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知此是全未知圣教扼要,极大乱言。应以下下律仪为依,受上上者,委重护持圆满学处。已说共下士道次,净修心讫。】
说这种道理的人,并不真正了解世尊告诉我们的内涵,那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应该以最下面的律仪做为基础,这个“下下”是指比丘戒。在别解脱戒当中比丘戒是最珍贵的,此处所以讲下下,是因为比丘戒是三乘共通的学处,声闻、缘觉、菩萨都是从这个上面起步的。我们真正重要的并不仅仅是求解脱,而是要求无上菩提,“上上”是指这个而言。就像要起高楼大厦,必须从最下面的、最坚固的基础做起,就是这个意思。应该“委重”,就是很仔细、很认真庄重地护持比丘这个圆满学处。最后这一段可以说是下士道的一个总摄,我们学到这里应该何等地庆幸,更进一步应该策励自己依法如理地去做。
关于下士部分讲完了。在正说中士之前,简单地再说明一个关于下士部分容易生的误解,因为可能我们一不小心也会岔到这里,或者周围也常常遇见这种类似的问题,假定人家来问的话,要晓得怎么把我们在《广论》上面所学的告诉他。这个实际上也就是以前我自己所犯的错误,在我学习过程当中,周围很多人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因此我非常愿意在此供养给各位。希望你们能够看见前人的错误,跌过的筋斗,你走过去之时千万不要再犯。
不学佛的人不必谈,他根本没有机会;如果学了佛而得不到正确的方法,这是最最可惜的一点。目前在汉地学佛的人,多半是修念佛法门,或者称为净土法门,其他还有禅、律,密等等。这的确是世尊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也是佛法最广大、圆满之处,哪怕是末法,法已经衰颓了,只要你对佛法有信心,有一点很粗浅的认识,然后一心一意地归投依靠念阿弥陀佛,这样也能够把你从五浊恶世中救拔出来。因此在末法的时候,万一我们没有机会了解佛法,那就什么都不要管,一心念佛就好,可是内心至少要了解世间无常、一无是处,想到自己随时会死,那还要忙什么,赶快拼命念佛,希望到极乐世界去。
虽然是最容易的法门,可是这里面要具足两个基本的条件:一个是了解这个世界是一无是处、是苦、是要远离的;还有一个是信得过佛是能够救我们的,因此一心一意归投依靠。有了这两个条件,就会一心恳切地念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就是归依),希望到极乐世界。有的人不一定清楚内涵,只是一心希求,不愿意留在娑婆,这样念佛基本的特征还是具足的,如果真的能够这样去念,这的确是一个殊胜的方法。
现在很不幸地,有两个很普遍的错误:大家觉得现在末法了,结果还有法也不要了,这是很遗憾的。假定说念几声佛就能成佛,这个倒还可以,但并不是啊!就算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要慢慢努力地去修,所根据的原则还是业。现在有机会学你放弃了,既然没有种将来感果的因,那你要依什么得到那个果呢?下士道我们已经学过了,大概都有了一些基本概念,建议大家去研讨的原因,就是要在这个里面不断地反覆思辩探究,才能够真正把握住它的要义。还有法的时候却舍去了不学,那是第一个很大的错误。
曾经有一位祖师大德这么说:“万一遇荒年,没有什么东西好吃了,不管树皮草根,只要填饱肚子就成,先渡过荒年再说!”但如果现在不是荒年,有很好的东西,我们居然也说:“啊,这些不要,你只要吃树皮、草根就好了!”那不是很荒唐吗?佛法是这么好,对我们是这么重要,却不要它,那不是非常颠倒的事情吗?世间本来是个颠倒相,也就罢了,学了佛以后还做这种颠倒事情,那是非常可惜的。
我们常常说:“我什么都不要管,只要念佛,我是学印光大师的。”印光大师非常了不起,其实他是大通家!看过他的文抄就知道,他精通三藏十二部,而且宿生就是个很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不但对佛法精通,而且对于我们中国儒、道的基本思想都非常通达。可是他从来不讲这些道理,你去问他,他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只有念佛。”所以他一天到晚念佛,他是真正身体力行的人,如果我们要学,应该像他这样,可是我们往往不是这样学。
我当年就犯这个毛病,老是去劝人家什么都不要学了,只要去念佛,可是我自己并没有好好念佛。我看见很多人都犯这个毛病,说是学印光大师,行为却完全相反,劝人家佛法不要学,只要念佛就好,结果自己也没有学佛法,那请问谁来学?假若是没有法可学就罢了,现在是有法却不学,所以感得末法并不是别人的错,而是我们硬生生地把法毁掉了,这是最最严重的谤法罪。经上说:“五逆十恶能救,可是谤法不能救。”我们学了佛却谤法,说要念佛也没有念,这是我们第二个可怕的颠倒。
更进一步来说,我们以为念几声佛就可以往生,那是并不了解真正佛法的中心在业,学了《广论》上面业的道理以后,拿来衡量自己就很清楚,像这样的念佛能不能往生净土;就算不能去净土,至少要能生善道,否则虽然嘴巴上面念,也是白念。有了这个基本的认识,再回过头来反照自己,不管学哪一个法门,对我们绝对都有好处的。这是先讲错误的那一面。
同样的,其他很多的学习,我们也往往把最重要的基本道理忽略。《广论》上面告诉我们,就像去一个陌生之处,地图是绝端重要的;现在居然地图不要了,想靠自己瞎摸,往往会因为不懂而受骗。最近发生了很多打著佛法招牌的奇奇怪怪的诈骗之事,都是因为大家对佛法没有了解所产生的。我们学佛的人,真正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真正重要的关键所在,就是皈依、业果,这是绝端重要的基本的中心,也就是共下士道的重点。
对这个有了基本的认识以后,不管眼前为任何事所困,都很明确的拿这个来衡准—我所做的跟我所期望的符合吗?这是对将来而说;针对目前的状态,也可以拿这个来衡准: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今天的这个状态?在这种状态当中,我应该如何处理?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常觉得自己的心很乱,或者定力不够,实际上真正要学佛,问题不是定力够不够,而是对业认识不认识;认识了以后,如所了解的而去行持,这个我们称之为“戒”,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你戒真正持得好的话,不要说念佛得到一心不乱,就算很深的定你都可以得到。
