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业的行相就是这样,哪怕非常小的黑业、白业,它都会跟著你,就像影子跟著它的形体一样。除了这个以外,还会增长广大。对这个道理要生起坚固的定解,它会产生的效果就是对于再小的善都要努力去做;再小的恶都要断除,不会马马虎虎不去管它。实际上一般来说,大恶我们不会造,大善我们一定很乐意去造,但这种机会眼前并不会太多。平常最多的就是好像不大不小的那种业,内心总是觉得无关紧要,这一点如果不改,一生就马马虎虎过去了,所以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就从这个地方去努力。如果自己能够不断从小的地方策励,将来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增上。
修行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精进,精进就是从这种小地方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所以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告诉我们,就算现在做不圆满,至少内心上正见要提起来,这个是根本。然后要努力去断恶修善。
在做的过程当中,还要把握一个重点,不要说:“我是想做啊!但是我力不济!”这个不但是出世的圣人,连世间的圣人也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对的。《论语》上面有一段话,冉求说:“我不是不想学夫子,我力量不够啊!”夫子就告诉他:“哪有不够的道理!是你自己限死了自己。”我们要注意!内心的东西是没有形相的,事情还没有做,内心已经觉得:“嗳呀!我是不行的,我是很差的……。”本来用功就是要用你的心,结果功还没有用就说你不行!我们最大、最严重的错误就是这样,很多人会陷在这个习气里。所以说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要改掉我们的习气。这种习气会形成一种外在的力量,还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太多人就陷死在这里头,所以被习气限制住是我们修行人最严重的致命伤。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集法句》上说:鸟在虚空当中,它的影子会跟著它走;人也是一样,在太阳底下,你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同样地,无论做了妙行或恶行,这个业就跟著做的人转。下面作个比喻,像我们上路前,如果准备了路粮就安乐,没有准备路粮就会受苦,这个就是作善业、恶业的差别,作了善业,一定会往善趣,反之,下生一定堕恶趣。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经论处处策励我们,不要以为恶小就没关系,要知道就像小水滴,虽然很少,但不知不觉当中,一个很大的容器就滴满了。好的、坏的都是这样,刚开始都是一点点,觉得无所谓,久而久之,坏的可以充满,好的也可以充满。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第一个偈对我们最重要。这一生有的人造善,有的人造不善,变成一种习惯性,到下一生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是这样,不要努力它就会现起,就像在梦当中一样,它自然会现行。我们常常觉得:“我就是这样,我已经习惯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要来修行。无始以来就是因为习惯安于现状,所以一直轮回六道,乃至会堕落三涂,这是我们必须要策励的。所以修行人千万不要说“我已经习惯了!”如果是不对的,无论如何要改,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对于业果的定解,是内佛弟子的第一个白法,现在很多修行人不求种因却急求现成的果报,乃至求神通、求感应,不知不觉都被这个东西卡死了。我曾经看过很多人有很神奇的感应,当初不知道也觉得蛮好,现在才了解,真正最要命的致命伤就是这个。修学佛法是如此,世间也是这样,有的人很难被劝服,因为他觉得有一套好的东西可以证明他的道理。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如果一开始学错了,也偏重于见神见鬼这些东西,说不定也会见到什么,或者有感应,这时还以为自己很对,那就完了,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就是修行,像是布施、持戒等六度。如果不好好努力,不管现在有什么样的种姓、色相、年少、强壮等德,长得非常庄严,各种条件都很好,有大势力,又有大财富,对不起!没有用!这些无法让你后世得到安乐。反过来说,眼前虽然看起来一无是处,可能长得又丑,也没有势力,又穷,但是如果能够去布施、持戒等,这个功德就能使我们后世的安乐增广。增广的程度就像夏天的江河,本来只有一点点的水,后来就能充满大海。
所以我们应该晓得从哪里取舍,真正应该善巧定解的是业果的道理,不但要认识,而且要非常地善巧,善巧是在定解以上的更深一层。了解造了善不善业,将来一定会感得苦乐果,应该努力断恶修善,这是我们眼前最重要的。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根本条件--信,所以最后一句说“无信岂能如欲行”。这个信是净信心,如果真正有净信心的话,一定会产生如上所述的功效。所以佛法里面说“信为欲依”,当我们正确的相信了以后,就会愿意去做。佛告诉我们的道理,中心就是业感果,对业果的净信心能够增长的话,我们就会想去做,而且一定做得到。这个是第二部分--业增长广大。
