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苦谛
※﹝希求解脱方便分二: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初中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初中分二: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二、正修苦谛。今初﹞
我们可以从二种不同的方便趣入,一个是由苦集二谛去思惟;一个是由十二因缘去思惟。第一个又分苦谛、集谛两部分来讲,先说思惟苦谛生死过患;苦谛中又分二,第一个是告诉我们佛在四谛中先说苦谛的意趣。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此复云何,谓诸所化,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闇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沈此中,云何不生畏。”】
苦谛是果,因是集谛,所以这个次第应该是集在先,然后感得苦的果。世尊不顺著这个因果的次第,而是先告诉大家说:“诸比丘,这是苦圣谛,你们应该知道,这是集圣谛……。”等等,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佛要策发我们去修行,由苦谛趣入,这是修行的关键,所以没有过失。
这个道理怎么讲呢?因为众生在生死当中,自己没有办法生起正确的希求解脱心,而这是修行的根本,如果没有的话,怎么引导他们趣向解脱之法呢?就像现在讲究科技,人人都努力往这个方向走,你告诉他不要追求这个,他绝对听不进的,这个是我们很容易了解的。为什么他们听不进呢?因为世尊要化导的众生,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无明所覆,处在非常严重的痴闇当中,看不见事实的真相。对于生死当中所有一切的好事情,把它执为是乐的,不停地追求,实际上这都是痛苦。不管吃的、穿的、钱财、名利,每一个人都被它所骗,一天到晚想要把这个“我”膨胀,而它却是生死的根本。下面引《四百论》来证成:这个生死苦海,是大得无边无底的,愚痴无明的人沉溺在当中,竟然不会生起怖畏之心!因此首先要把这个真相告诉他,使他真正感觉到苦,他才愿意断掉苦的因,所以世尊是顺著引导我们修行的次第,而先宣说苦谛。
【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于苦后说。】
当我们能够发现,原先我们执以为快乐的这个生死轮回是个大苦海,才会希求解脱,想要灭除我们执以为乐的这个苦。这种道理我们听懂以后要不断地去思惟,才能生起真实的感受。如果要灭除这个苦,要找出它的原因何在,如果苦因没有消失,那苦果一定不能解决,这个苦因就是集谛;所以先说苦谛,让我们正确认识世间的真相,认识了以后为求解脱,要找那个因再去解决。
世间人最可怜的地方,就是用全部的精神去忙生死当中的各种圆满,而且内心当中深深被这个东西捆死,连去思惟观察的时间都没有。譬如你迫不及待正准备去做一件渴望已久的事情,突然有个人叫你等一下,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你会不会停下来?不能说一定不停下来,可是假定说你心心念念都是这件事情,而且样样都准备好,已经要上车了,有人叫你等一下,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你愿不愿意停下来?就算你逼于情势停住了,可是你心里面是不是完全为自己所专注的这个东西所吸引?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这种状态?
有很多人看了《西藏生死书》以后,觉得死亡一点都不可怕,好像很轻松、自在的样子。但在我的印象当中并不是如此,它讲的那个道理跟《广论》所说的一样,实际上它对死亡的可怕是非常强调的。那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不见呢?《西藏生死书》上面有几个例子,一个就是这位作者在年纪很小只有七岁时,看见人家死亡,他就会有很深的印象;看到第二个人死的时候,他哭了一夜。我们周围应该也看见过死亡的人吧!你有没有什么印象?你会不会为这件事哭一夜?我想大概不会吧!就是业习气。
我们现行的等流当中,都是为了这个“我”的名利,现在就是有人告诉你这个名利不好的话,你是听不进的!我们在这个地方要非常认真注意,不管讲名利多么不好,可是只要稍微有一点点轻忽的话,你一定又把那个名利高高地抬起。所以很多人看了《西藏生死书》以后觉得死亡不可怕,正是说明自己实在是条件不够,宿生的善根不足。所以我一再地在这个地方策励自己,从经论上面,以及我的师长所告诉我的,我也如实地告诉你们:不要去求高高大法,只要对业果的行相,能够很认真地去体认,回过头来在自己内心上观察,自然可以一步一步地深入。进一步来说,下士是如此,中士也同样是这个原则,要多去正确地了解,听懂以后要去思惟,基础做好了,再上去一定可以成就。
【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进一步了解,原来生死当中一切的苦都是从有漏业而来,这个业又是由于烦恼推使,而烦恼的根本是我执;认识这一点,对于这整个集谛的内涵就能够把握得住。那这个我执能不能把它净除呢?看见轮回这么苦,如果能的话,当然我们愿意拿掉它。譬如我们会希望到某个地方去,是因为看见它对我们有好处,同样地,净除了这个我执,能止息生死转之苦,这是我们真正希望要的,所以就在了解集谛之后再宣说灭谛。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答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这样说起来,苦谛宣说后,岂不是应该要说灭谛,为什么佛不先讲灭谛呢?因为要先确定苦因一定能够遮止,才会对断除苦因、证得灭谛起欲得心,所以讲了苦谛以后是讲集谛,集谛之后再讲灭谛。当我们真正如理的了解要止息的苦因在集谛,为了要证得灭谛,就会去寻找趣向解脱之道。
