是所谓的曼达,平常我们用的有铜盘,好一点的是银盘,最好的是金盘,还有石头做的,一般有三层,依次第把米、五榖,或者很多宝石、金银放在上面,这样来供养。清净的水也可以供养,野外摘来的无主的花果,都可以供养,这是在自己没有别的东西可供才是这样。

【如现实有而不能舍,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等同博朵瓦云:“于一秽螺杯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

  假定我实际上有而不舍,然后嘴巴说:“我很穷、没福德,没有别的可以供养,只能这样。”那是骗人!就像博朵瓦祖师所说:在一个很脏的盆子里稍微丢一点点香草,然后说:“这都是靠信心啦!所以这就是栴檀冰片妙香水了。”这明明是欺骗人。诸佛菩萨说实在的并不需要我们供养,我们是为自己积福而供养,如果这样做岂不荒唐?等于自己瞎了眼睛还去骗明眼人。明眼人看得很清楚,我们以为别人看不清楚而骗他,那就是我们太没有贤善相,这个是博朵瓦祖师教诫我们的。

【又如朴穹瓦云:“我于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辣;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沉水香,嘟噜迦等,其气香馥。”若于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唯尔,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应如此师行持修学,传说此师每配一次,须用二十二两金之香。】

  像祖师朴穹瓦,他修供养可以分三个阶段,刚开始的确很穷,那时所供养的是香草,味道虽然有一点香,可是又辛又辣,但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办。也就是说虽然是最差,哪怕是一点点,用自己的信心还是尽力去供养。后来供的就比较好了,有“四合长香”,就是四种好香合起来的,这个香又甜又美。现在供养的是最好的沉水香,那是最上品的、最好的。
  说完了朴穹瓦祖师的例子,大师就告诉我们:假定我们因为很少就不供,那一生当中就这样了。不供养的话,供养的果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所以虽然穷,还是要尽心尽力去办。那个时候虽然物质上少,可是意乐上很尽心尽力,就如前面所说,乃至于喝一杯水,都先恭敬地供养,吃饭前也供养。这是为什么在寺院里一定要供养,即使眼前心里面不一定提得起来,可是仪轨一定不废,因为渐渐练习,总有一天我们内心会慢慢提升,不能因为少数人一时提不起就废掉。虽然眼前不一定做得很好,只要继续努力下去,一定会渐渐增长,本来修行这件事情就是这样。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虽然东西很少,但是我很努力地用心供养,因为如果不供的话,那永远是这样。如果永远这样那还不错,至少还维持一个穷人之身,实际上我们会堕落,那才真正可怕!反之,虽然少,很认真殷重地去做的话,渐渐就会得到好的乃至最好的,所以应该像朴穹瓦祖师这样。
  据说朴穹瓦祖师每配一次香,要花二十二两黄金,看看这位祖师的做法!所以为什么我们这里有好的供养品,一定先供佛。有时也可以稍微留一点在特别的节日供佛。如果毕竟没有好的,那只好供差一点的,这个我们要注意到。所以如果我们真正肯努力的话,好东西一定会出现,其实现在已经渐渐出现了。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一般寺院里面沉香很少,通常都是檀香,檀香都是劈得一根一根,而檀香末也不是用檀香做的,是用柏树的心磨成粉作成的。现在有很好的沉香,的确是大大改善了。我刚出家的时候遇见一位善知识,他供养佛菩萨的任何东西都是最好的,可是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清苦,那时候我就想到,真正典型的祖师都是这样。他供佛的时候不嫌好,只要有好的东西统统供,自己的受用不嫌坏,这个才是真正修行的人的特点,这是我们要把握住的。我们现在往往相反,自己吃的、住的是最好的,譬如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还在里面布置了一个小佛堂,可是到大殿却马马虎虎,这样非常不好,像这种地方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

  已得资具自在的大菩萨众,最起码是初地菩萨,初地以上的菩萨绝对不会贫穷,他的福报非常大。进一步来说,八地以上的菩萨不论想什么都能够遍缘法界,他以所有的好东西去供养诸佛,实际上不但八地菩萨,乃至于等觉菩萨尚且如此。〈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中第三个是“广修供养”。普贤菩萨他以什么样的心情去供养呢?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有这样的描述:“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等觉菩萨尚且这样,所以他的福报、智慧会这么大。我们现在已经穷成这样,如果还不努力,请问我们来修行,修些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修行的,匆匆忙忙把自己关在房里面,你修些什么啊?要你做一点常住的事情,就说:“我是来修行的,不必做这些。”当年我就犯这个毛病。我现在一直后悔这件事情。不单是供养,其实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这是我们应该策励自己的。自己的事可以少做一点,常住的事情要很认真去做,这就对了。我们如果能够这样如法地供养,将来智慧、福德增广,很多事情自然就可以解决。世间本来就颠倒,现在我们学了佛,如果还在这个地方颠倒,那是根本错误。
  大地菩萨尚且这样勤于供养,如果我们得到了一点点“相似功德”--又小,又是相似,其实还不是真的,以为自己有了功德,就觉得我要求菩提不靠这样供养,就像刚才说的,我要用功,不管别人,那就错了,佛菩萨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一直感觉到,我们往往自以为在学佛,实际上学的是“我”,学了半天,学出来是自己想出来的佛而不是真的佛。这是对正法了解得太少,“造次乱言”就是乱讲,或者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胡说八道,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如云:“应当听闻诸契经中,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回向诸佛及诸菩萨。”】