【所未造业不会遇者,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如果没有造的业一定碰不到,就是说,没有造感苦乐果的正因,一定不会感得苦乐的这个果,这个特点非常重要。佛告诉我们的这些道理,我们现在好像很容易就听到了,实际上真的这么容易吗?要成佛必须经无量劫,乃至舍头目脑髓这样去努力,我们现在稍微做一点事就觉得好辛苦,觉得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佛不仅不在乎辛苦,他连头目脑髓都能舍,而且不是一生,是无量生都这样努力才能够成佛,成了佛才能够告诉我们正确的法。我们能够去受用它,也一定有因,如果宿生没造这样的善因,今生一定碰不到。所以过去不一定造过遇见全部的因,但一定有造过遇见一部分的因,假定造的是遇见全部的因,我们应该生在佛世。现在至少得到了一点点,如果在这基础上努力的话,将来自然会增长,这一点对我们是非常个重要的,大师也在此处特别策励我们。
【已造之业不失坏者,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如《超胜赞》云:“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三摩地王经》亦云:“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毗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已经造了这个业,一定不会失坏,也就是说,只要你造了业,善的一定感得可爱的果,不善的一定感得非可爱的果。我们都希望要可爱的、要离苦得乐,那就应该造能感得可爱果的业。佛法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好的果,必须因地上造善的因,造了一定会碰到,不造一定碰不到;反过来说,你若造了恶业一定逃不了苦果,唯一的办法就是你不要造。有人会怀疑:造了业一定逃不了,那么造了以后忏悔有用吗?如果忏悔忏得掉,那岂不是造了以后逃掉了?我想老同学都知道,一定要忏悔,忏悔了,这个罪就会消失,后面讲到忏悔的地方再谈这个道理。正因为造了以后一定不失,所以万一造的是恶的业,果报一定是你不希望的,绝对不能等到果呈现的时候才懊悔,来不及了,必须在果还没有呈现之前去忏悔,那么这个业就不会感果了。
《超胜赞》说:“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罗门。梵志说所做的善恶是可以换过来的。实际上不然,“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世尊告诉我们,做了以后不会失去,没有做一定碰不到。下面引经证成,“此复作已非不触”,做了以后不会碰不到,换句话说做了以后一定会碰到。“余所作者亦无受”余是别人,别人造的业不会由你来受,别人做的别人受,你做的你一定逃不了。戒经上面也有一首很有名的偈,是说就算经过一百劫--这个“百”在印度的习惯当中有两种解释,一个就是一百,还有一个解释是泛百,就是包括一切,也就是说造了业以后,不管多久这个业都不会消失,一旦因缘来了,造业的有情仍旧是自己要受那个果报。佛法的最极中心就是业果法则,所以说对业果法则获定解是一切白法的根本。
上面四点把业的整体说明清楚了,任何一个业都有这些特点。我们再做个总结:第一,一切都是业决定的。所以眼前一切的果报,都是看以前造什么业来决定,反过来说,眼前不管造了什么业,将来这个业一定有果报的。这样的业因决定会感这样的果,而有这个果一定是有这样的因才感得的。第二,造的业会增长广大,主要是内因果的增长,也就是我们的内心。造业有几个条件:我是能造的人,重点是我内心的意乐,然后所对的对象,还有造业的内涵或方式。譬如“我帮你”,这包含了三样东西,一个是“我”--造这个业的人,所造的是帮助别人的业,帮助的对象是你。当然,我很认真地帮你,或马马虎虎地帮你,在内涵上又有差别。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这个业的结果。
这里说到业的增长广大,被帮的对象是决定的,帮忙的事情,譬如你经济上有困难,我帮忙你伍仟块钱或伍万块钱,这是个固定的数字;那这个业的增长就看我的内心,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帮的。前面我们谈过遇到乞丐,有一种心态是:“好了!拿去、拿去。”另一种是:“啊!这个人很可怜,我要帮他。”这两个内心行相不一样,这是帮时的心态。帮了以后心里面还继续想:“刚才那个乞丐真讨厌!”另外一种你觉得:“唉呀!这个人真可怜,想必有很多人像他这样。”这两个心态又不一样了。也许你不一定想到别人,还是想到这个乞丐:“啊!他今天虽然得到帮助了,明天不晓得怎么办?”内心当中又是一种想法。还有一种从自己这方面说:“我以前不知道怎么帮助别人,今天居然有这个机会,我终于懂得怎么去帮助别人了,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真高兴!”
这几个简单的例子,我想大家能够体会到。这个业就根据你的内心,受内心的影响而扩大,所以是内因果,不是外因果。外因果是外面的,譬如刚才说我给你伍仟块,你就是你,伍仟块就是伍仟块,可是增长广大是看内心而说,这是业的增长广大。业还有两个特点,就是造了一定会碰到和不造一定碰不到。所有的业都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叫“总”--整体的,我们要了解业的特征,而且从这几个角度去思惟观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