如果你能够真正在对境的时候,认清楚业相,如法持戒的话,哪怕只是一天一夜的八关斋戒,以此功德回向,都可以往生净土,而且品位不低。戒的中心在业,要了解业先从皈依开始。要一步一步反推回去,这是基本的原则。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透过业的基本原则,了解所求果报的正因何在,然后在这个正因上面最容易下手。从眼前一直到成就佛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的原则。我们学了佛以后,把握不住最容易出纰漏的就是这个点,所以我简单扼要地说一下,到这里就结束了共下士的部分。
希求解脱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然非以此便生喜足,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须修中士之意乐。】
一开始是重述前面共下士的正修意乐,念死开始,依照著前面所说的,我们会这么快速的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是根据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业,以这个业来衡断,我们以后会堕落。透过这样思惟,能够使得我们厌舍现世,否则我们处处地方著在现世,虽然得到了这个暇满的人身,却为它所骗。了解了以后,看见眼前所有的一切好东西,都会觉得这是糖衣毒药,看起来好像很好,但吞下去非死不可,实际上比死还要麻烦,所以就自然而然地会希求后世。
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要皈依,正皈依是法,而法的主要内涵就是业,了解了业以后,我们会努力地去忏悔。实际上,眼前我们真正最重要的行持就是忏悔,其他的道理,还可以暂时停在那里,慢慢地随分随力学下去,如果忏悔做不到的话,那我们出家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不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则已,学了以后,很明白的,这一点对我们是绝端重要的。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在这方面努力去做,一定能够得到善趣,而且是“妙位”,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最圆满的“比丘身”。
我们要求的是无上菩提,它的基础是跟下士共同的,所以叫“共下士”。共下士要我们了解业果,然后努力去忏悔,到了中士则要厌离,舍弃生死当中一切。以这个为基础,不但是自己,而且要把一切众生救渡出来,这是从“悲”方面来说,为此要圆满一切功德智慧,这是从“智”方面来说;透过了共下、共中,然后发无上大菩提心,这才是真正这本《菩提道次第论》引导我们应该努力的目标。所以在下士以后,现在继续告诉我们怎么去修中士的意乐。
【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
我们得生到人道或者天道,比起恶道来虽然是非常殊胜的地方,但是还是有苦,这个一直都在的苦是行苦。人世间还有坏苦、苦苦。坏苦天也有,不过四褝以上的天坏苦就不现,真正最主要的还是行苦。苦苦是畜生也共同知道的,坏苦虽然普通人不了解,但一般世间的宗教等也有知道坏苦的。坏苦就是快乐的事情,当我们失去它的时候,是很痛苦的。所以世间不管怎么快乐,到最后的结果都是痛苦的结局,我们最颠倒的就是一天到晚忙这个东西,完全被它所绑住。这个概念不要说佛法提到,世间的有钱人往往会被人称为守财奴,也是同样的意思;最可怕的就是这个,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这个是枷锁。那个枷锁用木头做的固然是麻烦,铁的、金子的也一样麻烦。现在世间的人想尽办法,弄了一个金子做的枷锁,套在脖子上面,自己觉得很得意,死的时候无法透脱,把自己送到地狱去。这个在世间还是有人知道,可是最后所谓的行苦,除了佛没有人能指出来,但这个才是根本,只要这个行苦还在,痛苦是无法解决的,不管现在有多少快乐,你不可能让它停在那里,永久不变,这是行苦的本质,假定我们不了解,以为这个是快乐,那是颠倒。
【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入行论》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弟子书》中亦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故于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
就好像从高空跌下来,在还没跌死之前居然还很高兴,如此的荒唐,我们贪著世间的快乐就像这样。《入行论》中说,我们不断地到善趣受各式各样的安乐,但是死了以后堕入恶趣,又受绝大的痛苦。以往再好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可是它的果报却使人痛苦地实在受不了,这样算起来,追求世间的快乐实在很划不来。
同样的道理,我们恒常在生死轮回当中转,暂时没有受苦时候,就以为这个是快乐,然而自己做不了主,会不断漂流在人、非人等诸趣中。“渐百返”不是返一百趟,这个在藏文当中是“泛百”,就是很多的意思。我们现在有这个机会不能把握住的话,会永远漂流在五趣六道当中,“等、非等”就是或者仍旧是人,或者下堕或生天。所以到了中士以后,我们不是仅仅希求善趣,应该对善趣也要产生很严重地厌恶,因为它最后的结果跟恶趣是一模一样的。
【《四百论》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摄功德宝》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
《四百论》上说,真正有智慧的人,对善趣等好的境界,看起来都像地狱一样,所以真正学佛的人应该要怖畏三有,如果仍旧贪著三有放不下,根本谈不到学佛。不过这一点对初学的人并不强调,这是要一步一步来的,刚开始的时候,像幼稚园的学生一样,本来就是办办家家酒,让他感觉得高兴,然后才慢慢跟上来,渐次深入他自然会走到现在说的这一步,乃至于更深。生死轮回当中的种种胜事,总结起来主要有几样东西:男女、饮食,或者名利,对这些我们有很严重的贪著之心,不能转变的话,那永远就只有流转生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