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未如是分别,如前宣说,则此说者,若有菩萨律仪,〈菩萨地〉说犯一恶作,是染违犯,恐繁不录。】
假定两者没有分得很清楚,而犯了前面的毛病:说生死出离乃声闻人的事,大乘人不必。如果这个人受了菩萨戒的话,根据菩萨律仪,他是犯了恶作罪,这是一个“染违犯”,在此就不详细说了,这在戒里边讲得很清楚。
【故见三有一切过失,虽极厌离,然由大悲牵引意故,不断三有者,是为希有。若见三有盛事,如妙天宫,爱未减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舍生死,智者岂能将以为喜。】
所以菩萨很清楚明白在三有当中生死轮回的种种过患,所以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厌离心,但是他不离开,因为推己及人,看见所有的众生都困在生死之中,由于要救他们而引发大悲心--就是没有一个人例外,我都要去救的心。由于这样的悲心引动,所以不忍离开,尽一切努力去救众生,而且发现不舍生死有大利益,这样的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另外一种人是对于三有当中的真相看不清楚而迷惑,把种种假相看成好得不得了,像最妙的天宫一样,那时候贪爱之心一点没有减少,讲了很多佛法没有用,反而把“我”越弄越大,藉著利他的名字来膨胀自己,还口口声声说:“我不厌生死是为了救度众生!”真正有智慧的人怎么会欢喜这样做呢!也就是说,这种人是真正很愚痴的可怜人,这两者要分得开。
【《中观心论》亦云:“见过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又《菩萨地】
说百一十苦,是于一切有情,发大悲之因。由见如是无边众苦,心生恒常猛利不忍,而云于生死不稍厌患,极为相违。】
“见过”就是看见三有轮回之中有种种的过患,所以虽然他在生死里边,却不是由爱取所感得的有。他是了解了正知见,以跟正知见相应的善法欲、勤精进如法去做的,并不是和无明、行相应的爱取,这个我们要分得清楚。所以他绝对不会在三有当中,增长生死轮回之因。不离开是因为他的悲心要救众生,所以不住在涅槃中,涅槃就是离开生死轮回。“利他具禁行”,为了要利益所有一切有情,所以他的行为都是根据佛所说的禁戒如法去做,而不是依他的贪欲去做的。以这种状态安住在三有当中,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
《菩萨地》中也说,把无量无边的苦总括起来,可以分成一百一十种苦。菩萨真正了解了众生是受这么大的苦,因而引发大悲心,进而策发菩提心。上面的《中观心论》是性宗、深见派的论著;《菩萨地》是相宗、广行派的论著,所以不管深见、广行的祖师们都同样地说明这个特点。
菩萨因为上面的道理,看见无量无边的众生,由于不了知事实的真相,颠倒迷惑,造种种业,轮回在生死当中,这时候心里面生起一种猛利而且恒常无间的不忍之心。因为恒常无间,所以他不离开生死,跟另外一种对生死不认识而不厌患,这两者完全不一样;也因为这样,所以他很清楚生死轮回过患,而产生出最强盛的厌离心,这点我们要分得清楚。
【若于生死心善出离,次见有情皆自亲属,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萨观行四百论》之意趣。月称论师于彼释中亦详明之,如云:“由其宣说生死过患,令意怖畏求解脱者,为令决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诸苾刍有情类中,不易可得少数有情,经于长夜流转生死,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儿女亲族,随一处所。”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萨为以大乘道筏,度脱无始流转生死,为父母等诸亲眷属,无依无怙诸众生故,安忍跃入。】
根据上面的道理,依此而建立的道次第,这也是《四百论》中的意趣。这是从不同祖师的论典上来说明,月称论师在解释《四百论》的释论中也说,无始生死轮回以来,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属,或为父母、或为子女。由于了解、看清楚了事情真相,跳出了生死大苦,进一步见到一切众生都是自己亲人,而决心要去救他们,这才能说是不厌生死。菩萨了解了整个大乘的这条道路,要救度一切众生脱离生死流转,所以安然忍受痛苦,能够“跃入”--就是跳到生死大海当中去救一切众生,这个是大乘也就是显教的说法。
【无上密咒亦须此理,如圣天《摄行炬论》云:“以此次第,应当趣入极无戏论行。其次第者,谓修行者最初当念,无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乐,遍舍一切猥杂,下至王位自在,亦当修苦想。”】
更进一步,在密乘中也是完全一样的。修学佛法有一定的次第,不论密乘也好,大乘显教也好,前面的第一步都需要这个。所以下面马上引龙树菩萨的心子圣天菩萨的论来说明。“极无戏论行”,就是应当照著前面所讲的次第而行,不要说空话;懂得了道理不去行,都还是戏论,更何况我们现在不懂道理、误解道理呢?所以刚刚开始修行的行者,应该了解无始以来生死轮回当中的痛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舍一切猥杂”,舍弃世间所有的一切,除了修行以外,其他都是毫无意思,乃至于得到了王位也不要。古时候是以皇帝地位最高、财富最大,世间岂不都是在求富、求名,现在连最高的王位尚要舍弃,更何况其他?所以不论世间再大的快乐都应当修苦想。
这部分就是我们应该弃舍的邪执。经过整个前面的说明以后,了解了共中士的正修意乐是什么,要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然后在修的过程当中,要拿掉哪些错误。接下来就是最后的一科--决择能趣解脱道性。要解脱生死必须如理地修道,这里就把所修习的道的内涵最后来决择一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54