  应当像契经当中佛告诉我们的一样,以最真实的善心,增上意乐,从内心上面去做这样广大供养,乃至于广大承事。实际上这个依次第就是财敬供养、身语承事、依教奉行,而这个功德还要回向求取无上菩提。以上这一部分,就是皈依以后应该念恩供养的部分。

【第三、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

  为什么“随念三宝数数皈依”放在第一呢?因为这是根本,根本有了以后,正皈依是皈依法,如法去行持,但要去做需要有很多条件,我们现在福德不够所以要先供养,供养以后,再进一步去做的时候就随念悲。大乘跟小乘的差别就在悲心,是只管自己还是像佛一样兼顾别人,我们既然要学佛,佛的广大功德是由悲心成就的,因此我们不但自己要皈依,还要帮助一切人令得皈依,不但自己解决问题,还要帮助一切人解决问题。
  既然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最好的路,现在有能力了,马上就要随念悲,让周围的人跟我一样,因为他们曾经都是我的父母!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这样渐渐增长的话,到后来进入中士,发起了出离心,那个时候我们自然很容易就想到旁人;否则一开始就只管自己,不管你做得多好,到后来要学大乘就困难了,因为习性一旦养成了要扭转过来是很难很难的。这一点我们自己稍微反省一下,很容易就看得出来。所以才一皈依,刚刚从缘自己的颠倒当中出来学佛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个种子就随分随力地放下去。这样去做的话,一方面自己的福德会大大地增长,另一方面我们将来要走的路,顺理成章地就是这条菩提大道。现在太多学佛的人,都在这点上面把握不住。因此,我们现在学佛了,也希望别人和我们一样来皈依三宝。

【第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者。谓随作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于一切种,不应依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既然我们皈依了三宝成为佛弟子,前面这个基础有了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真正做的时候,都应该要照著佛菩萨的方法去做。所以第一个先要供养、启白三宝。譬如做一件事情,先想想做这件事情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供养三宝而做的。应该要依照佛告诉我们的方法,不照著世间其它的方法去做,这个是皈依以后应该学的;不管做什么重要的事情,应该把以前世间的方法弃舍掉。前面已经说明过,假定需要世间的方法,请他为助伴,作为次要的,辅助的,这个可以。因此大师在下面特别说明,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应依止不顺三宝的邪道等仪。如果不是请他来做辅助,而是以他为主要的,那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以,而是应该以三宝为主;如果还需要世间的很多帮助,就照这个原则而请他来,这个我们要把握住。第四点最重要的是要至心归凭三宝,所有一切作为应该依照三宝的方法去做,这一点最重要。

※﹝第五、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一、摄分所出胜利,二、教授所出胜利。﹞

  我们现在了解,一切殊胜的利益都是从皈依而来。前面已经告诉我们要随念三宝,然而单单随念还不够,还要至心地去皈依。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强,如果不以全部精神去皈依的话,一下就忘记了,所以要全部精神投入去皈依。修皈依要白天、晚上各三次,如果这样去修皈依,那时时都会有很大的警策的心力。皈依三宝的胜利也分〈摄分〉所出、教授所出。先看〈摄分〉所说的。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获广大福者,如《无死鼓音陀罗尼》云:“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

  〈摄分〉当中皈依三宝的大胜利,分两部分来说明,每一部分又分四点。
  经典上面告诉我们,佛的功德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法以及僧也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僧是指圣僧。单单这样不够,还要信心,信心也不可思议。前面三样说明大师外支已成,但如果我们不愿意去信他、照著他的方法去做,那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应该相信他。为什么讲信心不可思议呢?世间人平常做一点好事情,都会得到好的果报,假设我们对三宝有净信心的话,得到的果报是无法想像的,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们要多看经论对这一点生起定解。所以假定真正能够这样去做的话,将来得到的异熟果报是完全无法想像的广大。

【《摄波罗蜜多论》亦云:“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单单皈依所得到的福,假定看得见,能够衡量的话,这个福报以三界为容器都无法容纳。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这个地球,只是欲界的一部分,是很有限的,这个地球是人类以及畜生所居住的处所,地狱也在欲界当中。天有欲天、色天、无色天,也还在三界当中。皈依的福广大得无法想像,以三界来衡量也没办法衡量。就像你要去量大海水,用手一捧一捧地量,那是永远捧不完的。假定你至心皈依的话,所得的福报即使以三界来衡量,也像用手掌捧大海水一样,没办法衡量它的福,这是我们无法想像的,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95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