就像生了病第一个要晓得自己有病,要断除病苦一定要先找到病的因,断除了病因就可以得到安乐,要断病因就需要医药,这是一定的次第。最后一句话中,应知的是苦谛,应该断的是苦因集谛;然后苦因断除了就证得灭谛,为证得灭谛所以要去修道谛,这句话把四谛所以这样安立的理由说得很清楚。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这个四谛的内涵,不管大乘、小乘当中都是不断地宣说,因为四谛就是世尊告诉我们整个法界真正的行相。我们由于无明不了解,在生死当中流转,了解了就是还灭,佛法真正重要的基本概念,都在这四谛当中,所以对于修解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授,也是修行者最重要的纲要!所以上师要以这样的次第来引导弟子。以上是说明四谛照著这个次第安立的理由。下面有一个重要的结论,也是大师对我们的教诫。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唯增上慢耳。】
我们真正希望的是得到解脱,要解脱必需先厌离生死,要厌离生死必需要真实如理地去思惟苦谛。假定对苦谛没有认真地思惟,虽然道理懂得很多,所做的一切还是集谛所摄,将来还是感得苦报。
对于生死的根本--烦恼跟业这两样东西,如果没有善巧的思惟,把握不住的话,就像射箭没看见目标,射起来毫无意义;同样的,我们要修行,却对于正确的道路没弄清楚,那岂不是白修?这等于把修道真正重要的关键截断了,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把握不住扼要停在那里还好,偏偏我们还要执著无法解脱的错误之道,于是“劳而无果”,忙了半天没结果。如果还把错误的认识告诉别人的话,那更是贻害无穷,所以修行刚开始第一步要有正确的认知,这是非常重要的。假定没有的话,所谓的求解脱,也只不过是嘴巴上说说的空话,讲了半天只是提高慢心。这种增上慢,是从“我”上来的,就像我们现在懂了很多理论,其实都是把那个“我”弄得越来越大,不但是自伤而且伤人,这是为什么苦集两者当中,先说苦谛的原因。了解了这个次第以后,下面讲怎么正修苦谛。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总苦,二、思惟别苦。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今初﹞
总苦的特征是只要在生死轮回当中,不管在哪一道,都有这些苦。别苦是指六道当中,每一道有它各别不同的苦。生死总苦可以从三种不同的分类法来说明,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我们先在理路上了解,一方面随分随力地学,把握住纲要,另一方面我们能相应的地方,要认真地去思惟、观察。
【如《亲友书》云:“仁和应厌于生死,欲乏死病及老等,无量众苦出生处。”应如是修。此中修习厌生死者,谓思惟彼是众苦根源。苦者,谓已显说欲乏等四,等字摄四,共为八种。此八种苦,是薄伽梵于多经中,明苦谛时数所宣说。】
现在讲八苦,引用《亲友书》里边的文。“仁和”是对一般人比较尊敬的一种称呼,我们应该对生死的真相生起厌恶之心;像是“欲乏”,就是我们希望的得不到,还有老、病、死等等;这个“等”字就包含八苦中没有说到的其他四种:生、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很多经典中世尊在说明苦谛时都照著这八苦宣说的。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如共下时所说共法,此亦应取。诸不共之修事,若有慧力,如下所写皆当善修。若慧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唯当修习应时义体。】
共中士所应修的所缘法类,实际上是以共下士为基础渐次增上,所以共下士的这些共法,在修共中士时还是要修的。如果你修好了共下士的法类,觉得力量够,那么其他不共的法类也应当修学。我们现在脑筋很灵巧但是慧力不够,往往是越修越远,这点要非常注意。虽然懂得了道理,假定自己的慧力不够的话,宁愿暂时舍置,而应该修我们眼前欠缺的那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应时义体”。
【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外,余善不善无记等上,悉不应散。当于所缘遮心掉等,亦莫令随昏睡沉没增上而转,当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
这些道理虽然要去思惟,但除了我们正在修习的所缘法类以外,其他不管善、恶、无记的法,内心都不要去缘。这是为什么说《广论》是对出家人而宣说的,一般在世间的人,大都喜欢开玩笑,觉得这样很轻松,可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心就完全松懈掉了。我并不是说开玩笑一定不可以,然而我们平常想尽办法要使内心当中保持增上都不容易,如果还串习这种东西,那对我们的确是一种障碍。其实还有很多应该注意的,在这里只是略提一点,我们要能观照自己所欠缺的、需要努力改善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掉举就是内心浮躁不寂静,这是跟贪相应的。一般而言,脑筋好一点的人,通常会有的毛病就是掉,背后推动的是贪。人家才一动、眼珠一转,他已经晓得为什么了,心里就跟著境界乱转,所以脑筋伶俐的人容易掉,这是贪心所使的一种攀缘。另外一种是沈,脑筋不太伶俐的人容易沈,心对境时糊里糊涂,脑筋就是转不过来,心就容易沉下去;加“等”字,是讲凡是这些跟法不相应的,我们都应该遮止。在整个修习过程当中,总之是希望保持内心的明净,当然这有很多方法,除了心理上的净化,还要环境、饮食、睡眠等等的配合,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利用难得的暇满人身,使自己和他人都获得真正的利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